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发言稿

发布时间:2017-02-20 13:5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发言稿3篇,欢迎大家阅读。

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发言稿

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发言稿篇1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是精神家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因素,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支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终身必修之课。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够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就能够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

一、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要始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靠教育,靠思想灌输,靠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努力将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自身准则。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本质要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对我党共产主义具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对共产主义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党员队伍总体来说能够跟随共产主义理想的脚步,以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但现实当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滑向腐败的深渊,根本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事实一再证明,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二、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理想信念从来都是具体的、现实的。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体现到为民务实清廉这个根本要求上。要自觉克服形式主义,讲实话、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自觉克服官僚主义,想一切问题、做一切决断,都应站在群众立场上,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自觉克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

三、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要做到“三个定力”

一是要保持思想政治定力。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深化改革的情况下,作为党员应该怎样做?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我想坚定政治观念、保持思想政治定力是关键。也就是:要保持与党中央在思想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做到党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决不松懈动摇;要坚信党的领导,以实际行动拥护中央权威;要始终做到自警、自励、自省,敬畏法律,珍惜岗位,守住底线,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二是要保持理想信念定力。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在生死面前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今天,我们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环境变了,面对的形势任务也不一样了,但不管怎么变化,理想信念不能变。当前,最关键是要坚定三个自信:一要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中国科学发展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的最强有力的现实支撑。二要坚定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迸发出巨大能量和勃勃生机,展示了其无可置疑的科学性。三要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三要保持自我要求定力。党员对自我的要求,要始终保持高标准、严要求,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坚守党的政治纪律,既要靠组织教育,更要靠个人自觉。首先,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作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指南。其次,要坚决抵制各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现象,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再次,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最重要的是要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不迈违规违纪的第一步,不犯权力寻租的第一错,自觉地把权力用于公、用于民。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发言稿篇2

引导基层协商,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等中央精神的政策要求,也是建构良性党群干群关系的现实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引导基层协商呢?除了各项政策所提的基本要求外,还须把握好七个核心词。

一、把握好共决 基层协商涉及的事,都是群众身边的、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关群众或他们的代表,都有权参与进来,也就是商量着办、共同决定,简称共决。

需注意的是,共决并不必然意味着所有参与者可行使的权力相当、能发挥的作用一样。群众或其代表,主要是表达利益诉求和提出政策建议。而认真考虑和整合合理的利益诉求与政策建议,则由有法定职权的基层政府部门和基层领导干部来主导与引导。

二、把握好商谈 既然要共决,以什么样的方式为主去共决呢?自然是讲究对话、讲究商量的商谈方式。每个参与者都真实地表达观点、对各自的主张与要求进行合理的证成、真诚而真正尊重地听取他人论证,并服从较好论证的力量。主要不是看谁说了算,而是要看谁说得对。说得对的、有理的、现有条件可以满足的,就去满足。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是主要的方式。也就意味着,但凡充分的商谈不能达成相对满意的方案,则可能在商谈的基础上,借助投票等方式来辅助决定。

三、把握好包容 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多元化带来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整个社会异质性的加大。基层协商也一样需要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参与者要尊重彼此间的差异与多元,并在尊重中有效整合多元化利益诉求与政策建议。

特别要强调的是,引导基层协商,一定不能被情绪影响,一定要包容群众可能偏执的观点与偏激的情绪。周恩来曾说过:“可以估计得到各种意见、各种反映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所有怀着善意的意见,我们都应该加以重视。那种藏有恶意的意见,也只有容许提出,才能得到暴露。好的意见,自然应该迅速采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即使错误意见,也应该给予耐心解释”。

四、把握好公益 公益,也就是公共利益。基层协商涉及的事,必然是关乎特定范围内所有群众公共利益的事。因此需要所有参与者在争取、正视与尊重个体利益的基础上,调和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公共利益。

这在客观上要求所有参与者,应看到和履行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与义务。

五、把握好效益 理论上说,群众的参与,当然是越深入越好、时间越充分越好。但在实践中,那很不现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层协商和别的任何形式的协商一样,其所针对的决策问题的解决,往往是需要讲时机、讲成本的。

因此,旨在产生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群众参与,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当然,基层协商活动不能简单地追求效率,尽可能充分地协商依然是必要的,只不过这种协商要在追求民主性、科学性、公正性、利益诉求与政策建议整合程度的情况下,兼顾时间限制。

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发言稿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