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浪与屿的交流,引领内心的潮汐
【摘要】 本文在追溯章绍同《鼓浪屿狂想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音高、节奏、调性、织体四种材料分别对其三个不同风格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出章绍同器乐作品所具有的创作特征,即民族性、唯美性、文学性。
【关键词】 《鼓浪屿狂想曲》;章绍同;音乐形态;审美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章绍同是国内著名的当代作曲家,创作过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有500多首,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奖项评比中获奖,其影视音乐在全国影视界有较大影响。《鼓浪屿狂想曲》是他近期创作的一部器乐作品。章绍同曾说过,“作曲者就像一个怀着热烈追求的云游僧,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寺庙,音乐就是他心中膜拜的神,可是神不语,只给予伟大的启示,解释神的就是各个寺庙的住持,庙规各一,住持的见解也各一”[1],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对不同见解的深刻理解。这一形象的比喻是一种对待音乐的态度,表达了章绍同对音乐的挚爱之情。
一、《鼓浪屿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一)创作溯源
在谈到歌曲创作的时候,章绍同认为,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听”[2]。意思就是当音乐作品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般在耳间徜徉时,眼前就能浮现出那些跳动的音符;反之,当一首音乐作品的曲谱展现在你面前时,耳中就能很自然地听到动人流畅的旋律。
章绍同积极地去各地采风,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不断地汲取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于他的音乐创作。身为福建人的章绍同对本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积极向福建南音、芗剧、龙岩山评话、莆仙十音、畲族盘歌等民间艺术进行学习,留心从自然中采撷,将深厚的乡土文化提炼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因此他所创作的音乐常常给人一种亲切感,还原了民族音乐的韵味,形成了他富有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他对于音乐的执着追求,对于音乐专业知识的扎实功底,特别是作曲技法的认真学习和熟练运用,也成了章绍同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外在事物与作曲家内在情感恰当地碰撞在一起所迸发出的火花,是艺术的结晶。作曲家本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常常会贯穿在他的音乐作品始终,而这些正是能否引起听众共鸣的关键所在。所以古人才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悟。章绍同认为音乐发自人的内心,是人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所谓“唯乐不可为以伪”,真情就是音乐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生命。[2]凭着这份对音乐的执著与热情,章绍同的音乐创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业界的好评,他的音乐作品传遍了千家万户,深受人们的称颂。
(二)《鼓浪屿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章绍同的《鼓浪屿狂想曲》是第四届鼓浪屿国际钢琴节全国青少年比赛的委约作品,在此之前的三届鼓浪屿钢琴节已经有了三首与鼓浪屿有关的委约曲目,如脍炙人口的《鼓浪屿之波》等,但它们大都是以鼓浪屿的海浪为主基调的音乐作品,着重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章绍同的《鼓浪屿狂想曲》更注重的是鼓浪屿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他很好地将自然美和人文美融合在一起,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加浓烈的文化气息。
这首《鼓浪屿狂想曲》作为鼓浪屿国际钢琴节的决赛必奏曲目,既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又要求对决赛选手作出一个很好的示范,也就是对音乐技巧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创作时要兼备地域性和炫技性这两大特点。为了能更好地创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在创作的初期,章绍同来到了鼓浪屿寻求创作的灵感,在这里他不仅看到了雄伟壮阔的围绕着岛屿的海,也听到了海边岛屿上鸟儿们优美的鸣叫声,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感觉自己与大自然更加贴近了,有一种想翩翩起舞的欲望,而这种欢快的心情过后又引发了一种沉淀的思考。所以他把《鼓浪屿狂想曲》分成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就是鸟鸣主题,暗示人们对自然风光的感受;第二个主题是舞蹈性主题,暗示人们看到风光后愉悦的心情,这个主题带有比较浓郁的闽南风格以及台湾高山族的民乐风格;第三个主题是“圣咏”主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表现出人们感受文化底蕴后沉思的感觉。整首作品包含了章绍同本人的审美情绪在内,将他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音乐形态分析
