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贾府人口众多,尊卑长幼有序,所以在饮茶上有严格的区别,这是不用细说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作用,一起来看看。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作用
(一)从饮茶中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
小说也借茶之名劣来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贾母是一家之母,她必须喝贡品名茶老君眉;宝玉是一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喝神仙茶才适;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而一般之佣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 第41回写贾母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至拢翠庵,老太太即向妙玉道:“把你的好茶拿来。”妙玉捧上茶来,老太太又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即笑答:“知道,这是老君眉。”六安茶为享誉九州的名品。老太太为何不吃?老太太世事明察,人生经验极为丰富,深知养身之道。第109回老太太弥留之际睁开眼来要茶喝,邢夫人进了一杯参汤,老太太拒绝说:“不要这个,倒一杯茶来我喝。”这表明老太大一生知茶好茶。她岂能将名茶弄混。老太太是对的。老君眉更适合她。老君眉叶片弯弯,满披白毫,纯净如寿星之眉;制成茶叶,嫩、匀、鲜、净,色泽润绿。尤共是其品性与六安茶颇为不同:六安茶“味苦”,茶汁滞涩。而老君眉则“味甘醉”香气高爽宜人。老太太年高体弱,又素喜甜味,今日游兴正浓,心情极好,当然要老君眉而不要六安茶。妙玉,是一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女尼,对于茶事是十分精通的,所以她能未卜而先知老太太之意。这就是说,六安茶、老君眉都不是小说家编织小说情节时随意安排的,而是有其充分的理论和人物性格依据的。在这些地方,读者或可疏忽,但曹雪芹却是一丝不苟的。贾母对茶叶的挑剔,而刘姥姥接茶后一饮而尽且又嫌茶味清淡,把两个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刻画的入情入理。符合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最有意思的是贾母吃了半盏后便递给了刘姥姥吃。而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刘姥姥散居乡下,体力劳动繁重,日常生活中饮食方面口味也较重,所以说出如此之话,便很自然了。日常生活习惯的差异,吃茶习惯的强烈对比与反差,更衬托了贾母的宽厚慈爱、地位尊贵,从而也间接地刻画了贾母的性格。从妙玉的备茶老君眉的行为中,曹雪芹把妙玉的深懂茶道、做人之道的一个槛外人的性格,也刻划的细致入微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妙玉的高谈阔论,随手能拿出那么多稀奇古怪、令人呱舌的茶具,连“诗礼管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妙玉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世呢?她如何有如此名贵的茶具呢?据有学者考证,妙玉本是一位金枝玉叶,因种种原因才带发修行。笔者以为无论妙玉身世如何,其不凡出身则已当定论。曹雪芹此处多言妙玉论茶具,与前文贾母不吃六安茶而择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时是一致的。从贾府中这诸多名贵的茶具,完整的茶具展示,也显示了贾府这一名门望族在当时社会的豪华与气魄来。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这些看起来都是闲闲的一笔,但却在小事、细节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二)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
在小说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处是第41回,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茶杯,“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藏本眉批写道:“妙玉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又在“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下有庚辰本批语道:“茶下‘糟蹋’二字,成窑杯已不再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这一回写妙玉的清高怪僻淋漓尽致,突出了这一人物的性格。此外作者对妙玉择茶、烹茶、奉茶描写的细致而深入,这一切都表明了妙玉的孤僻性格和出身的高贵,只是作者不便明言,而借茶来隐喻这其中的一切,也说明了作者无论是对乡俚民俗的饮茶,还是对皇宫贵族的品茶都通晓异常,理解深刻。
林黛玉初进贾府,吃完饭便有丫鬟奉上茶来,黛玉心想这和自己家里的习惯不一样,在家她的父亲林如海教她的养生之道是要在饭后过一会再吃茶以免伤了脾胃。这位贵族小姐正在犹豫之间看到旁人并不饮这杯茶而是用来漱口,于是小说中写道:“黛玉一也照样漱了口,然后盟手毕。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表面上看似乎是指大家族的饮茶礼节、规矩,其实也体现了黛玉的心思细腻,是处处留心、步步留意。
在小说第25回中,凤姐、黛玉、宝玉等对暹罗贡茶的对话,茶在刻画人物心理上也是一明证。国外贡茶,自是名贵,不言自明。但凤姐却说不好,因为凤姐的娘家是金陵王家,自然要表现出富贵人家的气魄。宝玉要背叛封建家庭,当然也说不好了的,宝钗要屈从凤姐的苦心安排,也只能说茶不好,而黛玉因为寄人篱下依附于贾府,便只能说茶好了。就是这小小的一杯茶显出了凤姐富贵人家的气魄,宝二爷的叛逆,宝钗的顺从和黛玉的际遇。人人都喝茶,却喝出不同的味道。正因为相同的茶喝出了不同的味道才体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
