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人文素养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它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类文明的传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小学语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考 》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成效,本文就在简要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遇到的两点问题,即: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有待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有待提升,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视教材中的人文挖掘,寓教于情;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加强人文指导;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示范作用三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小学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点强调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教育之间的有效契合,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就成为了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成效,本文就在简要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存的问题
概括来说,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有如下几点问题:
1.1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有待提升
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却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这一优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据分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校目前所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带来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语文任课教师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语文教材的分析不够透彻,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够得当,仅仅将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停留在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上,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也被任课教师的讲解所占用,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进行被动的听讲和记忆。任课教师这种将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割,对文字教学和语言教学进行机械的应试训练的方式,忽略了语文教学所具备的文化熏陶作用和感染作用,使得所开展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单一的识记过程,很难实现对所学习的语文知识的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但会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1.2任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有待提升
小学语文任课教师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更是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亦是如此。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尤其是农村语文任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却无法满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和落实学生人文教育的需求,在面对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问题时感到彷徨、无所适从。例如:某些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教材所蕴含的感情把握不当,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很难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发挥自身应有的引导作用。再如,某些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却过分看重教师的尊严和权利,以至于影响了平等、友爱、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构建,使得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过于呆板,学生很难轻松愉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2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2.1重视教材中的人文挖掘,寓教于情
重视教材中的人文挖掘,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中的人文特性,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讲解《黄果树瀑布》一文时,就可以通过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念,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之美,并引导学生去了解自然、热爱自然。而要在人文挖掘的基础上,寓教于情,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则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一是以情激情。以情激情,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适用于情文并茂的文章的教学。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赞美母爱的文章,在文章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如果采用以情激情的方式,采用声情并茂的讲述,能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而文中关于友情的描述也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从而启迪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渗透。二是以景触情。以景触情,简单来说,就是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在《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文中,任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情境,让一名学生扮演盲人,另一名同学扮演雷锋来帮助扮演盲人的同学过马路的方式,让学生来切身体验盲人的不便和助人为乐的体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心。三是由情悟理。由情悟理,是借助小学语文教学中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出发,联系实际,悟出道理的一种方式。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人与动物或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感人故事,任课教师在开展这些课外的教学时,就可以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小故事,来鼓励学生去关爱动物、亲近自然、探索自然,让学生领悟只有善待自然,自然才会馈赠人类的道理。总之,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任课教师只有用心挖掘,合理应用,才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2.2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加强人文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同样要注意遵循这一理念,注意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指导。例如: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就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预习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所阅读的文章中的人文性;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能动地思考和探索文章中的人文性。如:在开展《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的学习时,任课教师就可以通过预设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自行寻找可以让骆驼自豪的内容,并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小骆驼在面对小红马的嘲笑时是怎样想的?”“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让自己委屈的事情?”然后再在讲解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特殊之处之后,让学生清楚小骆驼的驼峰、脚掌以及眼毛等身体各个部位都是有其独特的用处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别人眼中的自己的不足往往是片面的,面对这种情况不能盲目消沉,而应该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此来实现人文教育的成效。
2.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示范作用
要提高小学语文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示范作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重视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具备一定的学历层次不但是小学语文任课教师的职业要求之一,而且也是影响任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对于小学语文任课教师来说,其所具备的学历层次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其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也往往越高,而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发展中的作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任课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将任课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实际效益挂钩的方式,来鼓励小学语文任课教师通过在职教育等方式积极地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其次,重视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进和考评机制的完善。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是从理念上和制度上入手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让小学语文任课教师认识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督促其积极、高效地开展工作,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组织任课教师定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任课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例如:可以组织专家检查组定期对学校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检查,对于那些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低劣的任课教师采用一票否决制度,并限定其整改的时间等等,以此来提高任课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最后,重视小学语文任课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沉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任课教师要实现自身人文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空闲时间来多读书、读好书,以此来补充自身的文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只有积极钻研、不断实践、及时总结,才能不断克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赖大仁.语文学习与人文教育———关于语文与文学关系的现实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胡德海.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历史、社会原因———杨晓《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从理念到运行》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3).
[3]李辉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1)[C].2013.