《鼓浪屿狂想曲》运用了三个不同风格的主题,以下,笔者从音高、节奏、调性、织体四种材料分别对其三个主题进行分析。
(一)音高材料
1.第一主题——“鸟鸣”主题。每当人们提起鼓浪屿,首先想到的是她的波涛,她的海天一色,但是作者却被鼓浪屿岛上鸟儿的鸣叫所打动了,于是他用音符来描绘鸟儿间的“对话”和嬉戏。“鸟鸣”主题是一个动机式的主题。这个主题音高材料很简单,就是运用了两个五度音程E、B、D、A。主题旋律是建立在两个五度音程框架内,伴有大小二度上下行级进。
随后作者将这两组五度音程在音区上、旋律发展技法方面、织体上、调性上进行了四次的变体(织体和调性上的变化将在下面地文章中将展开分析),在听觉上,音乐充满了变化,音响效果更为华丽。
(1)主题的第一次变奏(在音区方面):将主题的四个动机音符移高五度进行模仿,旋律在横向上进行了下行五度的模进扩充,使得音乐更加的生动活泼。
(2)主题的第二次变奏a2(在旋律发展技法方面):该变奏分为两个平行的乐节,后两小节是前两小节的逆行倒影;音高材料仍然延用主题的四个动机音符。接着是5个小节的过渡(第35—39小节),前三个小节采用同一个低音,旋律声部仍然在五度音程的框架内上行模进进行,后两小节右手声部采用5连音,左手采用下行级进的音阶,左手的旋律的音高素材来源于主题材料中的大小二度级进下行。
2.第二主题——“舞蹈性”主题。作者在领略了鼓浪屿的自然风光后,心情愉悦,神清气爽,有一种翩翩起舞的感觉,于是写下了这具有舞蹈性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与“鸟鸣”主题暗示的内容不同,作者主要想要表达高兴、愉悦的心情,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作者选择了富有闽南地域风格的音高材料。闽南地区主要乐种是福建南音,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音的唱腔旋法:以大三度框架为特征,以邻音级进为主体,亦间为纯四度跳进,偶有纯五度进行。[3]第二主题就是采用了南音唱腔旋法的素材:E、A、D这三个音。作者不仅围绕着这三个中心音创作了第二主题,还在这三个音的框架中派生出与之对位的旋律。
3.第三主题——“圣咏”主题。在作者领略了鼓浪屿岛上的自然风光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后,被岛上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创作了带有宗教色彩的第三主题“圣咏”主题。
这个主题的音高素材仅仅用了四个音:C、D、bE、F,作者运用音列思维将这四个音排列、组合成八个音的“圣咏”主题,同时在这个主题框架内派生出两条对位旋律。
(二)节奏材料
1.“鸟鸣”主题及其四次变奏,运用的节奏都是属于比较欢快的节奏型,比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等。但是主题和各个变奏的节奏组合形式都不一样,因此产生的音响效果既统一又不显得单调。
(1)采用“密——疏——密”的节奏运动方式,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三连音多个节奏型贯穿起来,赋予旋律以鲜明的个性。这个主题的节奏灵感来自于对鸟儿鸣叫的模仿,比如:“鸟鸣”主题和主题的第一次变奏。
(2)采用密集的节奏运动方式,比如,主题的第二次变奏,从音乐形态上看,低音声部是高音声部的逆行倒影,节奏是逆行模仿;但从音响效果上,也正是这种节奏组合方式,给人以完全是十六分音符跑动的感觉;再比如,主题的第三次变奏,高音声部采用五连音,低音声部采用八分音符的组合方式。
(3)采用“密——疏”的节奏运动方式,由等分时值的两种节奏型(五连音和三连音)和八分音符相结合。
2.“舞蹈性”主题旋律运用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穿插,并且使用了附点节奏型,这些富有舞蹈性的节奏材料配合上4拍子,给人一种优雅而不失活泼和轻巧的感觉。
3.“圣咏”主题旋律和派生出来的两条对位旋律运用了三种节奏方式:
(1)等长音值组合,这种组合方式由于力比较均匀,再配合以慢板的速度给人一种庄重、安静的感觉。“圣咏”主题就是采用均匀的二分音符,仿佛置身于教堂中。
(2)“密——疏”的节奏运动方式,这种方式带有“诉说”性,仿佛有人在娓娓道来,讲诉着岛上的历史和文化。第一条对位旋律就是采用这种节奏变化方式。
(3)“疏——密”的节奏运动方式,这种方式带有强烈的推动感和抒情性。第二条对位旋律就是采用这种节奏变化方式,仿佛是对宗教文化的一种思考。
(三)调性材料
1.“鸟鸣”主题和三次变奏采用了e小调,但是第四次变奏与前三次相比在性格和情绪上形成了对比。虽然在音高方面继续沿用主题的五度音程的材料,但在调性方面显得模糊、自由,仿佛一幅“海边漫步”图。
2.“舞蹈性”主题旋律的前两小节为小调,具有闽南民歌的色彩。随后的两小节是对前两小节的重复,但不是完全重复。经过两小节的过渡,在最后两小节调性转为大调,带有高山族民歌的色彩,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四)织体材料
1.“鸟鸣”主题及她的变奏主要采用对比复调织体,两个声部在旋律和节奏上形成对比。主题的第三次变奏a3:右手声部连续使用五连音,但是旋律音继续保持五度音程的主题动机。在这次的变奏中加入了弦乐声部组,弦乐的拉奏与拨奏在音色上赋予音乐层次感。
2.“舞蹈性”主题采用和声织体,主题旋律的织体排列方式为“旋律在上,和声音型在下”,右手旋律为单声部,左手进行八分音符均匀的上行和弦分解。
三、创作审美探析
章绍同的创作审美源于他的喜好,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