(三)以茶为媒介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说第82回黛玉请宝玉喝龙井茶,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自宋代以后被列为贡品名茶,属于细嫩绿茶,它有四绝: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外形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芽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悦目,香馥若兰,滋味甘鲜,颊齿留芳,沁人心脾,汤色明亮。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列为贡茶;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足见龙井茶的珍贵。[8]贾宝玉下学回家,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忙吩咐丫餐紫鹃道:“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这说明宝玉在林妹妹心中的重要,然而宝玉一下学第一时间就来看这位妹妹,不能不说二位是心有灵犀的。林妹妹生于江南自喜饮绿茶,又好龙井,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林黛玉也是一个饮茶高手,超凡不俗。
(4)以茶来展现不同阶层的生活
《红楼梦》中的太太小姐到大观园的藕香榭中饮茶,栏杆外放着竹案,上面摆着茶筅茶具,各具盏碟,还有专事煽风炉煮茶水的丫头。而同样是喝茶,第17回写宝玉到袭人家,给宝玉倒茶,袭人家当然拿不出成窑杯和“老君眉”,所以袭人不得不拿出自己的杯子和茶叶来招待宝二爷。小说第77回宝玉去看被赶走的丫鬟晴雯时,看到的是用黑沙吊子盛茶,茶碗有油膻异味,茶咸涩无味,而晴雯却觉如同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这在文中前后饮茶上透露着主仆之地位天壤之别,读来令人心酸。富人、穷人就连使用的茶具,饮的茶都是如此悬殊这种无声的对比,反映在封建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强烈反差。
在小说第8回中,当宝玉得知留给他的枫露茶被李奶奶喝去的时候,不仅摔了茶杯泼了茜雪一裙子,还要赶走李奶奶。而平日里最讲平等、宽容、民主的宝玉竟为了一盏茶水而发如此之火,而且李奶奶还曾是他的奶妈。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便是李奶奶乱了规矩,下人是不能跃级享受的。可见封建社会等级之尊严!无论个人性情如何,社会观念还需严格遵循。在封建社会里,尊卑有别,阶级划分强烈。小说也借茶之名劣来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贾母是一家之母,她必须喝贡品名茶老君眉;宝玉是一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喝神仙茶才适;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而一般之佣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
红楼茶文化的深刻蕴含,还体现为茶中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末期的人伦、人际关系以及各色人等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红楼茶事,足可作为当时宗法等差制度和礼教的极好注脚。[9]除夕祭宗祠,贾母端坐高堂,长房长媳尤氏给贾母献茶,长房长孙媳秦氏给贾母同辈的祖母们上茶。然后,尤氏又给邢夫人等人、秦氏又给众姐妹上茶。凤姐和李纨等只能在底下伺候。献茶毕,邢夫人等起身服侍贾毋,贾母吃茶,闲话片刻离座回府。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一丝不苟。但在别的一般场合中,又是掺有某种感情因素的。比如第3回凤姐亲自为黛玉捧茶,既是出干对老大太的敬重,也是对初来的黛玉的怜爱。第40回贾母等人至潇湘馆,黛玉亲自用小茶盅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外祖母,而未给别人奉茶,其中是既有礼也有情的。第20回写宝玉一人在房中想吃茶丫头们都不在,恰遇小红经过,替他倒了茶。秋纹、碧痕听说此事,便啐了小红一口,骂道:“没有脸的下流东西!—你也拿镜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小红是做粗活的丫头,是没有资格给宝二爷倒茶的。宝玉和小红偶然破了这个规矩,就成了不能容忍的过错。第67回写袭人至凤姐房中,倒茶的既不是凤姐也不是平儿,而是丰儿。第89回写宝玉因思念晴雯而伤感,心内烦闷,要袭人陪座吃饭。饭后上茶本是袭人的事,但这时袭人与宝玉的关系有了临时性改变,因之侍茶者便是另外的丫头了。茶中的人际、人伦关系的就是如此地耐人寻味。
(五)茶对情节推动的作用
第8回,宝玉第一次去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即主动要求细赏宝玉的通灵玉,当她反反正正看过、又把正面那八个字念了两遍之后,忽转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什么呆?莺儿听后,并没有去倒茶,而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经此启发,宝玉当即要看宝钗的金项圈。看了上面的字之后,宝下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儿’”于是莺儿再次不失时机地笑道:“是个癫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金玉良缘”之论由此拉开序幕。但宝钗没有让莺儿继续把此论展开,只要她“微露意”就打住,所以再次斥她不去倒茶。这里的两次“倒茶”,均系隐语,主仆之意均不在茶,两人心照不宜,配合默契。第76回“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训完两个顽劣家童,凤姐忽然叫“倒茶”,“丫头们闻声而去,但谁也没有倒茶进来。原来,这“倒茶”二字只是摒退众人的隐语。第15回有一处写及茶,其中宝玉要秦钟叫智能儿倒茶吃,也是意象性的,意即:“****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一 焙茗:一个与茶史有关的小人物