[4]王正.请给语文课减减肥———对语文课程“人文”范围的反思[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广东卷)[C].2013-01-15.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培养思考 》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基于此,详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培养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是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的关键依据,而人文素养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的人才素质,其中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学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它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即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显示[1]。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产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这与办学的初衷形成了偏差。同时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相对较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比较少,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低,且综合素质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大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拓展,甚至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高,知识结合不够合理,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常常忽视对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背离。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甚至出现了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规划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通过相应的文体、艺术竞赛等活动,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标准。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通常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文化修养课程、审美艺术课程、社会生活课程、人文知识讲座等课程。其中文化修养课程主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等课程为主;而审美艺术课程则主要以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内容为主;社会生活课程则主要以社交礼仪、哲学等内容为主;人文知识讲座则主要以儒家思想、幼儿知识、奉献精神等内容为主。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而这些课程有些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中,但还有一些课程隶属于先修课的范畴,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其心灵,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有效升华;哲学则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启迪;文学则主要以人性和人生等知识为主,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3.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水平[3]。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提高,并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除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之外,学校也应该树立人文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研发使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教材,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项内容为主,其中这两项科目还是以人文素养内容和人文素养知识资源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对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它不仅提供学生相应的人文知识,还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则主要以人文思想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注入相应的人文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上则主要以人文素质为主,加强学生对人文感受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拓展,以促使学前教育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其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优势,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问题,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前提,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拓展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4]于滢慧.让人文之花在儿童文学中绽放———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8).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考 》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人文素养培育致力于大学生的良知、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与志愿服务在主体、目的、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人文素养培育与志愿服务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实践习得和氛围熏陶等形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截至2013年底,我国进行规范注册的志愿者已达4043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成为大学生的生活风尚。2013年12月5日,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为起点,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点,把握志愿服务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志愿服务的形成源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团体的慈善服务。我国志愿服务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从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学习的志愿服务萌芽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志愿活动和志愿者在我国开始出现,再到1993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我国现代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进入21世纪以后,志愿服务发展迅速,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内容更加多样。
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成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节点,170万志愿者参与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服务,数百万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推向新的发展高峰。志愿者们在给社会带来暖流,给受助者送去爱心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修养。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志愿精神,主体是广大志愿者。团中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将志愿服务定义为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丁元竹认为志愿精神是一种不为报酬而自愿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公民精神、社会责任和生活品质,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志愿者是指一种基于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人。祝灵君认为,志愿精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现代公民社会的核心精神,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志愿服务的基础是互助和自助,核心是慈善和为他人服务,本质是参与,前提是独立与自治,结果是倡导运动。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基于自愿原则,不受外界强制,志愿者主动自觉参与、服务社会,具有自愿性。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基点,倡导奉献和利他精神,具有公益性。志愿服务以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为宗旨,不受利益驱使,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无偿性。志愿服务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志愿者组织与外部协调,具有组织性。从宏观层面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人类德行和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化和道德养成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志愿服务内涵及特点,不难看出志愿服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
二、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
(一)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目的
志愿服务是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甘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人和促进社会进步。志愿服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自觉自愿、力所能及,体现参与者的主动能动性,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志愿服务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志愿精神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凸显大学生专业优势。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常常会被其他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所感染,这些多样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积极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开展志愿服务也有助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在与服务对象的对话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志愿服务的项目策划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二)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效果
