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读书笔记,烛之武退秦师读书心得
烛之武退秦师塑造了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的高大形象。读完烛之武退秦师,大家都写了很多感悟。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读书笔记篇一
不可否认, 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不可否认, 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
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 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大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谲的战事,仿佛一场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
谁都明白,一开始, 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佚之狐自己为此事就已经推托过,在次之前,大臣叔蹇正是推荐佚之狐给郑伯),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这从叔蹇一开始就力荐他以及他的十四字方略之英明都可以看出),几十年来, 烛之武一直担任着郑国的圉马(相当于弼马温)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 烛之武能办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一是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佐;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
如果是后面两条,那么此人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失就是毫无疑问的事,因此,我宁愿相信是第一条。可是, 郑伯似乎不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聩之君,从他同烛之武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那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礼贤下士,诚恳待人。以这样一位贤明的国君为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吧?倘若郑伯的周围真的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再无别的可用之材,那么问题难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辈身上?他们尽到了举贤荐能的职责吗?显然没有。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疾贤妒能一直在压制人才?从文中不难看出佚之狐就是郑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重臣眼睁睁看着一个杰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缩而不向君主力荐,你能说他是一位良臣吗?
烛之武是不是一个人才?他的那番牢骚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是的,风华正茂,渴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晋大军压境之前,还有最后机会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时候,又何尝有人想到过他!而当郑国黑云压城将要天塌地陷的时候,有人想到了他, 想到了他的人是了解他犹如了解自己的佚之狐, 想到他是因为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够脱身!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确实也该检讨自己的遗贤野外,我们应该谴责他过于信任身边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对他,我们也无法再苛求:他怎能冲出老谋深算圆滑世故如佚之狐辈的封锁?
烛之武退秦师读书笔记篇二
烛之武其实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糟老头,虽负才华,却无人问津,故而兵临城下国君以国事相托时,他自然要卖个乖,嘴上他是不软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寥寥四句里三个感叹词,也、矣、已(通假字,矣),牢骚不小,头发苍白后才逢着这样的机会,真真是辜负了好韶光。
每每读到这段,总会想起后世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烛之武毕竟还有这样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加上国君诚恳的肺腑之言,也就答应了。
烛之武一番条分缕析的高论使秦伯茅塞顿开,不动一兵一卒,将一场兵临城下的危机化解为无形,三寸不烂之舌,有时敌得过百万雄兵。只是孔子的微言大义过于隐晦,只好要左丘明一枝笔杆才能调出隽永委婉的意味。提及《左传》之妙,大家都要夸赞他叙事剪裁精当,寥寥篇幅里,曲曲折折讲一段故事,每个情节都站在极为妥帖的位置上,而且辞令优美,委婉含蓄,以至于当时与之相提而论的《公羊传》、《谷梁传》流及于今反而少有人问津了,所以,提一下这两本当时风靡一时的书也不要忘了学生易犯的小错误,公羊传母羊传常常会朗朗上口地错在一起。只是黄土下的孔丘既不会领会这笑话的意思,也不会料到自己寄予褒贬的得意之作《春秋》,居然要让人以另外的笔墨来解读他的微言大义,更不会想到有一个知识贩卖所的伙计,比如我,上课要费口舌解释一下什么事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哎,诗无达诂嘛。自然我又要抛书袋,讨巧把吴楚材及吴调侯叔侄俩合编的《古文观止》第一篇带出来,“郑伯克段于鄢”,亲兄弟居然用一个“克”字,弟弟死于哥哥郑伯老谋深算的阴谋里,道义全无,人伦泯灭。如果学生依然吧嗒吧嗒眨眼睛,表示不解,那可以再讲这“弑”,你杀鸡宰牛自然不会用“弑”,庖丁对付一头牛游刃有余,庄周会轻轻下一个“解”字,“弑”的出现也就是道德上的批判。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子必然要在文字上涂上一层保护色,方能曲曲传出自家意思,有得必有失,失去的文章的波澜,倒成全了左丘明的熠熠生辉的文字,虽然传说中他是一个盲人——黯然无光的世界之外,却有文质兼美的锦绣文字来补偿,左丘明到底是幸运的。
烛之武玩命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城,一个“夜”里隐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似蜘蛛侠一般轻盈的烛之武一到秦军帐营,便侃侃而谈,话锋所指,那层层表皮包裹的事实真相便如一头蠢牛般在庖丁的游刃有余的刀锋里,豁然坠地,谁得了好处,谁没得好处,头头是道。虽然左丘明未详写秦伯的表情,但一“悦”字足见出这段条分缕析的效果。尘埃摇落,空瓮应响,相视一笑,就差来两杯酒尽一夕之欢了。
姻亲及利益相裹的秦晋之好居然就这样顷刻间分崩离析,危若累卵的都城又焕然成固若金汤的城池。这是外交的胜利,也证明了战争的角力除了滚滚征尘刀光剑影之外,语言的纵横捭阖也可以左右战局,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丧邦,更何况那一段段妙语,辞令优雅,文质兼美,几千年后徒然让只知道背几个实词虚词却依然摸不出门道的考试虫们望之兴叹。
烛之武退秦师读书笔记篇三
《烛之武退秦师》记叙的是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小小的郑国被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包围,可以说是危在旦夕。紧急关头,勇于自责的郑文公采纳了慧眼识英才的佚之狐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
本文的中心人物烛之武,虽然因为此前郑文公有眼不识泰山埋没人才而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不记前嫌。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毅然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结盟,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秦伯,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文章虽然短小,但有头有尾,前后照应,结构严密。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秦,且贰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围攻郑国的秦、晋两个大国,表面上是联合行动,但他们各有所图,都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所以,实际上并不是无隙可乘。况且,从当时的情况看,秦、郑两国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样,读者就不难想象,烛之武说服秦伯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不是把无的说成有,把黑的说成白。
其次,本文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故事简单,但波澜起伏,毫不呆板。紧急关头,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没想到,烛之武竟然满腹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烛之武牢骚归牢骚,但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文公一不勃然大怒,二不一味地做思想工作,而是先动之以情,引咎自责,接着,晓之以以理,他让烛之武明确,假设国家灭亡的话,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这也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
烛之武在游说秦伯的时候,一来就说,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死定了。这种口气,就象郑国将要灭亡与他没有什么相干似的。郑国灭亡与他烛之武不相干,但与秦国则有利害关系,他明确指出,如果郑国灭亡,对秦无益。反之,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对秦国则是有利无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着,进一步说明,郑国灭亡,不仅对秦无益,而且有害。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秦伯不得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
秦国单方面退兵了,子犯勃然大怒,要攻打秦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马上紧张起来,让人以为,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可是,晋文公的一番道理,又一场风波平息。
总之,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进,不仅晓之以理,同时也动之以情,真可谓是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教师读书笔记大全10篇
2.名著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3.读书笔记300字大全5篇
4.读书笔记大全1000字10篇
5.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6.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0篇
7.追求卓越读书心得6篇
8.读书笔记100字大全 10篇
9.读书笔记大全100字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读书笔记,烛之武退秦师读书心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