(一)民族性:章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不失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章绍同对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作为中国的作曲家,不仅要学习各个地方的音乐特色,更重要的是要传承祖宗流传下来的音乐精髓。因此,他不断地到各地采风,吸取民族、民间音乐之中的原生态元素,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自己的音乐作品更加饱满、真实。他不是原搬照抄民族音乐的本体,而是注重吸收民族音乐的内在,从民族音乐的内部结构挖掘其中的韵味,再辅以自己的解读,将民族音乐的精神功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立足于本土民族音乐的根本,运用现代的创作技法表现出民族音乐的美感。例如,南音的旋法特征,最主要、最基本的应该为三:即多重大三度并置、多重小三度并置及多重“三音小组”及其框架特征旋法的并置。……“三音小组”及其框架中,都涵盖着、包容着,其在纯四度的框架之中作纯四度,大、小三度、二度等的上下行。[4]根据作品的需要,作者在 “舞蹈性”主题中就运用了福建南音的唱腔旋法的这一技法。同时配合以舞蹈性的节奏,表现出人们愉悦欢快的心情。
(二)唯美性:章绍同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沁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感觉,散发出一种很强烈的美感。章绍同对自己的音乐作品有着很严格的要求,要求做到精益求精,他主张音乐作品要发自肺腑,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听众。他的作品通常讲究韵味、内敛质朴,特别是他的旋律不仅风格突出、个性鲜明,而且材料简洁,擅长运用多样的创作手法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发展,引起听众的共鸣。他的作品往往注重旋律的可听性、流畅性与内容结构的完美结合[5],在听众眼前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卷,给听众视觉上的冲击。比如,当听到第一主题“鸟鸣”主题时,人们在旋律的带领下就走进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当阳光投射下第一缕光线,鸟儿在晨曦中渐渐醒来,它们呼朋引伴,时而在枝头卖弄婉转的歌喉,时而在叶间浅吟低唱。海浪敲击着礁石,人们漫步在海边;作者正是用他的音符给我们勾勒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温馨的画面。当听到“舞蹈性”主题时,仿佛看到夕阳西下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渐渐地聚集在了傍晚的海滩,他们点燃篝火,手拉着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篝火映红了他们的笑脸。好一幅载歌载舞的欢快画面。
(三)文学性:章绍同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很喜欢文学,特别是那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如苏联的诗歌,中国的古诗词、四大名著等。他认为文学对于他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帮助,音乐其实和文学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文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它可以用文字或其他形式带你进入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境界,这个境界可以给你创造一个新的空间感,让你超脱于现实,可以让你暂时忘记现实的喧嚣;音乐虽然比文学抽象,但它可以用流动的音符、旋律给予人听觉上的冲击,让你即使闭上眼睛一样可以有一种或是宁静安详,或是血脉贲张的感觉。文学赋予音乐血肉,音乐是文学的灵魂。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一切都为孕育形式多样的音乐文化奠定了基础。作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对于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文学作品能启迪艺术创作”,他的文学性思维渗透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在作者喜欢用模拟化的手法来营造一种欢快的音乐氛围,比如,通过和声上的处理模拟鸟儿的鸣叫和海涛的声音,使得作品更加饱满形象。
四、结语
“一切能够永存的艺术作品,是它的时代的本质铸成的。音乐作品只有植根于民间音乐,才能创新和发展。”这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它说明了许多艺术都需要在时代与民族性的烈火中淬炼,才能够得到生命。在章绍同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悟到这种理念。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章绍同的音乐作品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时代主题的讴歌来表达他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在音乐创作技法上,章绍同既秉承了国内民族音乐的创作技法,又吸取了国外先进音乐创作技法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章绍同的器乐作品——《鼓浪屿狂想曲》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热情、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在浓郁的闽南特色的音乐旋律中,我们和作曲家一起欢笑,体悟他内心真挚、热情、细腻的情感,尽情地享受着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音乐之美、艺术之美。
听浪与屿的交流,引领内心的潮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