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随笔朱永新
朱永新眼中的新教育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去看看他的随笔来了解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新教育随笔朱永新,希望你喜欢。
新教育随笔朱永新篇一
我们觉得,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经过选择了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上就业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通过层层的考试,再考取某所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再就业。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求“饭碗”的。但因为饭碗数本身有限,到最后把抢饭碗又归结教育。所以在2003年初的“两会”期间,就业方面的问题显得很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曾指出“旧业”的概念并不完全。我们的毕业生中如果有百分之五的学生能够去创业,他们不是去抢饭碗而是去制造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那就业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但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然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很难发生:我们从小学起就区教孩子如何去考试,如何去就业,如何去适应,却很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学生很少有创业的冲动。创业的激情都要靠什么呢?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窗外的声音去培养。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老师没有创业的经历,要教孩子们创业几乎不可能。
我提出要让孩子们听窗外的声音。把社会的名流、优秀企业家请到课堂上,请到学生面前。目标是:一个孩子在校期间要听100场报告。我们可以请他们讲一讲公司的创业史、成长史,或是讲一讲他自己的成长史,是如何从一个就业工人成长为总裁的,这到底经过了多少摔打与磨炼?学校还可以请来成功的艺术家们,让他们讲讲自己的艺术人生。成功人士谈自己的成长道路时往往充满了回忆、充满了真实的故事,这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打动孩子。孩子们听他的报告比听课堂中的讲课感兴趣。
有时候,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人是需要榜样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是很难有精神的。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用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新教育随笔朱永新篇二
教育数码社区包含网络信息服务站及资源库建设工程。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它不仅会改变我们教育的形式,而且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育的本质。国家应该建设优质的教育信息平台,然后请最好的专家去开发教育信息软件,其费用也是由国家支付。免费开放的教育信息平台应当让所有的家庭、学校,甚至所有的网吧都能使用。比如,你要了解世界著名的桥梁,你只要在电脑上键入“桥梁”这个关键词,世界上所有的桥梁从图片到文字到数据全部都出现在你的面前。再如,你要了解世界的园林的资料,轻击键盘间所有的园林信息都免费送给你。现在,不少学校建网容易,买机器更容易,却买不起软件。有的开发商通过各种关系,或是借着联合教育部某个部门的名义,去开发软件,然后卖软件,去赚学校与学生的钱,这自然使我国本不均衡的教育雪上加霜。
我的设想是,我们所有的实验学校可以联合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有序的资源开发与共享。当然,数码社区不仅仅是校际的,它的利用价值更多在校内,而且获益的首先是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二十多万家网吧,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证照俱全的,也就是九成以上为黑网吧,黑网吧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隐患。在众多失火、瘁死等恶性事件发生后,为什么臭名昭著的黑网吧仍能风光地生存着?其重要因素就是它拥有一大批客户群体,他们想上网却没有地方可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有人认为网络是个坏东西,网吧坑孩子,坑家长,很多故事都辛酸得让人落泪。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培养孩子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学校完全可以轻松地将利用率极低的电脑教室改建成“红领巾网吧”或是“少先队网吧”或是“共青团网吧”,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来查资料、交流、展示以及玩一些益智游戏。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和老师都知道,如果不具有很强的信息能力,你就不能够适应社会,也就不能够生存,也就谈不上发展。这里所谓的信息能力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快速汲取信息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说,教科研的基础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而在网络时代,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有时候可能是一瞬间可以完成的事。第二,通过网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资料的传输走过了从鱼雁传书到电报传真的漫长过程,但没有哪一种方式可以像网络一样高效。它速度快,支持大量的图表传输,而且费用极低。
学校完善了数码社区后,可以构建以学校网站为信息平台的互动交流系统,建设班级与个人主页,开设校园论坛,安装资源库及考试系统。师生可以将自己与班级的网页作为展示风采的“电子墙报”,也可以将班级或学校的一些问题或决策搬进论坛进行讨论,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在完成了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期中期末测试与批阅已经不再是梦想。此外,师生共写教育笔记的行动与网络媒介的结合更显得方便、有效。
新教育随笔朱永新篇三
还记得“教育在线”开张的第一天。尽管她只是一个刚刚出世的婴儿,我们还是反复地把她打量,这一天,不知道多少次打开电脑,多少次查看访问人数。刚开始,只有20多人在网络上,而且都是李镇西、储昌楼、管理员等从其他网站拉来的客人,我已经欣喜万分。在2002年12月15日“教育在线”半岁生日前夕,我清点了一下,点击数已达22万,平均日访量达到了1200次,峰值为2600次;论坛注册的ID为4506个,主题帖近万,总帖数已近10万。这时,“教育在线”论坛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知名的三大教育社区之一。今天,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教育在线更是创造了自己的骄人业绩:点击数已近85万,日访问峰值已近5000次;论坛注册的ID为13999个,主题帖29330个,总帖数已超过30万。我已经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看完论坛的帖子了。
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你用那么多的时间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值得吗?
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太值得了!
为什么?太多的理由。第一,“教育在线”让我能够直接倾听一线的声音。有学校违反规定补课,有学校下午放学太晚,有学校侵犯教师权益,等等,都会在最近的时间到达我的短消息,而我也会以最快的时间去处理。
第二,“教育在线”让我认识了一大批一线的教师。记得第一次网友聚会,我对每一个人如数家珍的介绍,让大家大吃一惊。其实,在我的心中,已经有太多的老师,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的教育情怀,他们的才华横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他们,塑造了“教育在线”的辉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我的好朋友。
第三,“教育在线”让我找到了一些事业的志同道合者。我经常说,这是一个大家一起做事的时代,任何个体都难以成大事业,“教育在线”的平台,让我发现了一批真正的教育英雄,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提交的提案中,有一半是网友提供的。“请为中国教育鼓与呼”,一时间成为大家的热门话题。我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方案,如果没有昌楼、菊荣等人的努力,也不可能有如此快的进展。《教育在线文库》的出版,如果没有李镇西、冯卫东等一批朋友的鼎力帮助,也不会如此顺利的问世,《新世纪教育文库》的书目,如果没有高子阳、卜延中、张菊荣等人的参与,更不可能有这样的速度……
第四,“教育在线”让我寻找到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每天上“教育在线”,总能找到一些灵感,总能发现一些话题,她让我知道,教师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让我知道,他们的生活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我思考的出发点,也是我研究的重要依据。
我说过,我们一定要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网站!这样的目标已经为期不远了,但是我觉得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的教育资源库,为老师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料;我们应该建立“教育在线”的人才和图书市场,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有更可靠的网络技术支持……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的“野心”很大,我们要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留下“教育在线”的名字!
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真的好温馨!好快乐!好幸福!
我们仍然将携手走过属于我们的明天!
新教育随笔朱永新相关文章:
1.《新教育》读书随笔
2.学生新教育随笔感言
3.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篇
4.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心得3篇
5.关于教育的随笔
6.新教育读书心得3篇
7.许新海教育随笔
8.读新教育心得体会4篇
9.有关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3篇《新教育之梦》
10.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心得体会3篇
新教育随笔朱永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