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教育理论论文

发布时间:2017-05-27 02:36

军事教育是对从军人员进行的训练,目的是让服役人员拥有基本的格斗技能,军事知识以及军规军纪。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军事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军事教育理论论文篇1

浅谈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现状及问题

摘 要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热情,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打下坚实基础。但是,传统的大学军事理论课教育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教学氛围、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应加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并积极营造浓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氛围。

关键词 大学生 军事理论教育 问题 建议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国防知识、军事思想、国家战略环境、军事信息技术及信息化战争五个方面。①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助于其对我国国防历史、军事理论技术及军事发展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军事理论相关知识,而且在加强大学生个人纪律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2014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2014级学生中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9份,问卷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为174人,占比62.36%;女生105人,占比37.63%。

1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的意义

具体来说,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调查发现,有78.6%的学生认为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对他们了解当代军事动态和军事理论有很好的帮助。国防安全意识既是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将以国防安全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道德意识,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耐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军事理论课程与传统的大学课程有所不同,这门课程需要大学生系统学习当前瞬息万变的军事形势和日新月异的军事技术发展,学好这门课程学生必须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军事理论课程中涉及很多各种类型的战争,但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战争的最终胜利都离不开团体合作意识,战争中军队之间的紧密配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面临的问题

虽然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方式及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却不尽如意。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2.1 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现阶段,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发展时间较短,与其他学科相比,军事理论课程学科体系相对薄弱,专业军事化院校的教学人员在普通高校任职的人数很少,当前高校从事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就当前楚雄师范学院军事理论教学师资来说,专门从事军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很少,大都是从其它学院临时抽调过来上军事理论课的。由于军事理论课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军事理论学习背景,使得学生在上军事理论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专业解答。

在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教师的评价问卷中,45.94%的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教师授课过于抽象,很多问题都不太理解;36.62%的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教师就是照本宣科,上军事理论课没意思;只有17.44%的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教师上课时热情洋溢,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说明军事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上军事理论课只是简单的理论阐释或者其授课内容,很难脱离教材。

2.2 军事理论课教学氛围不足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教学氛围不足是当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不是仅靠个人力量就能克服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对资源进行整合,当前楚雄师院军事理论课教学环境方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校教学环境氛围的不足。

对楚雄师范学院2014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显示,40.33%的大学生觉得军事理论课安排紧凑,上课很累;29.67%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军事理论课程时边学边忘;24.33%的大学生上军事课是因为学分制要求,对上军事理论课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教学环境氛围不足,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不论何种类型的高校,培养人才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心,高校的其它工作都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展开的。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高校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比之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比对军事人才的需求量大很多,并且培养军事人才需要很高的标准,普通的非军事院校很难达到合格的培养标准。因此,很多高校不重视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军事理论课程逐步被忽视。甚至有些高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

第二,学校教学资源条件不足。

高等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活动,当前经费紧缺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强军事理论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很多经费投入,如聘请专业军事院校教师、完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施等。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很难投入一大笔资金用于开展专业、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因此,很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室名存实亡,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3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学科及专业建设也在不断规范。但军事理论教育到现在都没有做强调,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各级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估标准,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没什么备课或教学压力,导致本来就薄弱的军事理论教学更加游离于各种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之外。

2.4 军事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就我校来说,军事理论课多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一般是在学生军训期间遇到雨天时,把所有参加军训的学生召集到学生会堂听军事理论讲座。这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只是辅助以简单的图片或者视频,难以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军事理论课的教师专业性不强,军事知识不充分,不能灵活运用军事理论知识分析当前国际军事形势,所讲理论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观上是由于军事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对军事理论教学工作重视不够。从客观上来说,主要是因为军事理论教师队伍薄弱、军事理论教学氛围不足、军事理论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以及军事理论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的存在。如何规范军事理论教学工作,提高军事课程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3 规范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几点思考

为规范管理军事理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军事理论教学质量,使军事理论教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面对面访谈,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3.1 加强高校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

