农村农业科技论文
当前,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是协同发展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农业科技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农村农业科技论文篇一
着力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是协同发展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因此,坚持科技先行,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并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
一、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1.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近期内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很难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且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笔者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着眼于创新科技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从而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是我国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所决定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创新农业科技水平是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一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如此等等。事实表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着力创新,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科技兴农,先兴科技。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总书记讲:“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经济抓经济的思维模式,真正树立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同时,要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支持走引进创新,扎实有效地推进科技兴农的战略思路。
2.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我们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通过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另外,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配备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通过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国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
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要造就一支强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迫切任务。要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继续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既要突出抓好中青年科研骨干培养,又要充分发挥老同志、老专家的带动作用,形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队伍。鼓励和引导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深入生产一线,结合生产实践选题立项,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要通过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农业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水平,从根本上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并积极发动全社会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努力创造我国农业科技质的飞跃,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农业科技论文篇二
浅议农业科技视角下的农村文化生态建设
摘 要: 农业科技的应用使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受到了正面或负面的一些影响,农村传统文化生态慢慢消失,古老的村落风貌也失去了应有的特色。本文从农业科技视阈的角度对农村文化生态如何建设进行研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生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有近九亿农民生活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但是,当代中国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走上了西方人的老路,即先发展、后出现问题、最后进行治理的逻辑,农业科技使用导致了自然生态的缺失,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直存在。科技本身强调对现实的改造,因为科技首先是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类实践服务的,而我国又是一个乡村文化非常丰富并内涵深厚的国家,乡村一直保存着古老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必然会对农村原有的文化生态造成影响,并且有非常大的冲击,它缩减了农村文化生存的环境和空间,因为农村原有的文化生态系统属于传统文化,科技是对传统的挑战。因而,农村文化生态走向衰退或者消失。
一、农业科技引起农村文化生态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文化建筑拆毁
中国是一个乡村文化古迹丰富的国家,各式各样的古建筑群存在于全国各地,有的一直保存下来,时代久远。这些古迹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性,古老的乡村文化更是遵循了这一传承性。但是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这些乡村古建筑正面临消失或者被毁坏的危险。
(二)农村文化艺术渐失
在农业科技的冲击下,乡村民间的文化艺术正在走向消失和没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思想挤占乡村文化艺术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在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双轮驱使下,经济思维成了现代社会人民的首要思维,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使农村社会各行各业发生转型,乡村文化艺术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乡村文化艺术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面临重大危机。
2.后继无人使乡村文化艺术不能传承
一是农村青少年接受现代教育走向世界,不可能选择没有多大经济效益的乡村文化艺术行业而继承乡村文化艺术传统,此种行业在目前很多青年人看来只能作为业余爱好;二是一些失学或者毕业的青少年外出务工,对传统的东西有一种骨子里的反叛心理,更愿意在外面务工接受现代化的洗刷。
(三)农村文化心理更替
1.文化心理现代性的转化
乡村农民对传统的文化艺术的衰落和消失没有任何感觉和意识,并且这种文化心理状况基本占据了乡村主流意识,对文化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文化保护意识;在农民心里,现代化才是真正追求。
2.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纠结
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乡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科技化和城市化改变了乡村农民的心理,尽管他们正在向现代化转型,但是农民的文化心理还是比较复杂的,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纠结之中,一方面向现代化靠拢,另一方面希望保留部分传统。
二、农业科技视角下农村文化生态的建设途径
基于农业科技环境下的乡村文化生态面临的危机,必须以科学性思维重新建立农村文化生态。
(一)回归乡村文化建筑风格
新的建筑可以大范围地保留本乡村原有的建筑风格样式,不能在形式上全部采用千篇一律的、全国统一的建筑样式,认识到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古迹是一种财富,未来必然会体现出文化和经济价值;文化传统和现代化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权利人为地让传统走向毁灭而保留现代化的东西,对乡村文化建筑和文化古迹必须回归到平等和尊重的伦理地位;社会管理层次对保留乡村古建筑和文化古迹进行多方面的支持和奖励。
(二)传承发展乡村文化艺术
第一,必须认识到乡村文化艺术具有丰富的存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甚至军事价值。
第二,乡村文化艺术的存在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是平等的、独立的和有个性的,任何人没有权利使乡村文化艺术走向消失,科技化不能只顾推广农业科技而使乡村文化消失,不存在优劣之分,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和相互尊重的,绝不可顾此失彼,必须重新回归正常的文化伦理关系。
第三,乡村文化艺术应该适当变换内容和形式,将新的内容与传统形式相结合,达到保存乡村文化艺术的目的。
(三)建构农民和合文化心理
一方面,要使留守村民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现代化能带来利益,传统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机会和收入,保留传统文化还体现出了社会价值的高层次性。因此,传统和现代是一种多元共存的结构。
另一方面,给农民构建和合的文化心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都具有生存权,没有优劣势之分,其伦理关系是平等的,不要千篇一律地以现代风格为发展方向,传统风格更具有特色,给农民构建和合文化心理,使其不过于追求现代化而抛弃一切传统。
三、结语
农村文化生态保护的构建主要通过保护乡村文化建筑古迹和回归乡村文化建筑风格,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艺术,建构农民和合文化心理等方面实现,一是认识到农村原有文化形式的存在是其本身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剥夺这些传统文化的存在权;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和高下之分;三是传统的东西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潜力,意味着机会和生产力,必须重新回归和建构新文化生态,以利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春林,黄正泉.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发展略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3-26.
[2]鲍雪松.和谐视域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J].理论界,2008(8):141-142.
[3]严俊杰,黄正泉.“两型社会”的文化生态学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63-66.
[4]刘强,黄正泉,熊春林.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战略刍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8-41.
农村农业科技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