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民俗都有其特色,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篇一
潮州的民风民俗及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潮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潮戏承袭了古傩之遗风“吹击管鼓,郁香洁之。”潮人笃于戏曲之风,延及今人。
潮州民风、民俗及民谣
潮州民间喜唱俗曲。其俗曲、民谣与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灯谜等民间文艺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展现了潮州民俗艺术的丰蕴内涵。纵观潮州历代歌谣、童谣、诗歌、民谣,莫不涉及民风、民俗。归其大要,可列为如下数类:
1.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这是请神仪式歌之一。“请神”又叫“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
2.婚礼葬礼中的仪式歌谣:《出嫁前拜司命公》这首歌谣,表达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贵添才丁”和“富禄全”的愿望。《出嫁前坐桌》、《青娘为众人分菜肴》二首,则描述了潮洲婚姻仪式之特色。此外还有《新娘踏轿门》、《开轿门跨火烟》、《拜天地》和《搅泔缸》等各种仪式的歌谣。这些歌谣,形象地再现了新娘出嫁前之全过程。潮洲葬礼仪式的歌谣主要有《巡坟歌》等。
3.潮州的游神歌谣:如《城内人游神》:“城内人游神,一位老爷双夫人,踢陀三夜日,头壳冷眩眩”。这一题材反映了潮人对英雄神的崇拜。词中“老爷”指关羽,“三夜日”,则反映了游神活动十分壮观,持续达三天三夜。游神内容丰富多彩,在游神过程中穿插着舞蹈与游艺活动。除了各地都有的龙舞、狮子舞之外,还有潮州地区独有的布马舞、蜈蚣舞、鳄鱼舞、螯鱼舞、鲤鱼舞、骆驼舞、长颈鹿舞和双咬鹅舞等。
4.民间故事歌谣:如民谣《听见锣鼓冲冲潮》,歌中陈述了民间文学中流传的“陈三五娘”和《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战张飞”之故事,以及当地流传的“关爷带二妃”之传说。
《正月是新年》这首歌谣更具故事特点,它将神话、小说、戏曲、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溶于一炉,逐月地分述,每月记一故事。如记述了《荆钗记》、《破窑记》、《孟姜女》、《汉宫秋》、《昭君出塞》、《拜月亭》、《楚霸王》、《陈三五娘》、《梁祝》、《青琐高义》等故事。
5.四季活动歌谣:如《十二月歌》,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与无衣无食的悲惨命运。全诗按季节的先后,逐月写贫苦农民们的劳动和生活,将农民与豪绅的生活进行对比,如:“三月人布田,东村西村忙又忙,富人牛牯双巴只(双只),硗仔拖犁泪双行。”
《正月锣鼓闹猜猜》,这是一首叙事歌谣。它借鉴了《诗经·七月》的叙事手法,用十二个月的农事、节气起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娶媳妇,惜媳妇,打媳妇,丧媳妇的经过。及其由喜到悲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以季节的特征来衬托、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写法很有特色。
6.宗教活动歌谣:如《求雨》,“善堂求雨天就知,胡蹰一响雨就来。戏请成,雨淫淫,戏在做,雨大倒,戏歇棚,雨就晴,戏做直,天出日。”人们用“做戏”之艺术形式来求雨。表现对雨的虔诚:“雨仔霙霙,暂歇凉亭。妇人**,污秽神明”。而流传着的关于“雨仙爷”的神话,更是将雨奉为神明。
《沙蜢娘》这首民歌则表现了潮人“龙”崇拜的文化心理。龙在潮州人眼里是健壮、辟邪的“圣物”。因此赛龙舟的成败,是关系到全村盛衰的大事。龙舟平时置于村前的神庙祠堂。
7.潮州风景歌谣:如《潮州风景好风流》:“潮州光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州;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潮人尤引宋代历史名桥“广济桥”而自豪。
8.民族繁衍与迁徙歌谣:如《高皇歌》,它描写的是由京城迁徙到潮州的盘、蓝、雷高皇们的出身史。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高皇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攻伐不克。乃招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据说帝有畜犬,其毛五采,名曰盘瓠。盘瓠闻令之后,遂衔人头献于帝,“群臣怪而诊之”,正是吴将军之头。帝大喜,但考虑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虽欲报答,而不知所宜,颇有难色。盘瓠忽作人声道:你将我放在金钟之内,七日七夜就可变人。由于公主提前去看,结果盘瓠“乃是头未变成人”。《潮州民间故事集成资料》中亦载此事,题为《畲族祖先的传说》。“犬”,已成为潮人的图腾动物之一。
9.元宵夜游灯歌谣:游艺活动中,最为热闹的是花灯盛会。据传古港樟林的花灯盛会已持续三百年了,每年二月籍游火帝的形式举行。因此也称打火醮。往往要持续半年之久。一般是日间展览,夜间游行,连续三天,要游遍八街六社。队伍中有仪仗队、锣鼓队、标旗队、和扮涂戏,如《桃花过渡》《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剧目。此外还有灯谜、杂技、看浪荡、焰火、潮剧演出等。潮州的《百屏花灯》尤其著名。它以戏剧、传说故事为题材,装饰屏景,每个故事为一屏,共一百屏灯景包括:董卓凤仪亭,点将杨延昭,张飞战马超,孔明空城记等。
10.婚姻习俗歌谣:如描写童养媳的《媳妇仔》:“十岁做人媳妇儿”;揭露买卖婚姻的《正月勤姑绩青麻》、《十八岁嫁七岁郎》;写婚变题材的《怨你阿爹娶后人》等。后者表达了姑娘对父亲婚变后娶来的新妇的愤怒与不满。潮洲婚姻习俗的演变于此可见一斑,此类相关题材的民谣还有:《缀着狐狸六着钻山草》、《怨我爹娘受人聘》、《妾身愿嫁农夫婿》、《文明世界》等。
11.饮食习俗的民歌:如《君今问娘爱食》,它通过丈夫征询怀孕妻子爱食的一连串诘问,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体贴。更有意味的是,歌中通过诘问妻子的爱食,引出了潮洲的九样传统名食:“蚝仔腌芜”、“青梅槌白糖”、“薄饼卷糖葱”、“吊瓜炒鲜虾”等。乃至在外地的潮州人只要一听到这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便知道是家乡的民歌。
