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变得日益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相互协调问题分析 》
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以及税法规定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这种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重要的问题,比如两者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在实际使用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度存在的具体差异,并简述两者的差异引起的问题,提出协调会计制度以及税法规定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法规定;相互协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全球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探索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企业经济发展中,会计制度的改革能有效提高会计收益,并且相关的税法规定能保证企业实现公平纳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与相应的税法存在差异,但是在一些概念、原则以及方法上面却有很大的一致性,要想使两者相互协调,就要先考虑两者存在的具体差异。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的差异
(一)时态性差异
我国的会计核算主要是针对当下我国加入WTO的国家市场经济,更多考虑的是世界性的影响,因此,会计的许多准则与国际接轨,在会计核算的制定上,应具有超前性以及突发性。然而在国家的税法规定上,由于世界各国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1],因此税法的规定也因国家而异,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而在税法规定上也不存在与国家接轨的概念了,我国现行的税法规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断发展而成的,根据我国不同阶段的国情而不断发展发生改变。很明显,从时态的概念上看,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远远超过税法,一个是国际性的,一个是国家性的,这种时态差异所存在的客观性与复杂性,在当前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无法实现协调统一。
(二)制度性差异
制度差异主要表现在两者基本标准上,对于会计制度,会计收益是指会计收入减去相应的会计费用;而对于税法制度,国家应税所得等于实际应税收入减去法律规定的征税项目[2]。对于企业生产各税收的制定上,两者有不同的标准以及规定:税收制度所对应的税收收入存在两个标准,即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而财务会计对应税的标准主要遵从权责发生制,虽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应税收入以及会计收入都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实际上,如果企业纳税人仅仅实现了产品的生产而为发生销售行为时,也要支付相应的税收费用,这对企业的资金积累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意图性差异
主要是指两者服务的对象不同,税法规定所服务的对象为国家,而会计制度服务的对象为企业,前者主要是以强制性为主要特征,后者更加灵活稳健。在现实中,这两者的差异存在两种后果:一种是符合国家征税政策,税法制度给予纳税人充足的筹税时间,纳税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分发展企业业务;另一种是与国家征税政策相悖,就是我们常说的“逃税漏税”,但是随着税法制度与的规定,这种差异在逐渐减少。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差异引起的问题
(一)增加企业财务核算成本及税收成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与世界接轨,改革并补充现有的会计核算。而税法制度却只是做适当的调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比如我国的税法自1994年1月28日颁布到现在,只发生了六次修正[3],且最近一次的修正在2011年6月30日,修正内容也只是适当的进行项目的增加以及制度的优化,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性在不断扩大。这种差异性导致纳税调整的项目增加,从而加大了进行纳税调整的工作量。有时税收对于同一笔业务要进行多个税种的调整,比如对销售业务的税收调整,既要考虑销售增值税,又要考虑城市建设一级教育附加费,甚至还要调整消费税;有时对于同一笔业务的税种既要适量增加又要适量的减少,比如固定资产提减值准备后,不但要重新计算折旧额,还要采用税收制度不允许的折旧方法,折旧考虑带增加所得税与减少所得税的情况。这种调整不但增加了税收工作及税收成本,而且增加纳税企业财务核算成本,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企业利用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进行逃税
行为现在的很多企业能实现逃税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差异形成的征税漏洞,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达到避税行为,并且相应的税法没有进行相应的限制,比如少数企业惯用的资产折旧法、不同类型的存货计算方法以及调整利税分配的主次顺序来达到避税行为。还有一种逃税行为是企业利用国家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来调整业务达到逃税的目的,比如兴旺达型材有限公司与台商满达电子公司新投资兴办康旺达实业公司,根据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规定,新成立的康旺达实业公司可以享受三年的免税期,同时康旺达公司进行实业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主要由兴旺达型材料有限公司提供,这样兴旺达有限公司就可以利用材料的低价供应给康旺达公司,实际上是转移企业生产利润,但是本身资金流动不受影响,利用这种方法来实现逃税行为。
(三)增加了税收部门的监管成本
税收监管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企业其他经济信息而言,拥有更强的可靠性以及更低的资金获取成本,能系统全面的反映企业现有的发展状况及财务状况,这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税收的重要参考。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的税收监管应基于会计信息支持的基础上来实现,但是现有的会计制度与收受规定差异性不断加大,这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放弃了会计信息,必然增加了税收监管成本,使得征税征税工作很难实现。
三、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举措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之间实现有效协调需要花费长期的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受到目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要尽量弥补两者在时态上存在的差异,就必须尽量融合两者在一些概念、原则以及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上来看,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在协调中不能过于片面的强调两者的差异,否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两者的协调:
(一)相关的政策制定部门要加强沟通
