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致富故事

发布时间:2017-01-05 12:46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农村创业致富故事。

农村创业致富故事

农村创业致富故事1:昔日大学生不做白领 回家创业当农民卖土特产

之所以会放弃在成都还算不错的工作和薪酬回乡创业,源于付钰桀多年来的亲身感受。

2004年付钰桀毕业于四川理工大学,稳定就业后,又到四川信息工程学院进修。辞职以前在成都几家知名的网络公司都呆过,大半年前还在成都一家知名公司担任网络部总监,年薪有12万—15万元不等,还不算其他额外收入。

“以前我给别人介绍自己家乡在汉源,都没有人知晓。近年来,一提到汉源,同事和周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他们很多还去过,对当地的大樱桃和花椒特别感兴趣,但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时刻买到真宗的。”付钰桀回忆道。

“我是从汉源农村走出去的山里娃,每年逢年过节都回家看望父母和长辈,同事们和朋友都会喊我顺便带点汉源的樱桃、花椒、苹果或白凤桃等特产回去。” 付钰桀说,“每次回去,车里除了人,就是土特产。”

久而久之,付钰桀心想,自己周边的小圈子都这么感兴趣,那还有更大的圈子,更多的人也一定有想法。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琢磨,自己本来就是搞网络的,为什么不回乡弄个网站直接把家乡的特产销售出去?2014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付钰桀便产生了一个梦想——回乡创业,利用网络技术专长做电商,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其实,当时我想回家创业开电商,估计第一个反对我的应该是爱人,支持我的应该是父亲。付钰桀说,万万没有想到,刚把心里的想法告诉爱人,从她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了答案。

当晚,立即打电话给父亲,我还未把要辞职回家当农民、开电商的事情说完,平时很慈祥的父亲就劈头盖脸的骂起来啰。

“钰儿(父辈给付钰桀取的乳名)是我们乡第一个考起大学的本科生,曾经是我的骄傲。现在,我既不想我的儿子飞黄腾达,又不想他当官发财,只想他在大城市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就是。” 付钰桀的父亲付连才说,“我一直认为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在大城市工作或者是稳定单位上班,拿着稳定的工资,何必要辞职回家当农民啊?我实在是想不通。”

“他是乡里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这也一直是我最自豪的事情,乡亲们都眼巴巴看着,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外打拼几年后又回到田间来干农活儿,亲戚邻里怎么想?我们的老脸哪里搁?”

有好长一段时间,部分村民还议论说是不是“钰儿”在外面犯了啥子错误,混不下去了才选择回家。付连才说,我以前是村长,也是一个爱面子的人,你说反不反对?好在“钰儿”的姐姐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她多次从成都打电话回来做我工作,我只好给出一年的时间为条件,让他试试。

在家过完春节就再也没有去成都了。从今年2月开始,付钰桀利用自己擅长的网络专业技术建起了自己的网站,几经自我“枪毙”,又几经修改,今年3月,付钰桀的“华夏味道”网站正式上线。

建网站容易,但运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站上线前2个月,没有一单交易,看到这样的效果,父亲显得无比焦急,但我更看好未来发展趋势。“除了这个垂直经营的网站,我还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准备齐头并进。”付钰桀说,其实,在春节期间,一直琢磨和构思电商的名字、网页设计框架、电商经营内容等很多东西。

今年5月10日上午9点48分,付钰桀的网店迎来了第一订单,是雨城区的一名客户张斌,在网上定了100斤大樱桃,当时我既担心又开心。付钰桀回忆说,起初以为是逗我玩的,在询问单价后,很快就将15000元现金汇至我的账户。

我哪敢怠慢啊!立马到农户家里组织货源,以高出当地2-5元的价格购买最好的大樱桃,当天下午4点左右就把货全部发出。不知咋的,当时我的泪水也不知不觉的流出。付钰桀说。

顺利交易第一笔订单后,付钰桀信心倍增,还在店内增设有樱桃、花椒油、清溪黄牛肉、坛坛肉等200种土特产。付钰桀说,“他相信只要产品质量好,价额随行就市,肯定就能卖出去。”在付钰桀的交易记录中看到,通过“华夏味道”店不仅销售了3000多斤大樱桃,还销售了清溪黄牛肉、坛坛肉和腌菜等土特产共计20万元。目前,汉源花椒、水果等也有不少订单。

“我的网店才刚刚起步,现在的利润还比较薄,前期营销投入大,在除去物流和商品的成本,纯利润大概只有5%。”付钰桀坦言,“但我很看好未来发展趋势,做好了收入就像滚雪球,一年能翻好几倍。”

