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7-02-18 14:31

当今社会,由于饮食不当等各种原因,一个不小心就会得肠胃病,那么胃疼要怎么解决呢?

一、胃疼的概述

胃疼,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胃疼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胃疼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二、胃疼历史沿革

1、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3、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三、胃疼胃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四、胃疼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五、胃疼的治疗方法

1.通降

用于胃痛实证。通降法即通过导滞祛邪的方法使胃腑复其以通为用,以降则和的职能。诸如寒邪客胃者,治以温胃散寒;食滞胃脘者,治以消食导滞;肝气犯胃者,治以疏肝行气;肝胃郁热者,治以疏肝泄热;瘀血停滞者,治以活血化瘀等,均属通降法。通过通降,使胃腑的气机及脉络通畅,胃腑的和降得常,而“通则不痛”。疼痛消失后,则应健脾益气和胃,以扶正固本。

2.补虚

用于胃痛虚证。补虚法即通过补益脾胃使胃腑得以温煦或濡润而达到止痛的疗法。诸如脾胃气虚者,治以补脾益胃;脾胃虚寒者,治以温中祛寒;胃阴不足者,治以养阴益胃等,均属补虚法。但需注意补中寓行,以使补而不滞。

3.补虚泻实

用于胃痛虚实夹杂证。由于慢性胃痛的病理特点多为虚实夹杂,故补虚泻实是慢性胃痛的治疗特点。诸如脾胃气虚无力运行其气所致的中虚气滞证,治以补气疏理,调畅气机;脾虚胃弱,使谷食难化所致的中虚食滞证,治以补中助运,消食导滞;中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的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化瘀,活血通络;脾胃虚寒,使水津失布所致的中虚痰湿证,治以温中散寒,燥湿化痰等,均属补虚泻实法。通过补虚泻实,使胃体得养,胃腑得畅而胃痛获愈。

六、胃疼预防调护

胃痛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只有好好保护你的胃,才能远离胃疼,以上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胃疼是怎么回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