综上所述,潮州民谣离不开它的民俗母胎。潮洲民俗艺术不仅内涵丰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文献、艺术价值。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篇二
德州素称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社会风情与各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衣食住行,喜庆盛典,无不体现了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风、民俗也演绎着自己的兴衰。
德州杂技
德州市的宁津、乐陵、庆云、陵县不仅是民间杂技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杂技艺术人才辈出的地方,素有“杂技之乡”之称。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已有记载。
每逢冬闲或灾荒年,农民便三五成群或一家一户外出奔波,靠卖艺谋生。春播和秋收再赶回家来务农,这种半农半艺的传统,已有千年之久。
农历九月十五日,是宁津县黄家镇赶庙会的日子,周围县的杂技班子都到这里集会,不仅搞杂技演出,而且买卖演出所用的道具,艺人们也借机相互切磋技艺。这是杂技行业的盛会。庙会之后,艺人们四散而去,近走天津、北京,远出关东、下江南,还有的只凭一把飞叉或牵一只狗熊,远走天涯,漂泊异国。
建国后,由于党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使频于衰亡的民间杂技艺术获得新生。德州地区拥有三个专业团体,即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宁津县马戏杂技团、庆云县马戏杂技团,计230余人。三中全会以后,又出现了一批由个体农民组成的民间杂技团、民间杂技训练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杂技人才。
德州杂技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杂技艺术的粗犷、豪放、健美等传统艺术风格,既独具特色,又有所发展创新。高超的杂技艺术造就了一大批杂技人才。现在我国不少杂技团体中,都有德州籍的演员,并且有不少优秀节目出国演出,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德州市姑娘卢立新,十一岁被吸收到山东省杂技团,经过勤学苦练,三年学业两年完成,被提前选入演员行列,成为该团出类拔萃的小演员。她表演的《叠椅倒立》、《蹬板凳》分别获省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节目奖。1984年,二十五岁的她随队去巴黎参加世界杂技比赛。出席本届比赛的有中国、英国、法国、苏联、美国意大利等十五国的优秀选手。经过激烈地争夺和拼搏,《蹬板凳》荣获本届比赛最高奖——金小丑奖。喜讯传回北京,文化部即电我驻巴黎使馆,祝贺齐鲁女杰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武城县周志成(1904——1979),与其弟周志良(现名孙泰),是著名口技表演艺术家。早年到过许多国家演出,他的表演,粗犷、奔放、中气足而声音洪亮,风格朴素、大方自然。他善于扑捉对象的特点,摸拟逼真,惟妙惟肖。他创作的《公社的早晨》、《东风压倒西风》等节目,深受观众欢迎。周志成和孙泰首创利用麦克风表演口技,提高了口技艺术的表现力。更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已精湛的口技艺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我国口技界培养大批艺术人才。
1956年孙泰在上海杂技团,参加华沙国际杂技比赛,获金质奖,为祖国争得荣誉。同年在罗马尼亚表演口技《云雀》时,引来成群的云雀争鸣,轰动了观众,至今在杂技界传为佳话。
德州高跷:
高跷传入德州始于明朝。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跷会,形成了德州高跷陈容与演出程式。尤以小锅市兴起较早,系运河漕运通航后随船由河北通州坝学来,至今已500余年。
登场表演高跷的人物7、8、9对不等,一般为头佗、英哥、樵夫、皂婆、渔翁、渔婆、公子、青蛇、二混、三姐、妈妈娘、傻小、瞎子、瘸子、马古伦、丑婆等八对,有的还扮有醉老道、老座、县官、书童等。表演内容主要是打棒、肩担、捉鱼、捕蝶等民间生活片断,间以调情逗趣。用于主要路口、街头、较大单位门前及观众稠密处,表演中竟相发挥技巧,心情表达内容,即兴抓哏逗趣,场面活跃,气氛热烈。高跷节奏明朗欢快,锣、鼓打击乐器伴奏。
德州跑驴:
德州跑驴。1930年(民国19年),德州郊区马庄村民袁福生赶马车结识了德州驻军二十三师军人刘长河,因刘长河会演唱《王小赶脚》,两人共同探索改编了《王小赶脚》。袁福生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本身武功基础,把表演勒环、着鞭、扬蹄、撒欢、闹性等动作摹拟得惟妙惟肖,创作了生动逼真的德州跑驴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演出形式有单驴、对驴和驴队。
武城花杠舞:
花杠舞起源于武城镇南屯乡,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流传:当时为庆祝“大姑”出巡围饰以红花布,也象征红火吉祥。主体上方饰以玉米、棉花、五谷等类彩色纸花,配以牡丹、菊花月季、荷花等绢花、纸花,扎在主体上方的外倾枝条上,十分美观。它只用一条两丈余的弹性强而又轻的杠子抬。故名花杠。主体顶端竖立一支鸡毛掸取其吉字之意,下照一支传统戏中用的红布灯,合成一体,取其吉星高照之意。抬花杠的人均为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有时兴致浓的老者,一时心血来潮也抬上一番。抬杠人身着布色一致,或红或白或黄或绿,但均饰以如意花头,腰间束一条宽幅红腰巾子,装束考究,潇洒大方,头包一块或黄或红大方巾,但要利落,以便抬头之时,花杠从肩上移到头顶,那时更显技艺高超,抬花杠人配合架鼓点,走以八字步、大字步等,配合花杠主体上的串铃声,小伙子可以扭、摇、蹦、跳、杠的弹性带动主体,上下舞动,声色并茂,人心鼓舞。
陵县蹦鼓舞:
蹦鼓舞又名跳鼓子,流行于陵县,起源于元朝。鼓的形状为:腰间粗、两端略细、木框,两头蒙皮革,革制鼓柄,近似于腰鼓,但小于腰鼓。鼓槌为鞭形,以革制鞭,鞭鞘头结一疙瘩。舞时,左手持鼓,右手握槌,边打边舞。蹦鼓舞在元朝时只为少数统治者服务。表演者是少男少女,有的舞伞、有的舞扇、有的击鼓。有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伴奏。队形以伞为前导,以鼓舞为主体,鼓扇来往穿插,蹦跳扭打、交换易位、载歌载舞。
元朝以后,蹦鼓舞逐渐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同欢共乐的文娱活动。突出了以跳为主,舞姿朴实飘逸,动作幅度较大而节奏感强的特点。其动作特点“飞脚腾空似虎跃,踹雁探海空中飘,平地跃起要干拔,落式煞架稳又牢”。新中国成立后,蹦鼓舞增添了工农兵形象的角色,变为大型广场舞蹈,多则达500人。着装五颜六色,人物生旦净末,成为元宵佳节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表演艺术。