就当前楚雄师院军事理论授课教师现状来说,科班出身的教师太少,大多都是从其他学院抽调出来教授军事理论课程的,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对军事理论相关知识了解不深,导致授课时很难对军事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军事理论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壮大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引进专业军事学院人才;二是对现有从事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三是积极向其他军事理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学习有关经验,并结合楚雄师院实际,充实军事理论课程教师队伍,提高军事理论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完成高校培养人才的社会使命。

3.2 营造浓厚军事理论课教学氛围

军事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认真分析问卷调查结果,不断完善教案,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浓厚军事理论教学氛围。在楚雄师院教育经费紧张的前提下,军事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结合最新军事动态讲授军事理论课程。

自2014年以来,楚雄师范学院团学部采用网络课程学习与课堂教学两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方式,对营造浓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氛围起到一定作用,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大学生入学第一堂课变得轻松、愉快,并对今后学习、生活乃至以后工作都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调查发现,我校大学生对通过网络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方式大多数都表示非常支持,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仅有12.67%的学生对此种学习方式表示没什么不同。在今后的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将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营造浓厚的军事理论教学氛围。

3.3 完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就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评估体系来说,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因此,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对军事理论教育不重视现象。就我校军事理论教育教学现状来说,近年来学校领导逐渐重视,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并建立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以鞭策各个学院不断强化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完善军事理论教学评估体系。

3.4 改善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

传统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军事课堂枯燥无趣,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下转第79页)(上接第56页)在军事课堂中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应该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引入当前国际热点事件,引导学生结合所讲的军事理论知识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在案例分析中真正体会军事观点和军事思想,从而更好地达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对于比较抽象的军事理论知识,仅仅通过语言的传授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军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真正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军事课堂。另外,为激发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可以在理论教学之余开展各种讲座和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

随着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方式的不断创新,如何有效解决我校军事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解决我校军事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实军事理论教学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军事理论教学氛围、不断完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只有这样,我校军事理论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注释

①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文件).

② 中国人民共和国.中户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04-28.

参考文献

[1] 鲍煌军.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4).

军事教育理论论文篇2

论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

摘要: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要从争夺新世纪新阶段政治理论阵地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虚拟战略意识和网络形态观念,有针对性地开辟信息场地,坚持个人、团体、院校和社会四位一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管齐下,努力构建政治理论教育全方位系统工程。

关键词:军队院校 非战争军事行动 政治教育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基础教育。这里的“基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基础,而是关系到政治敏锐性、坚定性、方向性、洞察力以及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信念教育。当今社会由信息技术引起的过程变革聚焦于无所不在的信息流上,它渗透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从而引起整个社会构成的物质基础的变革。所以,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仅是院校的事,也不完全是某个团体或某几个特殊领域的事,而应该覆盖整个社会各个角落。

一、知与行基础上的“至善”理念,是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之本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在知行观上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从教育的全过程来看,“知”和“行”成为人们认识客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两个重要环节,知而不行不可,行而不知也不可。知行不仅不能分割,而且相互为用。诚如王夫之所说:“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礼记章句》卷三十一)肯定知与行各有功效,不容混同,正因为知与行互相区别,所以相资互用,在人们具体的认识活动中,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融为一体。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

军队院校中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不但需要掌握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规律特点和客观知识,而且要认清社会、政治、人生、使命、责任、义务。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中,只有人及其文明能不断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能通过教育将前人一代又一代获得和积累的智慧、经验、知识、技能等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笔巨大的财富,有看得见的物质宝藏,也有看不见的智慧、精神和修养,还有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和天地间的道与理,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及认同,这是对非战争军事行动重要性认识的根本。

传统中的基础教育多为文字训诂之学,而大学才是成人成己,治国平天下之道。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至关重要。这说明传统教育中是将个人的完善进而天下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固然是要传授知识,但更要塑造有用之人。“经师”与“人师”的区别也在于前者只管教书,后者更重育人。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从其性质上说应该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西方的教育,尤其是在古希腊,重点是以政治、人文教育为主。到了中世纪,由于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教会手里,教育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工具,从而,神学登上大雅之堂。虽然文艺复兴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进入近代的西方教育却不能不越来越受市场需要的制约,一只无形的手,不断调控教育的价值取向。当然,大学产生后使教育逐渐摆脱教会束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敏锐的政治理论家以感觉到现代生活方式和教育体制对人的素质提高有很多负面影响,提出了新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首先是卢梭,他发现当代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对人天性的扼杀,主张要通过教育改革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康德则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在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因此提出:“人类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继承了卢梭和康德的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并以此作为柏林大学的办学宗旨。即教育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文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为目的。

