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
小学生的责任感,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一
《小学生责任教育实践探究》
摘 要:小学生的责任感,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但当前的学生缺乏责任心,甚至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分析原因,寻求最佳教育途径,培育出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生 责任教育 原因分析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3-032-02
一、现实背景
校门口,不时有家长到校,原来是学生上学忘记带书本或文具了,家长“不得不”专程送来。校园里,操场上散落着纸屑,学生走过但却熟视无睹,“又不是我丢的”是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责任推出去,而不是揽过来,爱护校园清洁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应有的责任啊!教室里,老师正在检查家庭作业,部分学生忘记完成作业,而他们昨天疯玩了一个晚上――对自己都不负责任,能指望他们对别人负责吗?下课了,教室里满地是纸屑,学生忘记了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有维护教室清洁卫生的责任――眼前的责任不负,怎能对未来负责呢。
这,正是教育的失败。
二、原因分析
第一,学生学习负担重与家长过分呵护
在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父母望子成龙,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课余的一些辅导班、特长班,致使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的父母甚至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衣食住行一切包揽。考个好成绩、考入好学校的目标使他们对自我更加关注,至于自己肩负的责任,应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则很少考虑。
第二,受不良家庭关系和社会风气影响
现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为数不少,不健康的家庭关系,造成许多孩子畸形的心理,冷漠、孤僻、敌视,责任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忙着赚钱,对子女疏于管理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抚养,祖辈过分溺爱,有求必应,事事顺着,俨然一个小皇帝。加之社会的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不讲信用、欺骗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等现象无疑会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通过对本校学生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私、任性、懒惰、“唯我独尊”、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由此可见,引导和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责任意识,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急切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势在必行。
三、制定目标
在学校教育中,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对一个学生来说,怎样才算有责任心呢?我们试以下表来说明:
学生的责任心有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目标,核心的素质同样也有六点,每一种素质分三个要求。根据小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实际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责任教育分成三个学段, 根据不同的年级,选用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不同的目标。
四、基本方法
责任感教育要从“感知责任——引导负责——尝试负责——主动负责”这四个阶段实施,这四个阶段多次循环,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水平。通过明确责任――内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多渠道、广幅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责任要求内化为责任情感,并自觉落实于责任行动。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应使学生清晰地明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教师要发动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了解生活中的种种责任,并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这不仅起到行为导向作用,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
(二)诱发情感――内化责任感
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后,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为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才会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首先,以真实故事,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道德经验,促进对责任感认识的内化,达到情感诱导的真实效果。其次,博览群书,进行责任感的熏陶,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明确责任感之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动力,是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动力,是从知到行转化的动力。
(三)躬行实践――训练责任感
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后,学校要以体验为宗旨,以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促使学生将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具体做法是:
以各重大节日和事件为契机,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学生成立“手拉手互助小组”,热情为家境贫困的学生排忧解难,体验真诚人际关系。让他们走出校园,体验多彩的社区生活,关注民生事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到网上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开设系列主题班队活动,每个月设定一个主题活动,活动前重视指导,阐明如何尽到自己的责任目标;活动中重视点评,利用及时激励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具有责任感的行为;活动后重视总结,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
五、实践途径
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更为重要的一环。结合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并总结了几条有益可行的途径,以期推动新时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一)校园活动
1.营造责任教育氛围――陶冶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和无形的。把学校的每一处硬件设施,建成美丽、规范、整洁的学习场所,让每一棵树都说话,每一段墙壁都教育人,使它们成为无声的教育者。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中的队报、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展览台、公益广告牌等,开展相应的“责任”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负责的重要性,鄙视不负责的氛围,形成奉行负责的良好校园风尚。学校还可组织传统文化周,用书法、绘画、剪纸等来表达“责任伴文明,文明你我他”的情感。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与人为善”、“友爱互助”;在学习上,倡导“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这些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陶冶和教育作用。
2.挖掘学科教育素材――渗透
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科教学抓起。教材中有许多蕴含责任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资源。教师要改进学科教育,在传授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渗透爱心、责任心的教育,使责任感培养经常化。一次深刻的讲座,一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课,一场热烈的辩论,一次集体的辅导,一部影视作品的赏析,一篇优秀文章的阅读交流等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自觉地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优良的素质。
3.设立责任教育阵地――体验
少先队阵地建设是学生教育活动的依托,是学生教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本着立足传统、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开辟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阵地。建立队室、鼓号队、值日中队、队角、“小队之家”,让学生在组织教育中学会关爱集体,关爱他人。队长学校、少年军校、红领巾小记者站、红领巾小银行、红领巾小商店等是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实践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素能,同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先队阵地“磁场”效应的教育场,因地制宜,面向全体,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责任感。
4.改革中队管理制度――整合
为了提高学生对班级、学校管理的参与度,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进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把全班学生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履行职责;实施班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班级活动任务;完善竞争上岗制度,把管理的责任分到每个人头上,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树立健康的集体舆论,使每个学生在集体舆论中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集体责任感。
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增强了担任班干部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把全体学生都调动起来,给那些平时锻炼机会较少的学生创造了条件,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二)社区活动
社会实践是责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条渠道,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建“雏鹰假日小队”、“保洁小队”、“绿色护卫小队”等使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学生接触了社会,更多地进行了人际交往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责任教育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三)家庭活动
家庭是学生的又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自立能力、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学校制定计划,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教指导工作,密切家校联系,向家长宣传加强责任教育的意义及其具体要求。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形成合力。
六、评价机制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品德现象价值的判断活动。它具有诊断与调节功能,强化与教育功能。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采取“责任目标--责任评价”机制,内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评价要求
1.根据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学生品德评价应具有社会性,测评指标要反映社会观念的三个渠道:(1)及时学习国家颁布的政策、法令及有关文件;(2)及时学习社会所树立的榜样;(3)关注社会舆论,了解一定时期的社会观念。
2.依据德育课程标准。德育课程标准反映社会对学生责任意识的要求,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指南,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评价的重要依据。
3.依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年龄特征设计评价目标,有利于责任意识测评指标的可接受性和真实性。
(二)评价方式
从目前的评价技术而言,人们还没找到可以直接测量人的责任意识的工具。因而只能以人文化的定性方法为主。我们研究责任教育测评方法主要采取“一主一辅”,即以学校教育测评为主,观察访谈为辅。学校设立责任礼仪娃,推荐评选责任礼仪娃,并颁发奖章。
总之,责任教育是永恒的主题。责任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责任,就需要责任教育。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责任教育,使学生从小具有责任意识,让责任从小在学生的心里扎根、发芽,那么,学生长大成人以后,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永远都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他在工作岗位上,将能做出卓越的成绩,社会也将更加和谐,学校的教育功能此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居富编.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肖安庆 刘天浩.责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管理.2012.02
[3]李传奇.浅析中学生责任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科学咨询:下旬.2011.9.31-32
[4]张再良.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实践寻途[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2.12
[5]张颖.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