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运动的发展
登山是指在特定要求下,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从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峰进行攀登的一项体育活动。大家知道登山运动的发展历程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登山运动的发展。
登山运动的发展历程
登山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类。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攀登各种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岭。可分为*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尔卑斯式登山和技术登山等数种。始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1786年8月8日法国医生巴卡罗与石匠巴尔玛结伴第一次登山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次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十九人登山队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运动从此延生。因此项运动首先从阿尔卑斯山区开始,故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从1786年至1865年间,阿尔卑斯山脉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继为登山运动员登上,国际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使用各种攀登工具和技术的技术登山日渐推广,其活动地区也从阿尔卑斯低山区转向喜马拉雅高山区。1950年至于1964年,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相继为中、英、美、意、日等十多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所征服,国际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1964年后许多登山“禁区”被突破,开始进入从来无人使用过的难险路线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时期。1978年并在喜马拉雅高山区出现不用氧气登上高峰的阿尔卑斯式登山。中国此项运动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5年出现第一批登山运动员,1956年建立第一支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从东北山嵴登上珠穆朗玛峰,并于1975年将一个特制金属测绘觇标竖立在珠峰顶上,准确测出该峰的高度为8,848.13米。是为国际登山史上首次对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确切测量。1964年登上最后一座从未有过人迹的8000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在多次登山活动中,登山运动员与科学工作者密切配合,进行了各种高山考察活动。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
登山运动经验
做好运动
如果将攀登的山比较高或者平时较少参加攀登运动,那么,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热身运动是很必要的。即利用10~20分钟做一些肌肉伸展运动,尽量放松全身肌肉,这样攀登时会觉得轻松许多。
增加弹跳
向上攀登时,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弹跳动作,不仅省力,还会使人显得精神,充满活力。
别总看高
登山时不要总往高处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为你的双腿还没有习惯攀登动作,往上看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疲惫感。一般说,向上攀登时,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处最好。如果山路比较陡峭,则可作“Z”字形攀登,这样比较省力。
移注意力
登山时千万不要总是想着山有多高,爬上去还需多少时间之类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体会到爬山的乐趣,不会错过美丽的风景。在疲惫时,可以多观赏一下周围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转移注意力,倦意会有所消减。
下山放松
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脚步,切不可冲得太快,这样很容易受伤。同时,注意放松膝盖部位的肌肉,绷得太紧会对腿部关节产生较大的压力,使肌肉疲劳。
山间危险