夏津架鼓:
架鼓又名家鼓,它和低音、大镲、手锣等乐器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打击乐队。夏津架鼓长约160厘米,高24厘米,敲架鼓为夏津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欢快多变的节奏,舒展、粗犷的舞姿,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架鼓在该县流传约有600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架鼓在表演形式上又有新的变化,首先是架鼓加大了,鼓直径增加到200厘米,高达到100厘米,并由原来的每人一面鼓发展到现在的每面鼓有4人到6人,表演中又分安放到汽车上由汽车牵引和放到带轮子的架子上由人前面牵引两种形式。目前全县架鼓队约200余个,鼓手约3000人。
德州焰火:
焰火,是一种火药点燃,光响交织的民间艺术形式。而德州的“盒子灯”以色泽鲜艳、图案清晰、不落火著称。
195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德州“盒子灯”应选进京。在首都北海公园、颐和园为中央首长及应邀赴京的全国劳动人民代表、首都观众燃放了八节盒子灯。三节字:“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五节图案:“九连灯”、“葡萄架”、“高粱地”、“珍珠塔”、“铁树开花”。赢得中央首长和首都观众的赞赏。
德州焰火已流传百余年。焰火艺人只有税务街(今前进街)郭春林(1908-1956)、郭春田(1914-1971)一家,系祖传,已四世。现郭氏兄弟已相继谢世,其子弟无人袭承。现全市会制作焰火的尚有三人:李永江(德中街)、杨书亭(小营胡同)、孙邦升,均已年逾花甲。
宁津蟋蟀: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宁津蟋蟀居全国之首,兼具南北虫的特点,而集于一身。宁津蟋蟀即有南方蟋蟀的优点,即有南虫的个大、头大、顶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又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受口与凶悍,具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故是近年来全国蟋蟀大赛的冠军。并在香港蟋蟀比赛中两次夺魁。故而形成了全国性的蟋蟀市场,吸引了许多大城市的人慕名而来。
历史上宁津蟋蟀闻名北方,为历代帝王斗蟋的进贡名产地。故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传说。
总之,斗蟋蟀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戏曲
1991年前,德州市曾存在一支专业京剧团,1991年该剧团解散后,原京剧团人员大多进入当地企事业单位,这更扩大了京剧的影响。京剧在德城区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另外,吕剧也是当地群众喜爱的剧种之一。
曲艺最喜闻乐见,常见的曲艺有西河大鼓、毛竹板、河北梆子、木板大鼓、哈哈腔(也称吹腔)等。乐陵西河大鼓艺人左金魁,曾获全省曲艺汇演演唱一等奖,并被当选为山东省曲协副主席。
音乐舞蹈
民间音乐起源于夯歌、小调,流传时间较为久远。
器乐主要是民间的吹打乐,各乡镇均有吹鼓艺人,遇有婚丧嫁娶大事,都有吹打乐,很受群众欢迎。打击乐器有堂鼓、小鼓、梆子、云锣、中钹、小钹、镲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又增加了架子鼓、电子琴等现代化乐器,表演也增加了流行剧目。吹打乐曲主要包括传统民间乐曲、曲牌、现代乐曲、流行歌曲等。传统曲目有《百鸟朝凤》、《停庄台》、《哭皇天》、《大摆队》、《娃娃腔》、《柳青娘》、《梅花三弄》、《夜浮沉》、《将军令》等;曲牌有《叫开门》、《头通》、《二通》、《七宫开门》等;现代乐曲有《步步高》、《花好月圆》、《金蛇狂舞》、《山村来了售货员》、《扬鞭催马运粮忙》等。
乐陵的唢呐高手刘风祥,绰号“吹破天”。他的独奏《河北梆子》曾获文化部颁布的优秀节目奖,并由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拍入舞台艺术片《泥土芳香》,还受到了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与合影。
近年德城区拯救挖掘出了“篪”、“埙”两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并为之谱写演奏了《打洋牌》、《海琴歌》、《孟姜女》、《梅花三弄》等古曲。
现在,城市居民中,青年人热衷在小广场上跳交谊舞,俗称“街舞”。老年人则利用早晨和傍晚跳健身舞。而在县城、乡镇较流行的民间舞蹈有鼓子秧歌、莲花落、狮子舞、高跷、旱船、龙灯、云灯、七巧灯、腰鼓等20余种。
刺绣
刺绣多为妇女,项目有枕顶、鞋面、炕围、荷包、兜肚、腰带、腿带等,题材有:菊、兰、梅、莲、鸡、鸟、凤、鱼、蝶、虫等。
剪纸
剪纸多为窗花、炕围、花边、包角云等,一般常见题材多取材于生活事物。其内容多是“麒麟送子”、“麻姑拜寿”、“龙凤呈祥”、“吉庆有余”、“双喜”等祥瑞图案,贴于窗上或内屋顶中。这些作品都呈现一种质朴、明快的生活气息和富有感情的装饰美,体现了创造者的想象力和概括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夏津小调
夏津小调又名琴曲,群众俗称“小调子”,该县师堤村孙老平为创始人之一。曲种多达60余个,流传较广的有《平调》、《摇调》、《娃娃腔》、《糊涂调》、《反糊涂调》、《迭断桥》、《风阳歌》、《大金丝》、《小金丝》等。代表曲有《顶灯》、《秃子闹房》、《要婆家》等。
夏津民歌
夏津民歌丰富多彩,编印成册的就有403首。其中有3首编入1982年版《中国民歌集》。按其发展、演变可划分为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三部分。传统民歌中情歌占大部分,如《盼五更》、《怨佳人》、《小兰花》、《张家二姑娘》等;其次是劳动号子,流传较广的有《打夯歌》、《蛤蟆吵湾》、《开舟号》等;此外,以表现生活情趣、抒发个人情怀和赞美大自然为题材的民歌,也占很大比重,流传较广的有《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绣花灯》、《放风筝》、《十双红绣鞋》等。
革命历史民歌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反映了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抗战到底的决心,表现劳苦大众庆祝翻身的喜悦心情。较著名的有《万众一心打鬼子》、《模范司令员》、《劝郎参军》、《老百姓闹翻身》等。