尽管电商正式运营还不到半年,但在付钰桀的努力下,电商生意越来越好,昔日反对他回家创业的父亲也竖起了大拇指。

看到儿子创业开了好头,父亲付连才也算放心了。在儿子的感染下,他也想再创业,把自家的小洋房搞成农家乐,让儿子挂到网上推广出去。“家里的小洋房还有五个空房间,一次可以接待十多个人。我以前又在部队当大厨,客人来了吃农家菜肯定不成问题,加上家里也有4亩多甜樱桃,搞个集体验、观光、住宿、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肯定行。”

目前汉源县清溪镇同心村正以美丽新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乡村旅游产业,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人居环境大改观,农业产业大发展,基础设施大改善、公共服务大提升。村支书王定刚说,拟将同心村建成集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着力打造“峡谷清溪游止步,果园深处有人家”的世外桃源。

看到现在的同心村正发生着翻天复地的变化,付钰桀对电商前景充满希望。

付钰桀说,同心村虽然地处泥巴山半山腰,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汉源花椒的核心区和大樱桃、核桃等主产区,有高山草甸风景区,有溪谷潺潺。乡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随着同心村道路的不断延伸,前来体验乡村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电商能顺利运营,和政府打造新农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密不可分,只要守着这片基地,就是最大的财富。”付钰桀从客厅沙发上起身,将父亲请到二楼窗前,指着邻居的小洋楼说,以后将以高出市场价收购农户的土特产,保证顾客的货源质量,也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还将在网上发布村民开农家乐的消息,在网上预订吃住,为乡亲父老提供更多的客户源。

“其实,村里的乡亲们对我期望挺高的,他们总是给我提供质量最好的产品。当然,拿大樱桃举例,我一般也用高于市场均价2到5元的价格收购他们的优质货物。”付钰桀说,除了继续保证质量,最近他正在学习营销推广方面的知识,准备利用朋友圈和其他平台推销汉源的水果和特产。

付钰桀透露,下一步他想在自己的网站推介当地的乡村旅游,“我这个毕业十年的大学生心还不老,也想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村发展的路子,不辜负乡亲们的期待,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农村创业致富故事2:80后山妹子返乡种草莓 要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家住南大街街道代家店村徐家槽房组的苏德年,出生于1984年。2008年毕业后,她辗转于贵州、云南两地打工。“自己每月的工资大概有3000多元。而房租、日常开销至少需要2000多元,回家随便做点小生意,也比在异乡打工强。”苏德年说。在异地他乡,苏德年开始羡慕回家做生意的老乡,加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她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于是,2012年,她辞去工作回乡创业。

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苏德年开始学习父亲传授的10年种草莓经验,并在自家承包的3亩土地上尝试种植草莓。在种植之初,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草莓产量不高,可她并没有因此心灰意冷,而是潜下心来更加刻苦专研。她甚至拿出打工赚来的9000多元的积蓄,去北京学习了无土栽培技术。后来,又到成都、浙江学习了冬草莓的种植技术。学成后,她开始在自家田里搭建简易大棚种植冬草莓。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个用木头搭建的小棚子,竟然成为了永川第一个培育冬草莓的温室。

“一开始我对草莓种植不是很懂,自己手头也没有太多资金,所以只能在自家少量的土地上做起,不断寻找各类信息,学习种植技术,熟悉整个市场,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在家乡打造自己的草莓品牌。”苏德年说。

科学的种植技术,迅速提高了苏德年家种植草莓的产量。当年的黄瓜山“梨花节”期间,有不少游客路过她家草莓地,买草莓的人络绎不绝。看着被游客一“抢”而空的草莓地,苏德年心想:“为什么不扩大种植面积,让游客自己来采摘草莓呢?”

依托黄瓜山“梨花节”,苏德年尝到了种草莓的甜头。2013年,她和父亲商量后,决定拿出家里的30万元积蓄,扩大种植规模,同时注册家庭农场。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增强了苏德年发展草莓的信心。在以后短短半年时间里,她家的农场就流转土地103亩。其中,草莓采摘园73亩,草莓苗圃30亩。

刚开始经营家庭农场时困难重重,因为苏德年家从没有管护过这么大面积的地。培育草莓种苗时,白天全家人每半个小时就要给种苗浇水,经常忙得来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到了半夜两点,还要用抽水泵抽池塘里的水灌溉种苗。在草莓采摘期间,又遇上了一周连绵不断的下雨天,草莓成片烂掉在地里。当时,苏德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几乎想要放弃。后来,在家人的鼓励和政府的支持下,才给了她重整旗鼓的信心和决心。

于是,苏德年开始修建大棚种植冬草莓。在发展冬草莓中,她获得了6000元/亩的政策支持。在标准化设施和科学种植技术的合力作用下,苏德年家种植的冬草莓产量从上年的700斤/亩增加到1500斤/亩。随着苏德年家种植草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到黄瓜山上采草莓。为了叫响草莓品牌,苏德年注册了“代家店苏草莓”商标。当年,有关部门还为她的农场修建了停车场、生产便道。