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两者相互关联,虽然两者的日常管理以及具体条例的制定分属于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但是为了防止两者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发生立法取向问题,在实际的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执行上要加强两个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由于我国经济形式的不同,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必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美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民间经济团体组合制定,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政府制定,因此制定部门之间拥有沟通优势,协调两者的关系就应将这种优势扩大,设立由两大机构主要代表组成的日常沟通协调部门,针对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制定与执行进行必要的沟通合作,有利于减少两者差异所产生的不必要损失,并且能协调两者的关系。
(二)税法规定应适当放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限制
会计政策使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遵守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增强,企业的资产在形式上以及技术上不断发生无形的损耗,然而目前我国的税法规定却在企业折旧年限以及方法上加以限制,比如规定企业生产机器的折旧年限为20年,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更新机械设备,对企业的经济增长以及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为了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调整纳税,税法规定应根据企业当前的情况,上报相关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备案,适当放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限制。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以及相互宣传力度
国家相关的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企业某一阶段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达到税收监督的目的,并且相应的会计制度中要增加强制披露信息的要求,提高税务机关会计信息的获取率。同时国家应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宣传力度,将基本的会计知识以及税法知识纳入到各企业培训中,并且组织会计机构主要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经济工作者进行认真学习,从而优化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宣传与执行工作,加深对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认识,使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达到真正的协调统一。
(四)改进与完善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对于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处理主要依靠账外调整,这使得纳税申报不能很好的衔接日常的会计记录,对相关部门的会计信息获取不利,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增设明细账与备查账,规范记录,在企业日常的财务报告中,要对差异的调整情况作出必要的披露,为了更好的反映差异调整的实施结果,在利润中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两个项目之间要增设“纳税调整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应纳税所得额”三个重要项目,这样企业能根据财务报表的反映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利于企业协调会计核算与税收,提高自身经济利益。结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税务法制观念不断加强,要协调好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关系,加强两大制度制定机构的沟通,加深企业对差异的调整,做到企业诚信纳税,最终推进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桂仕燕.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王倩.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
[3]刘明亮.行业竞争程度、信息透明度与投资效率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
[4]鲍双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熊文娟.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关系的实证检验[D].江西财经大学,2010.
[6]项文彪.会计信息透明度、分析师盈余预测与股价波动同步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
[7]邢雅静.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财政金融
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漏洞研究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陆续出台的许多财政制度,传统事业单位所会计制度已不适应现下会计环境和经济环境,甚至会影响企业单位财务核算,出现核算漏洞。因此必须要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中的核算漏洞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漏洞
财务会计规章制度在经济社会结构中都严格规范和约束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以此避免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的因素出现。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得到全面改革,其存在的核算漏洞和实施难点也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中的核算漏洞
1.单位财务管理权与会计核算业务相脱节
事业单位实施会计核算后常见的矛盾为会计核算业务和单位财务管理权相脱离,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能为统一核算和集中结算单位资金,起到强化会计监督的外部职能作用。在实施集中核算的条件下,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对各自掌握的财务管理权都不确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相互推诿和责任主体不清情况。所有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核算后每一笔业务资金都要按照规定要求实行统一核算和集中核算,财务管理权限发生了变化,逐渐丧失单位管理财务权限,多数固定思维认为只要将资金全部纳入核算中心中就不必花时间进行管理,然而单位依旧是会计责任主体及行使单位财务管理职能。
2.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虽然部门预算在我国事业单位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也受到多方关注,但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还较为薄弱,特别是部门预算缺乏细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是以部门预算为主,只有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才能使会计核算最大程度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此外,预算单位实施预算后其单位资金使用权依旧由原来的负责人负责管理,而对于会计核算中心来说应全程严密监控单位资金的每笔往来业务。但我国财务制度没有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部分地区和主管部门在经费开支方面自行设定且不随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相应变动,导致现行存在的经费开支和实际相脱离,增大执行难度。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实施难点