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在民族存在危急关头的特殊条件下逐步形成与发展。因此,鼓吹以“实利”作为教育的基本归宿的大有人在。但蔡元培先生却不为所动,坚决主张: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他并不反对培养专门人才,同样认为这是“目前的急务”,但培养人格更重要,因为“国民人格的完善与否,则事关国家的隆盛”。

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具有完善人格的完美之人。但是,现代的教育制度却使这个目的很难实现。《大学》之道是成己成物,所谓“成己”,就是人格之培养。人格有知、情、意三个方面,但现代教育只重客观知识的灌输,连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都做不到。至于情和意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另外,现在院校课程太多,急功近利,使得学生无暇顾及自身的修养问题,无法像古人说的那样深造自得。教育中同声相求、同气相投、同道相和的师友关系在现代学校里很难存在。所以传统的“以人鉴人”、“如对古人”的教育思想不可能与时俱进,得到发扬光大,这是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教育“底气”不足重要原因之一。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要注重其政治性、思想性、规范性,更要构建“至善”的人格,同时还应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把握。这不是为了掌握一些技能知识,而是为了感悟其中必有的一贯之道和经天纬地之理。因此,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是一种典型的带有政治色彩的人文教育。其教育状况的好与坏是衡量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尺度。

教育应以人的内在素质提高为目的,以政治理论为基石与核心,使学员走进院校,就像进入大熔炉,经过千锤百炼,淬火成钢,这样无论其遇到任何困难,都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如果在教育中就事论事,实用至上,并以市场需要或功利目的为转移,则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必然萎缩乃至名存实亡,因为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人的性格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意志品质,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它不能直接给予受教育者具体的谋生手段,也不会与经济金钱需要简单挂钩。

二、内与外基础上的“内养”修炼,是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之法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多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统一起来,主张在修身的同时,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内圣与外王的有机结合。这种理念表现在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上,则是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既主张有我和肯定道德化的自我,即:以人文本。同时,又注重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认为个人只有把自己同民族和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获得个人道德化的自我,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要强调个人自我的道德改造和提升,注重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尽量减少他律性的道德压迫和制裁,也就是高度重视个人品德操守的自我培养,注重气节与志向,把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完善的道德人格作为必修课,使其“内圣”的一面发展得极为完善。这是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条件。

信息社会的教育越来越靠拢市场体制,教育目标经常以市场需求定向,这是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催生的结果。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国家利益拓展的需要和行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其他制度,尤其是主导性制度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及其要求逐步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支配性因素,迫使教育走出象牙塔,有些已经或正在成为“金钱拜物”的奴隶。虽然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大旗迎风飘扬,但教育成本则逐步与市场接轨,这是一个越来越明显而很难避免的趋势。发展经济成了社会至高无上的目标,无论什么教育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否则它将难以为继。

金钱物质一旦成为衡量社会基本的价值准则,受教育者必然将所学的东西与日后的经济收益挂起钩来,兴趣、爱好、所学之物本身的价值,乃至个人的性格、天赋、能力合适与否都不在考虑之中,什么理想、信念、道德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教育目的,只能是为了受教育者将来能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仅此而已!否则,再好的政治理论也都成为“官话”、“大话”、“套话”、“废话”的代名词。

所以,很多院校不惜任何代价开创专业教育模式,课程、教师、学员、教学方式乃至管理体制和规章都铭刻着专业教育的印记,这几乎是人们感到最轻便、最快捷、最高效的教育。谁要是动了这块“奶酪”,转变这种教育方式,那将大逆不道,自食其果。所以,有时与其说是教育观念之争,倒不如说是教育利益之争。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各自拥有自身的利益标准和价值取向,它们构成了院校内部的需求关系和自然状态,由此引发了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的一系列难以理解,又不能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即如何理解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思想观念?如何看待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发展观?如何确定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利益观?