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能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志愿服务是一项服务他人的事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服务中突了道德教育。正如美国学者迈克尔•沃尔泽所言“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大学四年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融合的适应期。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使在校大学生能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触动社会发展脉搏,认识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志愿服务的过程培育了大学生美德,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激发了大学生的互助意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体现着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注,体现着志愿者对生命价值和人类社会的一种积极态度。大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体会助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找到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得到了精神的提升。精神的付出与富足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大的回报。
(三)志愿服务拓展大学生活动的空间,提供了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平台
人是环境的产物,成长环境与活动空间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志愿服务是当今我国大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社会实践性活动,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倡导,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大学生的共同追求。精心设计的志愿服务项目立足校园,服务社会,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自然扩展了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延伸了大学生成长的路径。在城市,大学生深入社区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社会困难群体和个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关爱和实在的帮助,促进形成了互助友爱、和睦融洽的城市社区人际环境。在中西部农村,大学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发展状况,并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方面作出贡献。在环境保护等领域,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行动,增强了社会公众主动参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充分挖掘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树立标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道德高尚,是时代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培养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充分挖掘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能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标杆。正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所言,“我愿是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时,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再反射给别人。”2005年,徐本禹支教结束回到华中农业大学后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徐本禹任首任社长。
爱心社致力于支教助学、帮危扶困工作,开展的项目包括资助贫困学生、乡村教师培训、援建校舍、医治患病师生、建立爱心书屋、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2009年,红杜鹃爱心社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时至今日,徐本禹的事迹仍不断激励着大学生为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而努力。从徐本禹个人的志愿服务到“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人的感人之举到一群人的服务活动,反映了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深厚影响力。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大学生良知、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2014年5月5日,华中农业大学原创公益话剧《牵挂》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话剧《牵挂》以主人公张福禹义无反顾赴湖北恩施支教的感人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用青春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话剧主人公的原型实际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3个志愿者典型徐本禹、赵福兵和张瑜。话剧以支教为主线,用艺术的手法、激荡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命运抉择和价值追求。演员均是非专业的90后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演大学生的事,真实感人。《牵挂》剧组的不少演员之后也主动投身支教,成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新标杆。
(二)精心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营造氛围
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关注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下,参与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种校园风尚,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精心设计贴近大学生生活、符合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进一步营造了良好氛围。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氛围在华中农业大学孕育了一个广泛参与各种志愿服务的“爱心圈”,包括“红杜鹃爱心社”、“食科一家人”、“阳光家园”、“蓝色精灵”江豚保护等一大批特色志愿服务团队。拥有精品志愿服务活动“六爱工程”———爱心花朵工程、爱心夕阳工程、爱心暖阳工程、爱心甘露工程、爱心爱绿工程、爱心和风工程。
爱心花朵工程侧重以关爱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助幼行动,爱心夕阳工程侧重以关爱孤寡老人为主的敬老行动,爱心暖阳工程侧重以关爱残障人士为主的助残行动,爱心甘露工程侧重以帮助贫困学生为主的助学行动,爱心爱绿工程侧重以保护环境为主的环保行动,爱心和风工程侧重以帮助失足青年为主的帮教行动。这些志愿服务组织及平台,广泛联系、吸纳、引导、培育大学生,将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与华中农业大学的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精神紧密结合,“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达人”则指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早在1996年旨在管理、协调、组织和策划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华中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经过近20余年的持续发展,截至到2013年底,学校已有经过规范注册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19760人。近些年来,每年主动注册为志愿者的学生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此外,还有包括专家教授、留学生在内的2000多名师生员工常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和志愿者广泛参与,在华中农业大学营造了大学生自觉提升人文素养的和谐氛围。
(三)切实加强志愿服务积累传承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动力
志愿服务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守。从量变到质变,从小流到江海。一点一滴的志愿服务能量积累起来可以释放出无形的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志愿服务的积累传承恰好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前进动力。2003年为兑现对山区孩子的承诺,徐本禹放弃读研,离开熙攘的城市,来到贵州穷山僻壤的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开始两年支教生活。2004年反映徐本禹贵州支教经历的天涯论坛长贴《两所乡村小学与一名支教者》一经发布就立刻引发社会舆论关注。2005年徐本禹结束支教返回华农后,学校决定,每年招募研究生志愿者,延续支教行动。2006年支教活动被纳入到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
通过志愿服务积累传承的过程,实际上有力地推动了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十余年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西部支教事业也愈发壮大。每一届志愿者克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电短缺的恶劣环境,传承徐本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坚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干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理念,挑战困难,勇挑重担,把支教当成人生最光辉的事业,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全部凝结在学生身上。形成了独具华农特色的人文素养培育模式,正如网友评价徐本禹“他认识到了作为一根火柴的意义。
他不是第一根火柴,也不会是最后一根。”在校大学生受到志愿服务文化熏陶和感召,主动了解并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大学生自觉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现象逐渐蔚然成风。在这个过程中,志愿服务从一人到一群人的积累传承正是支撑大学生人文素养素养培育的有力后盾,也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S*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滑时代”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湖北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4187)、华中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
[2]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N].人民日报,2013-12-6。
[3]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精神和政党领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8)。
有关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关于人文素养毕业论文范文
2.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3.人文素养他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5.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6.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