新民歌兴起于五十年代,是在挖掘整理传统旧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从思想到内容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夏津民歌的顶峰。《暖小猪》、《王大娘喂鸡》被搬上了银幕,录制了唱片,载入了《中国民歌集成》。
夏津哈哈腔
夏津哈哈腔,亦称吹腔,在该县流传约有170年的历史,其代表是马堤吹腔。相传最早将吹腔带到马堤村的是张老靳。
乐陵乐子秧歌
乐陵乐子秧歌始于明代,大致是男女各六至八人不等,男持竹棍钳上铜钱儿,女持竹板,随锣鼓起跑、走场、编串、起唱。
乐陵大实话
乐陵大实话多以朴实的实话为内容,形式朴素明快,可随时填词。至今广为流传。
乐陵摇葫芦
乐陵摇葫芦表演形式为二人此进彼退,彼往此复进行演唱。
乐陵渔鼓腔
乐陵渔鼓腔以竹筒蒙猪或羊的护心皮,打击伴奏,奏时左臂竖抱渔鼓,右手击筒底,常与筒板合用。一人唱,一人击筒伴奏。
乐陵轧蔑子
乐陵轧蔑子流行于朱集一带,二人一进一退,来回拉着碌碡似轧物状,唱《哭五更》调,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娱乐形式。
名优特产
德州土特产品种类众多,德州扒鸡、禹城扒鸡、德州西瓜、乐陵小枣、德州大驴、夏津白玉鸟、德州黑陶、德州菊花、宁津景泰蓝、夏津手工艺花、夏津印花蓝布、庆云草帽辫、草柳编制品、地毯、中华蜜酒、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祝阿特窖、鲁北白山羊、大尾寒羊、山羊板皮、夏津抱头毛白杨、红荆条、天花粉、禹城辣椒、禹城红麻、枸杞等数不胜数。
德州扒鸡
德州五香脱骨扒鸡,简称德州扒鸡,它以熟烂脱骨、肉嫩松软、清香不腻等特点而闻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称。
德州扒鸡已有300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即有叫卖烧鸡者。1692年扒鸡面世,并出现了扒鸡、烧鸡同产同销的并存局面。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时,尝到了五香脱骨扒鸡,龙颜大悦。从此,德州扒鸡作为贡品进入宫廷。乾隆年间,扒鸡制作艺人又被召进皇宫御膳房,从而德州扒鸡名扬天下。
二十世纪初,以扒鸡传人德州宝兰斋饭庄的掌柜侯宝庆、德顺斋烧鸡铺掌柜韩世功为代表的几家作坊,认真总结祖辈的制作经验,多方摸索试制,完善了工艺,改进了配方,逐渐形成了新一代扒鸡雏形。至建国前夕,德州市已有“福顺斋”“德盛斋”等扒鸡店铺20余家,年销售约40万只。建国以后,德州市建立了国营食品公司,集名师于一家,采百家之长,保持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名吃的独特风味。
制作德州五香脱骨扒鸡采取传统的烧、熏、酥、炸、卤等多种工艺,其生产过程是:将健康的活鸡宰杀、沥血、褪毛、掏净内脏,加工成白条鸡,然后盘为坐姿,口衔双翅,凉透,周身涂匀糖色,用沸油烹炸,再按照鸡的老嫩排入锅内,加入食盐、酱油、原锅老汤及砂仁、丁香、肉蔻等作料,分别以急火和文火炖6-8小时,起锅凉透即成。
禹城扒鸡
禹城扒鸡,亦称禹城五香脱骨扒鸡,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以制作独特、肉烂脱骨、色鲜味美、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著称,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
大约在1750年前后,禹城县南营村一位叫李文长的人开始制作扒鸡,因制作时加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桂皮五味调料,所以称作五香扒鸡。后来制作扒鸡的人逐年增多,其技艺也不断提高。1891年,城北月牙湾的农民王明奎为谋生计,也做扒鸡买卖。一次,王在煮鸡时睡过规定时间,一觉醒来,锅中鸡已塌陷,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便见机起名“五香脱骨扒鸡”。后来,王家又先后在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
1910年津浦铁路通车以后,扒鸡店铺发展到30余家,禹城火车站逐渐添设了“福合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店铺,当时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制作禹城五香扒鸡的主要过程是:选料、杀、烫、洗、晾、炸、煮等十几道工序,煮鸡时放入砂仁、白芷、三乃、豆蔻、丁香、陈皮等二十多种作料。禹城扒鸡不仅好吃,而且具有养生、疗病的功能。
德州西瓜
德州西瓜素以个大、皮薄、果肉细嫩、甘美爽口而闻名全国。主要产地为德州市和平原、武城、陵县三县的部分乡镇。
德州种植西瓜,文字记载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据清康熙年间田雯所著《长河志籍考》载:“瓜隐园在城东二十五里徒骇河岸上,山姜村中园也”。根据考察,当时的山姜村瓜隐园应在今德州市东南马颊河北岸的杨胡店及刘集、沟李一带。1939年山东大学农学系吴耕民教授调查后写道:“德州西瓜的栽培由来已久,惟其著名于世,则在最近数十年,盖自优良品种喇嘛瓜传入栽培后,因其品质卓越,声誉大振,北至平津,南至京沪,贩瓜者莫不慕名而来求货。”当时,每至瓜熟季节,德州及黄河涯火车站,运河码头,车装船载,热闹异常。后来,由于连年战争,西瓜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历史上,德州西瓜的主要品种有喇嘛瓜(长密、西洋枕)、梨皮、白皮三异(三结义)、三白、手巾条、五月鲜等。其中喇嘛瓜长圆形,两端微锐,皮呈黄绿色,表面茴香叶纹,瓜皮微厚,瓜子鲜红,瓜瓤有深黄、浅黄两种,细致无丝,入口脆沙,为过去瓜中之珍。由于西瓜雌雄同株,易于退化,目前老品种除部分大梨皮和喇嘛瓜仍可种植外,其它品种大部分退化,已不存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从外地引进蜜宝、旭东、庆丰、中育六号、中汴一号、郑州三号以及富久光等优良品种,均获得大面积丰收。
西瓜喜阳光及偏沙土地,所施肥料以芝麻酱与豆饼为好,忌化肥。德州地处华北平原,西瓜生长期间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历史上由于黄河及大运河的冲击,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壤土,粒细层深,质地松散,易于派水,这种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西瓜的生长。因此,德州西瓜历久不衰,素享盛名。
德州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据测定,每百克瓜瓤中约含糖9-12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物质,是盛夏人们防暑降温、清热解渴不可缺少的瓜果。