1.会计集中核算监督职能不到位
会计基本职能之一为会计监督,通常部分事业单位实施会计核算制度后,单位会计核算只有2个负责人,这两个人要负责多个单位的账套,巨大的工作量让其无时间参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对业务合法性、真实性无法判断,只审核各单位报来的原始凭证和原始票据是否齐全及合法合规,无法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2.预算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当前项目资金预算不明细且不规范,只单纯按照总额列示项目支出经费预算,对资金使用用途没有严格限制,造成在实际执行中出现较大随意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要加强审核事业单位所申报的专项结余资金,如果申报范围超出预支,则需要减压事业单位所申报的下年度同类项目资金。然而现实情况则是只有少部分事业单位在申报结余资金预算时执行相关规定要求,由此一来,导致许多单位的下半年预算中编入了上半年结余,完全和预算监督相脱离。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下核算实施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核算意识
预算单位要从大局出发,放下传统部门利益的狭隘思想和“权利思想”,以此推动事业单位顺利开展核算改革。首先加强宣传,转变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事业单位领导要认真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有关会计知识等内容培训,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会计核算是财政体制改革中重要措施,在坚持“三不变”的原则下按照会计核算方法抓好事业单位会计业务日常结报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自身起到模仿带头作用加强单位人员财务管理意识。其次定期在事业单位开展开展报账业务培训。事业单位人员要定期参与核算中心和会计财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例如财务管理知识,如何使用支付系统及部门预算执行重点等,以此提高事业单位人员业务水平,最重要是通过培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爱岗敬业的工作责任心。
2.加强部门预算,强化单位预算管理
以部门预算为改革基础是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最大特点。现行的部门预算与改革在现实工作中没有一套完善合理的单位配备消耗标准、人员经费标准,一般正常经费随意性较大,核算中心不能有效管理各个事业单位支出,以致弱化对项目支出的监督,不能对预算单位支付申请进行有效监督。此外,在年初编制预算中无法全部概括所有支出事项,通常经过内部预算调整解决部分临时性开支,没有来源资金,甚至有时追加的预算很难避免挪用资金和挤占资金现象。对此应改革部门预算编制,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预算科学性及完整性,缩短预算批复时间。
3.加强监督职能,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核算中心可根据事业单位所建立的固定资产明细账详细记录和严密监控单位实物资产的增减变动,定期盘点清查和监督,一旦发现账实不符查明原因后按照财务制度处理。为防止事业单位出现各类收入体外循环现象,可加大对单位收入的核算力度,防止私设小金库和收入体外循环等各项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强事业核算单位收入合法性和完整性。对此,可检查事业单位资产是否及时纳入核算中心账户,查看其资产是否有转移和藏匿迹象,查看事业单位是否有乱收入行为,督促事业单位将单位所有资产全部纳入核算中心,以达到统一结算的目的。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力度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事业单位管理层要意识到完善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让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有据可依,同时还可督促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力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单位内部人员沟通,及时反映日常工作中常见问题,提高工作流程效率。会计集中核算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领导的关注,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有漏洞,如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领导和财政部门思想意识过于陈旧及会计集中核算监督职能不到位等,导致实施过程较为艰难。对此,应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增强核算意识,同时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国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后固定资产核算探析[J].中国经贸,2014,(13):245-245.
[2]黄冰.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核算管理[J].投资与合作,2012,(6):110.
[3]何云飞.浅谈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的分与合[J].财经界(学术),2009,(7):88,90.
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运用 》
摘要: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棚户区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环境,棚户区的住房条件较为恶劣,具有人口集中化,治安问题突出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城市建设的形象。所以说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出台是国家势在必行一项民生工程。同时棚户区在改造的过程中涉及了众多的财务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革新为棚户区改造的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本文通过对棚户区改造的概述,探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的灵活运用,为我国棚户区改造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建设会计制度棚户区改造灵活运用
棚户区改造是国家城市建设的一项大工程。在改造的过程中既存在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又具有明显的行政改造作用;既具有市场化运作的趋势,又存在明显的行政干预特质;改造资金一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一部分又来自国家的财政支持。因此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棚户区改造必须要有强大的制度支持才能顺利的展开。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则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基本会计制度的运用,将拆迁的成本和新建筑开发生产成本同时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同时还能有效的计算政府财政补贴费用和银行贷款费用。可以有效解决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恶劣的财务问题,避免棚户区改造的财务实践与理论出现脱离。但是当前基本会计制度的实施,存在不完善的缺陷,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棚户区改造的实际,灵活的运用基本会计制度,扩展棚户区财务的内涵和外延,从根本上保障棚户区改造的顺利实施。