人们常称《红楼梦》为“奇书”、“迷书”、“百科全书”,这均非戏语。就以小说所写的几百个人物的命名来说,就别具一格。今天当我们来探讨《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时候,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了小说中的一个小人物──贾宝玉身边那个刁钻古怪的小厮──焙茗。
“焙茗”,这个名字初见于小说的第9回,本称“茗烟”,直到了第24回方改为“焙茗”。可是,第34回之后,到了第39回时又忽然改为茗烟。这究竟是版本问题呢?还是曹雪芹的疏忽?让红学专家们去考证好了。我这里只想说,将“茗烟”改为“焙茗”是对的。小说第24回写宝玉身边共有五个小厮,一曰焙茗、二曰引泉、三曰扫花、四曰挑云、五曰伴鹤。后来几个小厮的名字不见了,只剩了“焙茗”了。这五个小厮的名字都很雅致,有茗、泉、花、云、鹤,非曹雪芹又有谁能想得如此之妙呢?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这五个人名字中──焙、引、扫、挑、伴,都是“动词”。显然这不是随便用的。联想到《红楼梦》中所写的丫鬟以琴棋书画命名,可见写小厮有泉、花、云、鹤,不能缺“茶”──“茗”的。而“焙”字,那是茶道中不能省去的,而把“焙”与“茗”合作一人名,则与前四位小厮的名字就谐合。因为“茗烟”虽是有出典,但是《红楼梦》中根本没有在“烟”字上作什么特殊的描写和渲染。因此,我认为曹雪芹改茗烟为焙茗,是经过一番考虑的。
“焙茗”这个名字与饮茶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这只要懂得一点茶文化史的知识就清楚了。茶,古书上所载其名很多,诸如荈、蔎、葭萌、荈诧、槚、茶、茗,这可能与地域不同、方言有别有关。唐代始将“荼”字去一笔,定为“茶”字。“茗”字出现比“茶”字晚些,唐宋人说茶树上的叶子“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茶与茗并列流传于后世,至今一些文人雅士仍然称茶为茗,特别是在书画家和诗词中用茗者甚多。
茗,南方人对茶的较早称号,吴国人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有云:“蜀作茶,吴人作茗。”茗的别名又作“荈”,东晋左思《娇女》诗:“心为茶荈据,吹嘘对鼎*[左金右历]”,这是“茶茗”连称。后世上层社会里多称饮茶为“品茗”、“茗饮”,可见“茗”即是“茶”。
再说“焙”。在制茶工艺中,有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据陆羽《茶经》所记,焙就是烘焙茶饼的意思。通过“焙”把茶叶中的水分去掉,得到干茶。唐代皮日休有《茶焙》[3]诗云: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这是描写“焙茶”情景。在《茶舍》[4]诗中,皮日休又写道:
湖上汲江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诗中的“焙”、“蒸”、“研”、“拍”,都是制茶工艺的程序。
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读者大略可知“焙”与“茗”之间的关系,就不难明白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改“茗烟”为“焙茗”的原因了。
《红楼梦》满纸茶香,甚至无酒有茶,以茶代酒,这除与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生活习惯、个人嗜好等原因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茶本身所具有特殊功效。最早记载茶的药用价值的典籍是《神农本草》,其中说到茶的功效时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这些记载恐怕都是“饮茶养生”之道的较早的说法。明人顾元庆在《茶谱》中谈的更系统全面,他说:
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清人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亦说到茶的功用:
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睡醒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肺胃,明目鲜温,不渴者勿饮。这些记载,毫无疑问都是人们在长期饮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知识。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对茶的价值的认识,对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论证。科学家们在有关茶结构的报告中指出,茶叶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化学成分,如有机化学成分中就包括“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色素”及“脂多糖”、“咖啡碱”等化合物。它的无机化学成分,如矿质元素,包括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都是抗衰老与营养价值。这就是茶和饮茶为历代人民所喜爱,为文人学者推崇备致,形成茶文化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可以由此而明白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什么对茶的描写有如此浓厚兴趣的“理由”了。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的作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