乐陵小枣
乐陵小枣,亦称金丝小枣,其栽培历史,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膏多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赍来所种也。”(当时乐陵属青州郡)距今也已有2200余年。现在,乐陵市城东北有一株“老寿星”枣树,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罗成曾在这棵树上栓过马。清乾隆《乐陵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九年,乐陵知县王登庸“教民树艺,劝民种枣。有过者课种枣,以赎行,故邑多枣。”清代,乐陵成为“斗地打石粮”、“一年顶三秋”的宝地。诗人吴泰庞诗中写道:“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红云”。反映了乐陵枣树之多。到本世纪30年代,乐陵小枣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据1935年《中国实业志》记载:“枣,乐陵一县为最多,全县有枣树136万株,产干枣27.2万担,外销20万担。”1937年日军侵华,砍伐枣树70多万株,致使小枣产量大幅度下降。
乐陵金丝小枣品质优异,掰开半干的小枣,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拉长1-2寸不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丝小枣因此而得名。乐陵小枣一般为椭圆形或鹅卵形,平均个重5-7克,它核小皮薄,果肉丰满,肉质细腻。鲜枣呈鲜红色,肉质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干枣果皮呈深红色,皮薄而坚韧,皱纹浅细,利于储存和运输。乐陵金丝小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每百克鲜枣果肉含维生素C500毫克左右,其含量是蜜桔的十几倍,比苹果高几十倍,被称为“活维生素C丸”。总含糖量64.4-69.2%,还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铁、钙、磷、维生素A、P和芦丁及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等18种。具有滋补身体和辅助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贫血等病症的功能。
乐陵枣有金丝小枣、无核小枣、长红枣、圆铃枣、马铃枣、酸枣、铃枣、婆枣、梨枣、干川枣、躺枣、木枣、磨盘枣、龙爪枣、冻枣等23个品种。其中金丝小枣占80%以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本区出口的王牌产品之一,远销28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多达500余吨。乐陵小枣还可制成枣切糕、枣粽子、枣豆蜜、枣糕点及醉枣、酥枣、牙枣、枣茶、阿胶蜜枣、乌枣、蜜枣等20多种食品。其中阿胶蜜枣具有滋补生血、营养神经等功能。
无核小枣又名“虚心枣”“空心枣”,是德州地区乐陵、庆云两县市小枣产区的稀有名贵品种。因其核壳退化无果仁,只保留膜片形成一个无核空腔而得名。该枣果小,圆柱形,中部稍细,皮薄鲜红,肉质较松,汁少甘甜,含可溶固性物约33.3%,适于蒸熟制干,也可晒制储存。清朝曾作为贡品。
德州大驴
德州大驴,是华北地区著名的优畜良种之一。具有体躯高大(一般为126-136厘米,最高155厘米)、体质坚实、耐粗饲、易役使、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其皮质柔韧厚实,可用于制革或作为名贵中药“阿胶”的原料。庆云县地势较低,适宜苜蓿、茅草等十多种牧草的生长,具有良好的自然饲养条件,饲养量较多。其次,乐陵、陵县、平原等县也有大量饲养。
德州大驴按毛色分“三粉”和“乌头”两种,并表现出不同的体质和遗传类型。三粉:全身毛色纯黑,唯鼻、眼周围和腹下为白色,四肢细而刚劲,肌腱明显,蹄高而小,皮薄毛细,头清秀耳立,体重偏轻,步样轻快。乌头:全身毛色乌黑无任何杂毛,各部位均显厚实,四肢较粗重,蹄低而大,体形偏重,胸宽而深,堪称中国现有驴种的“重型驴”,配马生骡质量尤佳。
夏津白玉鸟
夏津白玉鸟,又名金丝雀、芙蓉鸟,亦称雪雀,俗称黄雀。据民国年间《夏津县志》载:“雪雀,黄白两种,亦有花者,通称白玉鸟。”其饲养史可上溯至明初,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白玉鸟体形健美,略长于云雀,善啼,其啼声清脆婉转,交配期啼声终日不绝,久喂后可仿人吹口哨。毛色分黄、白两种,白者如无瑕之玉,黄者遍体乳黄。眼分红、黑,以毛色纯白,赤眼凤头的为上等。白玉鸟有较强的繁育能力,在温度15-20度范围内,一般每月产卵一窝,每窝4-6个,产卵后孵化14天,小鸟即可出壳,出壳后的小鸟生长18天即能飞翔。其性喜洁净,食盒水盏应每日清洗,暑期须备大小盏供其沐浴。平时以生熟小米为食,春、夏、秋加饲苦菜,初春和冬季喂以菠菜。
白玉鸟是一种适于家庭养殖的观赏鸟,多以笼喂养,用以美化环境和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白玉鸟历来为出口创汇特产,远销南洋与西欧等地。
德州黑陶
德州市黑陶研究所生产的“美陶”系仿古工艺品。据有关史料记载,德州陶器起源于龙山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在造型、雕刻、色泽、烧制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德州工艺美陶属于无釉细素陶器,原料为古黄河下游千年淤积的特殊红胶泥。其土质纯净细腻,密度大,烧制的器皿坚实耐用,色泽协调,轻扣发声,清脆悦耳,阳光照射下黑中透蓝,如金属器。黑陶的坯体有单层拉型成坯,一底双层合成坯等。坯体表面采取画线、压花、阴刻、浮刻、立体刻、镂空等多种手法,产品造型多样。现有各式花盆、花罐、笔筒、画卷筒、笔洗、挂盘、壶钵等几十个品种,数百种样式,已成为赠送国内外友人的贵重礼品。
德州菊花
德州菊花以盆栽为主,也叫春盆菊。每年秋冬之际,将菊花芽栽入盆中入室过冬,次年春季按每株一盆分栽,经过倒盆、打头等精心管理,至秋季开花。德州菊花品种繁多,色泽各异,其中“山村春色”、“黄鹤云飞”、“七宝楼台”、“仙露蟠桃”、“古都瑞雪”、“紫阁青霜”、“电掣金蛇”、“陶然友”、“旭涛”等优良品种为群芳中的佼佼者。1982年在上海市全国首届菊花展览会上,德州菊花以其棵矮、杆粗、叶茂、花大、花齐、色艳等特点被评为全国第一名。此后,德州市人民公园每年10月举行菊展。
宁津景泰蓝
宁津县王布谏珐琅厂建厂于1978年,其景泰蓝制作工艺系由北京传入。它始于明代景泰年间,是用紫铜做成器物的胎,把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胎上,填上珐琅彩釉,然后烧制而成。王布谏景泰蓝分仿古工艺品和现代工艺品,共50多个类型,100多个品种,具有做工精细、技术精湛、图案美观、色泽鲜艳、素雅大方、仿古性强、经久耐用的特点。产品中大者如鱼缸,小的如鸟食碗。其主要产品有:天球、美人、象鼻、鱼缸、奖杯、香炉、花瓶、酒具、古灯等。产品曾在山东省外贸手工艺品商店、上海文物商店、北京友谊商店等地展销,同时还远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庆云草帽辫