虽然如此,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在军队院校还是逐步受到重视,但就其效果而言,往往只是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学员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同样缺乏根本的认识。致使人的综合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没有人文关怀、语言粗俗、意志薄弱,无法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高强度对抗的需要。所以,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必须从专业以外的问题来思考军队院校的使命,不应以满足院校内部需要为目的,更不能以满足职业要求为目标。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要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关心社会就要寻求人类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寻求社会命运的根本,也就是维护民族、国家、公众的利益,而这种利益集中体现在政治、思想、文化与信念之上。为此,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要关注现实需要与时代精神的激烈碰撞,关注其演变、升华对人的影响,以维护它们延续的追求。

三、真与美基础上的“诚信”规范,是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之力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应主张真与美合二为一,强调“仁且智”。孔子提出“仁且智”的命题,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不仅在《公孙丑上》中主张“仁且智”,而且在《离娄上》篇把“智之实”解读为明白侍奉父母和顺从兄长的道理并能坚持下去。荀子在《君道》篇中说:“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智且仁,是人主之宝也。”汉儒董仲舒在《必仁且智》中认为,一个人修德“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因此,只有仁智结合才能真正成为正人君子,这就是“真与美”。宋代理学家张载在《正蒙・至当》篇里说:“‘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小德川流’,渊泉时出之也。”在真与美合一的基础上,美寓于真并表现于真。

在西方历史上,虽然也有人主张或提出了“真与美合一”,但他们的“真与美”或“真美合一”是基于真或以真为根本的。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直截了当地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命题,认为一切美好的行为均来源于认识和知识,因此,美德即是有知,缺德即是无知。柏拉图总结概括了古希腊的德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明显地把智慧置于第一美德的地位,强调所有的美德都应当以智慧为最高境界。

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发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呐喊,认为美德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和根本,掌握知识乃是达到真与美的重要途径。人们越是渴望知识、追求知识、掌握知识、拥有知识,其行为就越高雅,品德就越高尚。在《学术的进步》中,培根指出:“真理与美的区别,有如印章与它的印痕的区别。因为真理就是道德和美的印章。”由此看来,知识、美德、诚信、教养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然而,现代院校越来越普遍地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方法来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以此为手段整合物质资源和能源,并将各种知识加以专门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断了人类共有的知识链。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传授一般性专业知识,尤其是在现代的学科体制下,所有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为客观知识和能力,如英语的等级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司法资格考试等等,唯独政治理论不能概而论之,致使这门如同传统中“道”一样高贵的学科,在人们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之物,并被那些无知者和愚蠢之人概括成一个“虚”字扔到了九天老君的“炼丹炉”里,虽然光芒四射,但无以为用。

作为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是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人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顽强的毅力和进取精神,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社会、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有的责任。它在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人格魅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特殊人才”。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使受教育者既能“成己”,又能“为人”。如果院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行为龌龊,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和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冲突也越多,问题也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国家的和谐康泰则越遥远,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也就无从谈起。

非战争军事行动客观上形成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的信息分化。人们在视觉范围内,更多关注着看得见的东西,而对无形却特别重要的事物,往往忽略不计。很多人都会认为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员适应“特殊任务”需要,能够快速反应,而不是考虑学员政治的成熟,人格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院校也多以能培养出专家、学者、名人、高官、富翁而大肆炫耀。至于他们品格怎样、道德如何、是否有用,一般不会予以考虑。

尽管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在很多人眼里与其他课程没什么两样。但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在传授思想、方法、知识的同时,往往给人以方向、目标、自律、奋进之感。由于社会信息化导致个人信息负荷过量和某些人的虚拟行为偏差,从而形成道德风险。所以,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也自然而然要规避这种风险,教育者不得不把政治理论当成客观知识来讲授,而自己则对所教授的内容无动于衷。用数学教员讲解习题的冷静态度去讲授《抗震救灾》、《非洲维和》、《钓鱼岛冲突》、《亚丁湾护航》,受教育者很难感到这些经典实践有生命的标本,学员无法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汲取培养自己智慧与灵魂的丰富养料。