一、棚户区改造概述
1.棚户区改造的基本内涵。
国内棚户区改造与国外的贫民窟建设有所不同,虽然两者都属于居住区域的贫困状态,但我国棚户区通常是指坐落在城市边缘区域或者老城区的一部分具有环境差、历史悠久的特点并与主城区的整体发展呈现不协调状态的建筑群。另外棚户区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在政府的行政控制范围之内,受到国家的管理和控制。通常情况下棚户区的建筑面积大且集中,因为年久失修房屋大多较破旧,另外居住区域的环境也呈现脏乱差的特点。所以在城市化建设的推动下,国家对棚户区的改造势在必行。
2.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专项资金管理。
在深入研究棚户区改造中如何灵活运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之前,我们必须充分的掌握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具体的内容有:首先强调棚户区改造的资金补助应该遵照公开、透明的原则,专项基金不能用于棚户区改造之外的配套建设或其它商业建设支出等。再者,地区财务管理应该遵照分账核算、专门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其次各地区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性补助资金应该根据棚户区改造的实际运行采用适当调整的策略。
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的灵活运用
1.在“待摊投资”上的运用。
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中规定,在对建设单位的实际支出费用进行核算时,应该根据规定的要求采用分摊计入的方法对各项建设费用支出的成本进行核算。在整个项目之下应该设立具体的明细账目,称为二级的明细账目,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成本、住户土地征收和占用的有偿使用成本、建设区域地质勘查成本、施工时临时设施搭建的成本、土地有偿使用税等。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的运用如下所示:(1)首先因为棚户区改造时需要涉及众多的拆迁问题,例如宅基地核对、产权鉴定、土地有偿支付等要按照地号和面积进行核算。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应该按照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规定,把每个住户的地号看做二级的明细账目,将多种支付成本看做三级的明细账目。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表示:土地勘测费用,可以用待摊投资-xx地号-勘测成本表示;土地的有偿使用费用,可以用待摊投资-xx地号-土地占用成本来表示等。(2)其次对下属的三级明细账目的设置,主要包括一些更加明细的账目。例如可以在建设单位的管理费用下划分更加明细的账目。可以包括:待摊投资-管理费用-人力成本;待摊投资-管理费用-运营成本;待摊投资-管理费用-拆旧成本等。
2.在基本建设收入和支出上的运用。
2.1基本建设收入核算。
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表明,基本建设收入主要是指建设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和上交的收入费用。但是灵活的运用到棚户区改造中,应该根据棚户区改造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核算建设单位的收入。我们可以将其充分运用到住户回迁和房屋建设后的销售收入核算上。通常情况下,根据有关棚户区改造的规定,对住户的回迁采取“拆一还一”或是“等价值交换”的策略和原则,也就是说改造过后的房屋户型和拆迁之前的房屋面积对等。如果回迁户想要增加房屋面积就要按照成本价交纳多出面积的资金,如果再此规定的安置面积之外还要增设房屋面积,就按照商品价格计算。因此为了更好的将成本价格和商品价格区分开来,财务核算人员可以为两部分价格设置二级明细账目,并根据地号的不同辅助会计核算的进行。例如某一地号的住户拆迁之前的面积为53.27平方米,回迁之后想要的户型是65平方米,按照建设单位的设置的最小户型来算最接近55平方米,那么53.27与55平方米的差按照成本价格核算,之后55平方米与65平方米的差则按照商品成本价格核算。
2.2基本建设支出核算。
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中阐述支出核算费用主要包括河道清淤费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群众补助费用等一些不能形成资产回报的支出费用上。但是在棚户区改造的建设支出,主要是指各个地号在房屋回迁上应该上交的税金。但是因为棚户区改造的实施属于政府建设的惠民工程,因此在支出核算的过程中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也就是说建设单位在设置的基本户型内,住户增加的面积可以不用缴纳营业税,因此基本建设支出费用的核算的内容就是在基本安置面积之外的计入商品价格的那部分面积所缴纳的税金。例如某地号房屋的拆迁之前的测量面积为53.49平方米,回迁之后选择的户型为65平方米,这一回迁的住房面积可能最接近建设单位设置的最基本户型55平方米,那么53.49与55平方米的差就要按照成本价格核算,但不需要对其进行支出核算,但是从55平方米到65平米的那10平方米就要按照商品价格进行核算,这一部分的价格所缴纳的税金就包括在建设支出的核算中。
3.专项收入的运用。
从上文中我们了解到棚户区改造的资金主要来自三方面的投入,一是政府资金补助;二是银行贷款;三是净地拍卖资金。因此为了更好的对这些资金进行核算,财务人员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建设制度灵活的设立专项收入账户。棚户区改造采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也就是说政府将一定的拆迁地块,拿到市场中,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允许建设公司参与到建设中。通常情况下专项收入账目的二级核算以竞标成功的公司名称命名,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各个地块收入的三级明细账目,这样就能保障核算的简单化和准确性。例如可以这样设置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中标价款,专项收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xx地号。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某房地产公司竞标的地号一目了然的显示在账目上,有利于提升会计核算的效率。
三、结语
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棚户区的改造时所面临的拆迁、房屋建设、回迁安置等也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问题。因此棚户区改造的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难度也是其它基本建设核算所不能比较的。在此形式下,我们应该灵活的运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推动棚户区改造会计核算的准确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明伟.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在棚户区改造中的灵活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7):49-51.
[2]欧阳卫红.改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5):18-21.[3]徐智鹏.棚户区改造的经济学机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8):15-20.
有关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本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3.电大会计制度专业毕业论文范例
4.有关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会计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6.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7.本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会计制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