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正文页码怎么弄
论文是评价科学研究产出与效益的重要依据,是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表述科研成果而撰写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文正文页码怎么弄的方法,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论文正文页码怎么弄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民族的论文范文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摘 要: 高等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然而,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重视技术学习,轻视武术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现象普遍存在。文章认为,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培育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三个认识,形成三种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武术继续与保护意识,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 武术课程教学 武术文化 继承与保护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也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武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的文化特点,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掌握基本的防身自卫知识和技能;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体育事业,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运用武术运动方法进行强身健身指导的体育教育人才。
从中不难看出:武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然而在武术课程教学中只重视技术、技能教学,轻视、忽视武术理论教学和武术文化、民族精神传播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学生只会打几套拳,对于武术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却一无所知的现象。这样的教学现状难以实现武术课程培养武术人才,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
笔者认为,武术不仅是一种民族体育项目,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民族精神。武术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简单的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培养,民族文化继承和保护责任感的培养。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贯彻落实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中对武术文化、民族文化继承发扬的重要目标任务,通过理论讲授和技术教学使学生认识体会武术文化内涵;认识武术继承和保护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兴趣;结合当前武术继承面临的严峻形势,唤醒学生对于武术继承和保护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由被动地为学分而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力图使学生形成三个认识,树立三种意识。
1.认识武术继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武术文化继承与保护意识的树立
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武术继承和保护的重要性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生活于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中的年轻学生。现代的思潮、理念、方式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对于他们显得遥远而飘渺,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是国家政府的事,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论证武术文化继承的重要性。在讲授《武术与传统文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层层递进推理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民族文化对于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如笔者对武术继承保护的重要性讲稿如下: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它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1],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民族精神的缺失。一个没有科技的民族一打就垮,而一个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不打自垮。因此,保护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正因为这样,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各种民族文化的争夺、侵略、交流就从未间断过。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著名的《最后一课》所反映的民族情结感动着无数爱国者,同时也反映了另外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文化侵略、文化统治。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和文化的侵略才是致命的侵略。日本侵略者为了彻底摧垮中华民族,达到彻底统治中国的目的,在进行血腥屠杀的同时也进行残酷的文化侵略和奴化,对中国的大量文物进行毁害和掠夺。国民政府为了保护中央博物馆的大量珍贵文物,历经十年的艰苦转移,兵分三路,历尽坎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最终成功地将这批文物安全转移,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了奇迹,保护了民族文化。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融合愈加频繁,同时文化争夺和侵略现象更加严重。从“端午节保卫战”就可以看出文化争夺的硝烟正在弥漫全球。这些无不显示出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从人类、世界的全局角度来看,民族文化对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进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属于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同自然界物种多样性导致繁荣、物种单一性导致衰亡一样,文化的多样性能促使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反之,文化的单一性将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枯萎。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因而,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仅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技击、健身、修身、娱乐功能享誉世界,被誉为国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武术家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积累前人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拳种和流派,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任何一种武技所难以比拟的。武术中深邃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技术内容,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世界人类都具有久远价值和深刻意义。
2.认识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武术文化自信的树立
谈到武术的技击、技术,学生往往感到很直观,也容易理解,而谈到武术的文化内涵时,学生却感到抽象和迷茫。这是因为:一方面,武术的文化内涵确实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以致教师在讲授时不知从何说起。另一方面,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了众多的内容,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难以理解。
文化必须通过一种载体和形式来体现,如语言、文字、艺术、民俗、礼仪、建筑等。同书法、戏曲、绘画等艺术一样,武术既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体现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种表现形式。武术的技击理论、拳法理论、动作形态和武术所崇尚的理念,无不传递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在讲授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的这一特点时,教师应从武术拳种流派,武术拳理,技击理论,动作名称,武德规范中蕴含、体现的传统文化来讲述,使抽象的文化变得具体生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体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武术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
武术根植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传统哲学、儒家经典理论、兵法、医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传统文化的滋养,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点在武术拳种流派、技击功法理念、动作名称、拳谱歌诀、武术谚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五行生克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论、气论、形神统一的观点在传统武术的形成、发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太极拳就是以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优秀拳种,讲求顺乎人体的自然调节、阴阳平衡,动静结合、虚实分明、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以五行相生相克为其内核。传统武术注重形与神、内与外的和谐统一;讲究内外三合,内三合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要求;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体现的是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哲学思想。而武术运动中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等一系列矛盾变化体现了传统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传统武术中的内功气功、养生功则是建立在传统中医理论、道论、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之上。武术的技击理论则吸收了兵法中的精髓,避实击虚、攻守兼备、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招无定法,变化无穷。武术与宗教的结合则产生了名扬天下的少林禅宗武术、武当的道教武术。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我们熟悉的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手挥琵琶、倒卷肱、白鹤亮翅、玉女穿梭等,还有根据历史人物或小说、神话传说命名的动作,如霸王举鼎、二郎担山、童子拜佛等。这些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2武术内容的博大精深