在攀登高峰时所遇到的各种恶劣自然现象中,凡属可能突然对人身安全产生危害的,都被称为山间危险。其特点是破坏力大,发生突然,一旦遭遇,措手不及,甚至危及生命。为防止山间危险造成危害,必须掌握、识别有关山间危险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及其显示特征。
雪崩山坡上不断堆积起来的积雪,因失去平衡而发生滑落和坍塌,称为雪崩(图1)。雪崩分为湿雪崩(块雪崩)和干雪崩(粉雪崩)。湿雪崩的积雪,因堆积时间较长,雪层经一再融化和冻结而形成硬壳,坍落时碎成块状。干雪崩的积雪雪层松散,坍落时呈粉状。雪崩可能把人击毙或掩埋窒息,或裹挟冲下裂缝或山谷。湿雪崩比干雪崩危害更大。
登山运动中常遇的山间危险
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称雪崩区。雪崩发生时,积雪沿着一条被称为雪崩槽的通道滑落,留有明显痕迹;同时在雪崩槽下部出现雪崩堆积物。雪崩发生的时间,一般是在大雪后的2~3日内,一天中又多出现于上午10时至下午 2时的最高气温时间。因此在具体路段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开雪崩区。如非经过雪崩区不可,则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的时间要躲开多发期。因通过者不便观察,可在有利地形上轮流设置瞭望哨,以便及时报警。通过时要用鲜艳色彩的主绳结组,并携带雪崩寻人探条。每人系上雪崩飘带,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组间距离拉长,后面的人踏准开路者的足迹(防止切断雪层而触发雪崩),轻声快速通过,遭遇雪崩时,不要惊慌失措,首先尽快甩脱背包,将冰镐插入坡面并尽力握牢,以求身体不被裹挟滚坠。如果控制失效而被裹走,在滑动时应尽力用双手向上扒动,以使身躯浮在冲击物上边。一俟停止滚动,未被埋没的人要尽快以主绳和雪崩飘带为线索,用雪崩探条寻找和抢救被埋没者。被雪埋没的人要在嘴的附近造成空隙,以延缓窒息时间。
冰崩在悬冰川末端及其两侧、冰塔、冰崖等地形上,由于重力、风力、消融和冰川流动等原因而引起的冰体崩落、坍塌的现象,称为冰崩。冰崩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里。冰崩区的显示及其识别,冰崩的预防和救护,均与雪崩类似。
滚石经风化破碎的石块,在重力、风力等作用下,从山上滚落下来,称为滚石。这种危险,在没有植被覆盖的高山上,尤易发生。发生过滚石的地区称为滚石区。滚石区的显示特征也是在其下部有大量堆积物,堆积物上部一般也有滚石通过的痕迹。根据下部堆积石块的状况可辨别滚石发生时间的远近,堆积石块的表面,经风化已比较浑圆或长有低等植物,说明该处已有较长时间没有发生滚石,是比较稳定而安全的老滚石区。若堆积物棱角锐利,表面新鲜,则为比较危险的新滚石区。滚石也是多发生于高温季节和每天的高温时间内。通过滚石区的预防措施,与雪崩、冰崩类似。一旦遭遇滚石,切忌惊慌乱跑,应沉着镇静,面向上方,注视滚石的动向,俟滚石靠近时再迅速躲闪,或利用附近可以遮身的基岩、陡坎、巨大石块等地形地物,躲避滚石袭击。如系体积很小、散碎性的滚石,也可将背包举到头上防护。
暗冰裂缝冰川或冰坡上的冰体是依附于高低不平的地表之上的可塑性固体,由于本身运动以及重力、压力等作用,很容易形成各种裂缝。裂缝的深浅与冰层厚度有关,一般都在几十米,深者可达 100米以上。有的裂缝已经显露,称为明裂缝。有的暂被浮雪覆盖,称为暗裂缝。暗裂缝对人威胁更大。在明裂缝较多的地形上,也会有较多的暗裂缝,行动中要提高警惕,注意识别。一是暗裂缝的表面覆盖,往往微呈条片状凹陷;再就是前进队伍的两侧附近,如分布有横向的明裂缝,则要注意脚下很可能有暗裂缝。
通过裂缝区时,必须结组行进,并由有经验的运动员在前面开路。开路者要根据暗裂缝的显示特点进行识别,把暗裂缝上的覆盖物去掉,使其显露成明裂缝,或另设其他标志。然后决定或跨越,或绕行,或葡匐行进,或采取架设金属梯等措施通过。一旦有人陷入暗裂缝,陷入者应尽量甩掉背包和摆脱绳索的缠绕;同结组的其他人要采用行进中保护的方法,迅速保护和抢救。
泥石流在一些自然力作用下,高山湖或冰川湖的湖岸塌方或湖底泻漏,湖水裹挟大量泥沙和石块呈泥浆状流泻下来,称为泥石流。泥石流的堆积物常呈垅岗状顺河谷延伸,其中的石块常被泥土包裹。这是识别可能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标志。泥石流作为登山运动中的山间危险并不常见,但其破坏力很大,不容忽视。泥石流的来势,不象雪崩、冰崩那样迅猛,故一般在行动过程中遭遇时不难躲避。应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宿营位置选在泥石流的通道上。
暴风雪在登山运动中,对突然袭来的狂风并挟带吹雪或降雪的天气现象称为暴风雪。暴风雪给行军和宿营造成很大的困难,以至很容易发生冻伤、滑坠、被掩埋等危险。行进时遇到暴风雪,要迅速在附近选择一理想位置躲避。宿营时要格外注意加固帐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风雪不停,帐篷内就要设专人值班,及时清除帐篷上及周围的积雪,防止被雪掩埋。
雷电指在天空云层上出现的雷击和闪电。高山区日出后,容易形成山头云。当山头云发展成积雨云或浓积云时,便会产生雷电(一般是在午后出现)。发生雷电时,根据闪电和雷声传到的时间间隔和当时的风向,可判断出产生雷电云层的距离和动向,并依此采取防护措施。应尽可能在雷电赶到之前,把能够导电的装备、器材放置到离人较远的地方。附近有雷电时,要停止使用通讯器材。运动员都要进入帐篷内躲避。
登山运动的发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