产于庆云县大靳、板营、常家等十几个乡镇,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产品以洁白、匀净、板平、边齐等为特点。可加工成草帽、提篮、纸篓等。
夏津印花蓝布
又名青花布,古代称“浆水颉”、“药斑布”。北宋时期夏津县已普遍生产。该布具有平滑厚实、蓝地白花、色彩鲜艳、经久不褪的特点。
草柳编制品
产地是禹城、平原两县,始于本世纪60年代,从1969年开始出口。主要产品有草编地毯、坐垫等195种;柳编果盒、纸篓、提篮等70余种。
中华蜜酒
1984年在北京市食品研究所的协助下,由乐陵市酒厂研制。1986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健胃养脾、补肾活血的药用功能。
古贝春酒
1976年由武城酒厂创制。1984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其特点为窖香浓郁、醇厚甘冽、绵柔爽净、回味悠长。
禹王亭特酿
是禹城市酒厂于1975年研制的一种浓香型特制大曲酒。其特点为酒质清澈透明、窖香浓郁、醇厚爽净。
祝阿特窖
是齐河县酒厂酿制的浓香型大曲酒,酒质清澈透明、质地纯正,尤以香、甜、绵、爽、净为独特风格。
鲁北白山羊
是皮、肉兼用型优良羊种,各县均有饲养。1976年国家在临邑县建立了饲养基地。其特点为:体质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耐粗饲等。
大尾寒羊
是皮、肉兼用型品种,主要产地在夏津县白马湖、莲花池乡村一带的低洼地区。特点是性情温顺、抗逆性强、耐粗饲、发育快、遗传性能稳定等。
山羊板皮
是禹城市的传统商品。突出特点是毛短有光泽,纤维组织紧密细致,皮板厚薄均匀、柔韧、拉力强,并富有弹性和油性。
商河铁编
起源于商河县的孙集、常庄一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产品素以编技精湛、织工细致、造型合理、交织牢固而享有盛誉。
夏津抱头毛白杨
此树是市林业局1973年在夏津县后屯乡小王家村发现的一种优良树种。特点是:树干通直、树冠狭窄、根系深窄,其木质色白细腻、坚实耐磨、湿不变形、曝不开裂。
红荆条
又名西河柳,主要产地是平原县前曹、三唐等乡,其它各县(市)也有栽培或野生。红荆条枝条柔韧结实,可编制各种筐篮。其嫩枝和叶性平、味甘咸,对痧疹、风湿等有明显的疗效。
天花粉
其果实名栝楼。主产于宁津县,临邑、禹城也有种植。解放前多为野生,后有人栽培。栝楼性苦、寒、甘,果仁根均可入药,具有解热止渴、清肺化痰、舒气宽胸、养胃生津的功能。
禹城辣椒
是禹城的传统出口创汇产品。其特点为味香、皮厚、含油质多。主产于该县廿里堡、安仁、房寺等乡镇。
禹城红麻
主要产地是禹城。1980年,该地被山东省农委、计委、财委定为全省红麻生产基地。其种植历史已近百年。产品以手感柔软、颜色银白、有光泽、拉力强等为主要特点。
枸杞
主要产区为宁津县,乐陵、禹城、庆云、平原也有种植。1966年开始从宁夏引进优良品种,1967年产果。所产枸杞果实均匀、果肉厚、质柔味甘,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
旅游、观光、服务篇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德州市旅游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境内苏禄国东王墓、禹王亭、汉墓群、董子读书台、颜真卿书《东方朔先生画赞碑》、邢侗纪念馆等文物古迹众多;新湖风景区、中心广场、新世纪广场、经济开发区等城市景观风光秀丽;乐陵万亩枣园、红坛寺森林公园、禹西生态观光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仙人湖、平原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田园风光独具特色;德州扒鸡、乐陵小枣、保店驴肉、平原乳鸽等名吃佳肴荟萃、响誉海内外;德州黑陶、金丝彩贴、夏津草编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扒鸡美食节、梨花节、槐花节、金丝小枣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德州大酒店、美丽华大酒店、宴宾楼大饭店等星级旅游涉外饭店设施齐全,富有特色;19家旅行社能为中外游客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主要景区(点)和节庆活动
新湖风景区
新湖风景区位于德州城区中心,主要包括新湖、城市中心广场、新世纪广场、希森欢乐岛四部分,面积130多公顷。新湖区属于开放型湖滨公园,总占地面积28公顷,分为东湖、中湖、西湖和南湖区,内设“明月桥”、“叠翠山”、“船站”、“踏浪台”、“知春亭”、“梅园”等,独具德州特色,经过街天桥与城市中心广场有机相连,交相辉映。
城市中心广场由三部分组成,由北向南依次为体育广场、文化广场、休闲广场。体育广场包括一个高标准草坪足球场和400米环型看台围合成半封闭空间,设置有瀑布、旱喷泉及演出舞台,可供举办文娱活动。休闲广场以绿化为主,配以跌落式绿地及小型喷泉,突出一个“静”字。中间的文化广场部分,通过过街天桥与新湖相连,在天桥探入新湖水面处建有小码头,使城市中心广场与新湖风景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广场东侧为7米高的阶梯式露天看台,看台中间部—0
分是高达十几米的背景墙,墙上是反映德州历史文脉的大型浮雕,既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又有一代儒学宗师董仲舒德州苦读13载的董子读书台,还有象征中菲友谊的苏禄王朝觐图。广场东侧上方的柱体长廊,中心部分的环型看台及过街天桥等所有制高点都装饰有各类射灯、彩灯,总计3000多盏,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五光十色,斑斓多姿。整个广场集文化、休闲、娱乐、体育于一体,是广大市民良好的活动场所。
新世纪广场:位于德州市中心区,有“世纪风”雕塑、风水球、水晶屋、信息池等众多景点。“世纪风” 雕塑高度为21米,通过抽象的动态处理及大胆的火红色彩的运用,展示了德州人民意气风发、昂首奋进的时代精神。
希森欢乐岛:位于德州新湖风景区内。内设阿波罗飞船、过地山车、太空飞船等娱乐项目,是成年人及儿童喜爱的娱乐场所。
东方寓乐园