海德格尔早在1929年就指出过这种现象:“科学领域现在四分五裂,各门学科的研究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不相同的。今天这个由各学科组成的大杂烩,只有靠大学和院系的专门性组织来维持,才不至于散架。”在政治理论研究领域,专业化的结果就是研究成果越来越晦涩,越来越空洞,充满外行难以理解的杜撰新词和术语,根本无法进入研究对象的心灵深处。同时也使政治理论工作者对其创造性的逻辑思维失去感觉,无法以自己的内在超越去体会和理解治学之道,更谈不上熏陶与感动。为此,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在真与美的基础上,加大诚信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坦诚相见,教学相长,逐步形成真教、真学、真信、真用的良好氛围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群与己基础上的“乐群”行为,是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之路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我己群关系上崇尚人我和谐、己群并重、为群舍己。儒家的仁学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融己于群,群己合一。墨家的“兼爱”之学崇尚人与社会群体的和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要求人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与西方文化中人我对抗、人群二分并以个人为本位形成鲜明的对照。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教育理念强调“乐群”,认为人是人的个体与群体相统一的产物,个人不能离开群体,群体也不能离开个人。在群己合一的基础上,政治教育更看重群体的利益和尊严,要求人们以群体为最高价值取向,使群体价值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获得普遍认同,使小我在大我之中获得了温馨而充实的存在。

社会信息化不但使人最大程度地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把人从简单的脑力劳动和机器的高节奏的运转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创造性的活动。社会信息化将重构社会的时空。一个以信息集成为基础的社会将大大提高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大大增加全社会的和谐度。所以,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把院校―团体―社会紧密相连,坚持个人、团体、院校和社会四位一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管齐下,努力构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政治理论教育的全方位系统工程。对此,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1.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发挥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教育渗透功能。

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有“明示”和“暗示”之分。明示是直接或公开交流政治信息、政治思想感情和政治价值观念,包括理论灌输、宣传教育;暗示的方法则是以各种非政治的手段对人们的政治观念、态度和行为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军队院校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往往存在重明示轻暗示的倾向,忽略了随机教育、人文关怀、礼仪习俗、文化娱乐等各种非政治手段在培养学员政治观念、态度和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为此,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必须将明示与暗示有机结合,改变单纯的“灌输”做法,通过“渗透”,使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学员专业教育、人文教育、时事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给学员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政治思想文化熏陶和精神洗礼,逐步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2.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形成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教育合力。

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施途径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前者通过院校正式教学机构来实现,后者是由各个单位、不同群体加以实施。正常途径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非正常途径无疑也有重要作用,二者不能偏废。以往院校政治理论教育重正式途径,轻非正式途径,从而无法扭转“低效”、“务虚”的局面。良好的院校教育环境给学员施展才华、表现能力提供巨大舞台,为学员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再转化成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只有院校各级组织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才能塑造优秀学员的政治品格。这既是院校的责任也是院校的义务。所以,作为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注重学员的政治素质培养,开阔其政治视野,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由“平面型”向“立体型”转变,拓宽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教育领域。

达到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单靠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教育,必须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要改变以往那种“平面”、“封闭”的教育模式,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既注重课堂传授、典型示范和政治理论教育,又要强调人文历史、英雄事迹、自我教育,不断探索环境育人的机制和内容。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领域,磨炼学员的政治意志,强化学员的政治能力,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解决困惑、消除误解、排除干扰,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模拟推演构建平台。

4.由“传统型”到“现代型”转变,抢占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教育制高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院校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载体和途径。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手段应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把最新的现代化成果引入教育领域,使政治理论教育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非线性科学相融合。同时,充分利用西方国家的应用数学、软科学、时间反演等量化方法,以推动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反馈、预测、评估、绩效的机制精准完善。

要从争夺新的历史时期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主阵地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虚拟战略意识和网络形态观念,有针对性地开辟政治理论教育信息领域,研究虚拟世界的特点和规律,大力营造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网络平台,让人们在新的领域、新的空间,开拓新的视野、创造新的辉煌,使军队院校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理论教育真正发挥自身优势,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王强,包晓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10.

[3]徐儒宗.人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军事教育理论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