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积累前人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拳种和流派。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任何一种武技所难以比拟的。
传统武术有众多的拳术流派,据1983年至1986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显示,仅套路而言,目前流源有序、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拳械套路有5000多种[2]。这些拳种门类众多,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而且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功法特点来分,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从地理来分,可分为南北两大派系;从地域来分,各地均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拳,如陕西的洪拳,西北的披挂拳、翻子拳,河北的八卦拳、八极拳,山西的形意拳,山东的螳螂拳,河南的少林拳,四川的武当拳,福建的咏春拳等。可以说,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拳种。
中国武术不仅流派众多,而且每个流派都有完备的体系,有独特的功法、技击理论、套路拳械。各个拳种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发展派生出不同的流派。比如太极拳,分为陈、杨、孙、吴、武五大主要流派,还有许多小的流派。传统武术无论从功法、技击、拳理上讲多十分深厚,任何一个拳种都需要长期不懈的刻苦练习、深入研究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有“十年太极不出门”的说法。这些都表现了武术的博大精深。
2.1武术蕴含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
“未曾习武先修德”是对习武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习武的最高境界。“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武术的各个拳种流派极为看重对德的修炼,对武德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历代习武者无不把修德作为武术修炼的至上境界。武林中被尊为大侠者无不是武艺高超、光明磊落、品德高尚,受人敬仰。而那些道德败坏、阴暗卑鄙、恃强凌弱者即使武功再高也遭人唾弃,被视为败类。武德所提倡德就是“仁、义、礼、信、勇、忠、孝”,是儒家经典思想和传统美德对习武者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规范,体现的是爱国爱民、匡扶正义、勇敢坚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友爱和善、诚实信义、崇尚礼节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历代习武者豪杰、英雄辈出,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抵御外辱的霍元甲、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志士等,他们不仅精通武术,武艺高强,而且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和美德。武侠文学、武侠影视中塑造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现代武侠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我们对他们的喜爱和崇拜,与其说是对武功的崇拜和喜爱,更不如说是对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赞扬。
3.认识武术面临的继承与保护危机:武术继承与保护使命感的树立
3.1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对民族体育项目及武术的挤压
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主导的今天,许多地方的、民族的文化“正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逐出并取而代之。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这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美国的电视、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3]。西方社会“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力量为依托,把持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权,控制着文化交流中的流向、流速、流量,乃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性质”[4]。我们从以下数据可看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导地位。根据奥林匹克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所设28个大项300个小项中,除柔道、跆拳道等极个别的项目外,均为西方运动项目;在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中,奥运会极少在非西方国家举办;奥林匹克决策层由西方人士主导,在国际奥委会当前的委员中,52.6%的委员来自欧美国家[5]。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位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并自始至终呈现出欧美中心主义倾向。从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今世界体育运动中的绝对地位,感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绝对掌控。而外来竞技体育项目,如跆拳道和空手道、剑道等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随。特别是跆拳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风靡中国各大城市,成为青少年竞相追求的“时尚”运动,令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汗颜不已。“中国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跆拳道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北京的一家跆拳道馆打出了“练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的招牌。
3.2竞技体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制约
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遇到了西方体育的强势挤压。西方体育全球化已经成为事实,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已经落在后面。为了借助“奥运快车”实现武术跨越发展愿望,一直以来,武术的发展以竞技武术为主,确定了竞技武术为主导的武术发展方向,制定了武术进军奥运的战略。奥运会作为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代表,其发展机制相当成功,渴望通过奥运会的平台向世界推广武术,其用意无可厚非。但竞技武术的发展始终以符合奥运要求为标准,力图同世界接轨,为迎合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竞技比赛,不惜牺牲武术的文化内含和民族特性,使武术成了四不像的中国式体操,失去了传统武术的内涵和魅力。竞技武术,虽脱胎于传统武术,但其标准化、单一化、程式化的模式限制了武术的丰富多彩性,很难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更重要的是受武术竞技主导思想的影响,大众武术和学校武术也带有深刻的竞技武术烙印: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以竞技武术的内容为主,高等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和科研也以竞技武术为主,民间武术馆校的教学和训练也以竞技套路和武术散打为主,是否为专业运动队输送运动员和培养冠军成为衡量他们业绩的重要指标。而且,竞技武术最大限度地追求比赛成绩优异化为目的,以高、难、美、新的竞技发展标准为准则的精英体育要求,对于普通人群来讲更是高不可攀。这就使得武术难以向社会大众推广和普及,致使武术的发展路子越走越窄,形成了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局面。而传统武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仍然游弋在民间处于低层的自发状态,没有形成广泛影响和适应现代社会及自身发展的传播模式。
4.结语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既肩负着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师资、社会武术健身指导员的责任,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又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为此,我们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武术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注重培育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武术的继承与保护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发扬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且东.大危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126.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胡慧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4]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8.
[5]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27.
[6]郭建宁.当前文化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论析[J].新华文摘,2006,(17):113-116.
[7]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7.
论文正文页码怎么弄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