如今,苏德年农场不仅掌握了种植草莓的全套技术,还引进了红艳、章姬、香格里拉、法兰地、丰香、乾蜜、石桌1号等草莓优良品种,探索出草莓生产、草莓育苗、草莓盆景及草莓采摘多元化经营模式。现在,苏德年农场培育出的种苗,占据了重庆草莓种植市场50%的份额。2014年,农场通过销售种苗、盆景及草莓,实现产值128万元,净利润71万元。今年,苏德年农场又通过露地、设施种植草莓50亩,每亩商品果产量约2000斤,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0万元;农场可供种苗150万株,预计种苗销售收入可达60万元。2014年,农场被评为区级“十佳巾帼家庭农场”,今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把产品线做好,就是最大的无形资本。我将研究无土栽培和土壤改良,提升草莓的品质,”苏德年说,“少做广告营销,多学技术是我的一贯主张。”

苏德年农场探索出的“地乐健”土壤改良,在去年成功地试种了生姜。今年开始,农场尝试了“草莓-生姜”轮作。“今年生姜的产量预计在1万斤/亩。”提起轮作带来的效益,苏德年信心满满。她说,生姜的大规模生产,可以圆她的电商梦。她现在正忙着和本村的电商服务网点、吉之汇洽谈合作事宜。今年,她还被评为“重庆市农村电商带头人”。

据了解,苏德年农场探索出的土壤改良法,每亩要多投入1000元成本,但苏德年认为这是值得的。她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健康草莓,改变“草莓是药保出来的”传统观念。同时,积极向周围农户推广这一方法,让更多的农户都加入到种植绿色无公害作物、提升作物品质的队伍中来。如今,苏德年农场已带动周边25户农户发展种植草莓,每年解决农村劳动力50余人。

南大街苏德年草莓种植农场获市妇联第二批“十佳巾帼家庭农场”。颁奖当日上午,区妇联、区农委领导上午将1万元奖励资金,送到巾帼家庭农场主苏德年手上。 现如今,苏德年农场不仅带动了本地农民就业,还吸引了外地农民包车前来取经。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农民专家,要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农村创业致富故事3:回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

2004年从西南大学毕业的周钢林,大学时学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他和很多一心想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一样,选择了留在大城市工作。

“最初在成都、重庆,在餐饮企业端过盘子,也在通讯行业干过。”周钢林回忆,后来,他又到杭州、厦门等地的工厂从事管理。

2012年底,周钢林回家过春节时发现家乡大部分土地都荒废着。他心里开始琢磨,能不能回家乡做点事?

“在外面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两千多元到五六千元不等。”周钢林说,但独自在外的漂泊感和巨大的生活成本,让他感到犹如一块巨石压在身上。

周钢林回乡创业的想法,遭到家里人的坚决反对:“好不容易供你读完大学,离开这个乡旮旮!这土里能刨出什么?!”但他却不这么认为:“双河村对面的石笋村,种植葡萄已经十余年,远销至湖北、万州等地,经济效益非常好。我怎么不能试一试呢?”

在筹备了近20万元后,周钢林尝试在家乡种植葡萄。

2013年秋,周钢林从村民手里流转了50亩土地,种下了葡萄幼苗。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周钢林透露,由于不懂种植技术,2014年春,他在给葡萄幼苗施肥时,导致许多幼苗根部被烧伤。幼苗的长势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推迟挂果。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遭遇挫折的周钢林迅速调整心态,通过从网上查、买专业书籍等弥补葡萄种植知识。

开荒、挖渠、运送苗木……每天在田地里忙前忙后,对周钢林的体能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天都感觉自己的体力快被耗尽了,达到极限。”

如今,周钢林在基地边建了一间小房子,和帮工们同吃同住,每天十几个小时在田里修枝、除草。他自称已经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民,体重也比以前轻了20斤。

在种植过程中,周钢林已摸索出一些适合当地的葡萄种植方法。

“比如搭架子,以前大家都是搭棚架。”周钢林介绍,棚架是通过在水泥桩上打眼,将各个葡萄枝横竖连起。“但我借鉴了新疆一带的‘单篱架’,单独成排。这样搭棚架,铁丝用得少、成本低一些;通风、采光效果也很好,有利于提高葡萄产量。”

“我还准备和万州一家果品公司合作,嫁接生产新的葡萄品种。”周钢林说,这个新品种早熟、颗粒大,价格会更高。

如今,在周钢林的带领下,双河村已经发展起300余亩的葡萄基地。

“葡萄每年挂果1-2次,每株可产几十斤,每斤售价在10元左右。”吐祥镇镇长戴超说,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如果能够就近致富,更愿意留在家乡。因此镇政府非常支持周钢林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据估计,待丰收后,种植几亩葡萄的农户,一年的年收入就可达几万元至十万元。

农村创业致富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