东方寓乐园位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北邻104国道,距京福高速公路入口仅200米,是一座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经济性于一体的大型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商务会务场所。园内以融入我国版图为基调,规划设计以中华版图为主线,收960万平方公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于园内,形成一方立体版图,使游人在园中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饱览如画风光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启迪。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和拓展训练基地将为青少年提供一流的户外体验式培训。水上人家,闹中取静,让您轻松休闲娱乐;老家(农家乐)让您重温过去温馨、亲切的情感;“中韩温泉洗浴健康城”,让您充分领略韩国风情。各类高科技的游乐景点,以开发智慧为目的,设计新颖,惊险刺激,其乐无穷。
得月湖、仙人湖风景区
得月湖风景区位于德州市陵县境内,由丁东水库、仙人湖综合开发而成,内有植物观光园、垂钓中心、狩猎场、野味餐厅、珍禽基地等,是休闲、度假、娱乐的好去处。
苏禄王御园
苏禄王御园座落在德州市德城区,内有苏禄国东王墓、神道、永乐帝御碑亭、王妃葛木宁及东王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之墓。东王墓肃穆壮观,周围松柏常青,墓前有石雕华表、翁仲、石狮、石虎、石马、石羊排列在墓道两旁。苏禄王墓是中菲友好历史的见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坛寺森林公园
红坛寺森林公园位于临邑县林子镇境内,为省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3万多亩。是一处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贸、度假、农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开发园区。已建成的景点包括:沐浴水库、生态观光园区、度假大酒店、槐香阁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温泉综合开发、黄河故道景观开发等项目正在建设者之中。每年在这里举行的槐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位于夏津县境内,面积7.8万亩,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8.3公里。森林覆盖率51.8%,其中林地1.2万亩,果园2.1万亩。园内环境优美,有点将台、沙丘混交林、千亩梨园、十样龙枣、六马林带、林园风情、颐寿园、古柿树等景点。
世纪风农业科技创新园
世纪风农业科技创新园占地1000亩,是集旅游观光、人才培训、种苗繁育、科技示范、技术推广为一体的高科技综合示范园。设有6个功能区。整个园区环境清新静谧,黄土、碧野、清水、游鱼,构成了一幅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
梨花节
每年四月上旬,在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举办,万亩梨花绽放,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
槐花节
在红坛寺森林公园举办。以槐花欣赏、花蜜品尝、贸易洽谈、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一般在“五·一”期间举办,已连续举办两届,是春季德州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
乐陵金丝小枣节
每年9月中旬举办一次,以金丝小枣采摘、品尝、参观枣制品加工、交易、果品营养研讨为主要内容,已连续举办十余届,是金秋时节德州较为成熟的旅游、贸易节庆活动。
临邑邢侗公园
临邑邢侗公园因纪念临邑历史文化名人邢侗而建。邢侗字子愿,临邑邢柳行村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后辞官归里,筑“园”,建“来禽馆”读书处。邢侗书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刻“来禽馆帖”(中国十大名帖之一),著“来禽馆集”(收入四库全书),终成一代文化名人。1986年县委、县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修建邢侗纪念馆(公园)。该馆系仿明建筑,占地207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邢侗公园分为水面及陆面两大部分,采用古今中外多种建筑手法结合人文和水面为重点,崇尚以人为主体,分为公众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文化纪念馆区、特色植物盆景区六大部分,建有邢侗纪念馆,内藏邢侗珍贵墨迹及古刻,反映临邑历史文化渊源的博物馆,珍藏当代著名书画家宋雨桂大师作品的雨桂馆等文化设施;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晨练广场、音乐广场、市民舞台、网球场和门球场,不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韵,成为继新世纪广场之后又一代表临邑新形象的标志性地段。1992-1994年连续举办了三届邢侗书法艺术节。1997年举办了“邢侗、邢慈静(邢侗妹)书画、诗词研讨会”。近年来每年接待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中外游客5000余人次。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是老黄河之遗迹,位于夏津县城东北15公里处,面积5200公顷,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8.3公里。森林覆盖率51.8%,其中林地800公顷,果园1400公顷,四旁及林网绿化面积466.67公顷。公园内沙丘连绵起伏,蓊郁苍翠,林木资源有40科62属118种,梨、杏、桃、枣、桑椹、苹果、柿等经济林木遍布全园。古树名木群立,又可称“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林果交互错落,形成了一条条自然变幻绿色屏障。春天公园百花齐放,蜂飞蝶舞;夏时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天果香袭人,红黄相映;冬日白雪皑皑,银龙腾浪;既有“义合香雪”、“茫沙烟雨”、“苍桑雾霭”、“锦屏落玉”之景观,又有“十样龙枣”、“卧龙”、“古柿树”古树名木;更有“点将台”、“石庄古井”、“古邬书院”等名胜古迹。
乐陵十万亩枣林
乐陵市十万亩枣林游览区位于乐陵东北,包括双庙赵、朱集、三间堂、胡家、城关等部分乡镇,总面积十万亩,园区内有枣树400余万株,其中结果树300余万株。该游览区是乐陵历届小枣节的主要参观景区,1989年第一届小枣节时开放年接待外参观人数3000余人次。
该景区主要景点有:
1、李先念题词碑:该碑位于朱集镇大常村东约200米处。196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来乐陵视察工作,对乐陵枣树生产极为重视。在朱集镇大常村查看枣树生产情况并作重要指示,在此栽枣树一棵,以激发乐陵人民的积极性,1990年乐陵市委领导去北京向时任政协主席的李先念汇报工作,李先念同志听后很高兴,欣然挥毫题了“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将题词刻碑并在此建园。
2、子母树:朱集镇王双志村有一树龄500年以上的大树,腹中又长出一株年幼的小枣树,人称“子母树”。关于它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现已采用围墙加以保护。
3、百枣园:总面积200亩,其中结果树150亩,幼树50亩,百枣园有驰名中外的今丝小枣,无核小枣,供观赏的磨盘枣,辣椒枣,茶壶枣,柿饼枣,葫芦枣,妈妈枣等,还有知名品种100余种。
该枣园芒种前后,枣花盛开,树上枣花飘香,树下麦浪滚滚,使人留恋忘返;九月中旬,小枣红的季节,树上硕果累累,形似玛瑙,树下玉米金黄,果菜飘香,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篇三
近与朋友闲聊,中有李君者,谈及最近市直某部门正在组织有关人士讨论淮南地名问题。偶读淮河早报,果然发现有一友人已在副刊上发了一篇题名《淮南畅想》的文字,提出了对市区一些地名或更改或保留的意见。余不才,对地名学更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且又不在有关部门组织的“有关人士”之列,本不该对此问题说三道四。但作为本市公民的一分子,总觉得此举虽然关系并不二十分重大,但又毕竟是一件上连祖宗、下系子孙、且与四面八方都有关涉的事情,本人亦应该把该说的意见“畅想”一番,表达出来,以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所谓地名,顾名思义,自然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或场所的名称。地名也是一种文化。地名虽然叫起来很简单,但它们的起源与形成,总是与该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有着割不断理还连的深厚渊源。人们只要稍稍留意一下便可发现,无论是什么地方的地名,在它的背后,总有一些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故事,大到一城、一县、一乡、一村,小到一街、一道、一巷、一弄,或如高山平原、江河湖泊,乃至土岭小丘、沟渠港汊,等等,莫不如此。淮南本为先民淮夷所开发,进入文明历史以后,又为蔡、楚、吴和汉淮南国所长期经营,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当然亦不例外。因此笔者以为,对地名,只要它不是带有特别严重的封建糟粕意识和殖民地色彩,或者含有不利于民族团结以及国际睦邻关系的因素,一般都要慎重对待,而不应轻易言改。如果确需更改,至少也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第二要尊重民风民俗习惯。
这里先说说时下一些人所持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比如有人说淮南地区叫“集”的地方特别多,俗得很,不好听。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不过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罢了。“集”与“郢”一样,都是当年蔡楚文化在地名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远古先人喜欢聚居以避外人侵扰和自然灾祸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商品贸易的开始和市场的兴起,。另外,“集”字原本就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概念,《诗·周南·葛覃》上就有“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诗句。因此《辞海》在解释“集”的意义时,第一个义项就是“群鸟栖止在树上。”如此看来,“集” 不但不俗,而且很有韵味,其内涵本来就丰富得很。以余之笨想,这恐怕也是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败,仍被一辈又一辈的百姓们喜而用之的原故吧。
具体而言,听说有人甚至主张把田家庵、谢家集、潘集等区的现用名称统统改掉。对于这类意见,笔者确实不敢苟同。就说田家庵吧,历史形成,社会公认,人民群众叫起来自然、亲切、上口,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个性,改它何益?现在国内其他省份沿用过去老名称的市、县、区比比皆是,比如北京市的门头沟区,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福建省的厦门市等等,按照有些人的说法,上述这些地名都该打入“俗气”之列,但当地并没有人提出来要更改。还有人提出把潘集改叫“曲阳”,把谢家集改叫“春申”,等等,这实在是不伦不类,且有复古之嫌。先说“曲阳”。据笔者所知,我国古代叫“曲阳”的地方有好多处,远的不讲,仅省内近处就有定远和潘集两地。今天的河北省还有一个县叫曲阳县。把多年来人们已经叫惯了的潘集改叫“曲阳”,到底又能有几分好处呢?周恩来总理的老家淮安几乎是普天之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且淮安在古代也有一段时间叫过楚州,前几年当地主事者也曾把淮安改做了楚州,据说还报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了,但直到现在,国人一提到那个地方,仍然叫它淮安而不叫它楚州。由此可见一般。再说“春申”。据司马迁的《史记》介绍,春申君黄歇在担任楚国的相国时,至少有两大污点应该是为后人所不齿的:其一,因其有功于楚,楚考烈王打算把相地十二县(即今之淮北地区)封给他做领地。但他嫌相地贫穷,且紧邻齐国,怕打仗,后来考烈王只好按照他个人的要求,把他的领地改封到富庶、安全的苏州地区。这种挑肥拣瘦的做法那是一个公道、正派的相国所为。其二,他先是受小人李圆所惑,迷恋女色,占有了李圆的女弟,且使该女怀孕;继而又与该女密谋,把该女献给了无子嗣的考烈王,企图用这种卑劣的手段篡夺楚国王位,结果招致杀身之祸,也从内部埋下了楚国灭亡的祸根。像这样的龌龊人物,即使其坟墓真的埋在了谢家集区的土地上,也不能用他的名字来命区名或其他什么地名,否则,岂不贻笑大方!其他诸如某些街名、路名等,笔者当然还有一些具体想法,但原则已陈,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现在大家都在聚精会神抓改革,抓经济,抓建设,更改地名之事,还是不要太牵扯精力为好。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