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潜意识的论文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潜意识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社会潜意识的论文篇1
论潜意识及其视觉表现
摘 要:超现实主义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其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多来自于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超现实主义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超现实主义,探究达利作品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自己的梦境。
关键词:潜意识;梦境;精神分析理论;视觉艺术;达利
一、潜意识及其不可见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意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人的心理底层存在着不为理性、道德所容纳的本能与欲求。这些潜在的力量才是个体生命最实在的‘本我’。其中最强烈的就是性欲。而人内心的‘本我’,实际上是支配人类行为与思想的最根本原动力。虽然它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梦就是潜意识‘化装’的满足,代表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梦境是指在意识中出现的各种奇幻情景。包括佛洛伊德在内的研究者认为梦是由生活经历及其生活环境所形成,来源于现实。现实是外在的、被规约的、真实的、可见的,但梦境却是个体内在的、不受拘束的、虚幻的、不可见的。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境却又都不相同,怪诞、欢乐,更甚至是形式扭曲、模糊。潜意识是对外界遮蔽“本我”、自由释放的最好的途径。人与人之间不能直接互见对方的梦境,而间接的手段通常是借助语言的描绘,却使其不能完全可见。
二、潜意识的视觉化及其可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底层存在着不为理性和道德所容纳的本能和欲望。人的本我最强烈的就是性欲,虽然它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它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梦成为体现真实潜意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的本我不应该受到压抑,当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绘画、跳舞、文学等形式。这是潜意识视觉化最常用的表现手段——视觉艺术活动。其中绘画创作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精神分析学的立场来分析,梦中的材料是潜意识的客观的表现,视觉图像的创作,就是本我超越社会规范的一种体现。
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丹麦超现实主义女画家莉塔·柯恩·拉尔森就以“精神奥德赛”比喻探究潜意识,展示发现真实的“我”的过程。在她的自画像中,潜意识的领域是一片深邃的海洋,海面之下各种海洋植物与无可名状的东西就是神秘复杂的潜意识王国。拉尔森的“我”在这片海的王国中孤独地漫游、探寻,试图揭开这盘根错节的谜团。
在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达利的绘画里,频繁地浮现蚂蚁、面包、软表、拐杖、抽屉等视觉符号,这跟他的童年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他童年虚假或真实记忆的反映。达利正是通过这些象征童年记忆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他的潜在创造情结。外表坚硬、内部柔软的面包是性欲的象征;柔软的钟表达了达利对时间的焦虑和恐惧;拐杖是达利眼中“死亡的象征”和“复活的象征”;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而抽屉在弗洛伊德的解释中是女人潜藏的情欲,这也表现了达利对情欲的幻想。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如同梦幻一般, 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希望用能够颠覆生活的艺术作品来呈现潜意识的世界、用奇幻的景象取代现实的日常生活,从而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意境。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形象是不能与对世界的有意识的、理性的态度相联系的。重点并不是某类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是追求梦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的解放。以此为源,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进行艺术创作不受理性的制约,任由意识自由流动,然后将意识的自发活动或梦幻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是一种记录梦幻的审美把握方式,将人类想象或者幻想的产物通过隐喻的形象性与现实连接起来,使潜意识视觉化的可见成为可能。
三、潜意识的视觉表现及其问题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对潜意识的研究及视觉化表现最为突出。如玛格丽特《红模特儿》大胆地运用奇特的创作性想象,从人体中分解出脚的各种表象,又从鞋中分解出鞋子的象征表象,并将二者毫无逻辑的部分对撞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梦境中的现实。拉尔森所创作的绘画作品《镜子的背后》,画中那面厚厚的镜子顶天立地,使镜子背后的世界成为一个秘密。只有镜子被打破的时候,才能进入潜意识的世界,发现压抑的“我”。拉尔森看到了镜子背后自己潜意识的世界,然而镜前那个探寻着、搜索着的“我”却变得迷惘、孤独、面目全非起来。拉尔森试图穿越虚幻的镜子,找到镜子背后真实的主体,然而,当一面镜子被打破,另一面新的镜子又立了起来,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达利在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许多观念和理论均来源于精神分析理论。比如他的作品《内战的预感》就是透过性与暴力的想像,把人性最强的厌恶感投射在对内战的绝望上。战争之残酷与非理性特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然而达利完全单纯地表达“恐惧感”。他透过一只被拉扯的乳房与一只相对的足踝,以性暴力的型式诱发“恐惧”,再以一个狰狞哭嚎的人头、几只诡异的手,进一步诱发恐惧。画面上没有一丝战争相关事物,心理上的感受却与之相符。
达利对超现实主义的解释是,“超现实主义的物品应当是绝对无用的。并且从实用的观点看,最绝对荒谬的。它要以最大的可触知性体现发狂个性的精神奇想。这些物品的出现和流传向有用和实际的物品展开了一场竞争,这种竞争是那么激烈,使得人们相信目击了一场愤怒的公鸡的战斗,正常的物品经常在战斗中被拔光了羽毛赶走。”达利用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自己的梦境。他抛弃了作品中每一种东西的本体,而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含义。
在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这里,潜意识内容的表现成为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艺术家的创作由意识层次转入到潜意识层次,开辟了以人的本能冲动、梦境内容和幻境视像为主的艺术表现,潜意识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视觉表现,并更深层次地挖掘“本我”。
参考文献:
[1]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21.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周艳红,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萨尔瓦多·达利.达利自传[M].陈训明,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
[5]萨尔瓦多·达利.一个天才的日记[M].陈训明,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6]王烨.视觉图像与潜意识分析——精神分析学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关于社会潜意识的论文篇2
从潜意识谈全社会教育圈
摘要:从浅谈潜意识作用和影响潜意识的因素,来探讨现今社会主流媒体对于孩子的思想意识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对孩子成长以及下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所起到的作用。现今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应对孩子做怎样的引导和沟通,而作为社会风气的直接或间接引导宣传者,又应该有怎么样责任。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做对所有孩子的教育过程,在全社会教育圈中,形成正确的导向。
关键词:潜意识 导向 引导 全社会教育圈
一、潜意识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潜意识会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它是不可改变、不可训练的,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长期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感情、经历、社会导向,常看的电影电视、常常接触到的信息咨询都是影响潜意识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性格很大部分取决于潜意识。所以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好学程度、是非善恶的观念等等都是潜意识的产物。而社会中许许多多的人的行为,性格表现等等,又组成社会的导向,直接影响到孩子们潜意识的形成方向。现在虽然主流媒体对人们导向为善,但是网络极大垃圾资源的冲击和一些过于“向钱看”的媒体制作者让我们的现今社会主流导向偏离很多,倡导的和我们看到的差距过大。而这种现象影响最大的是孩子,毕竟孩子的潜意识形成直接影响到的是下一个时代浮躁程度。
二、教育责任排名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孩子只要上了幼儿园以后,教育问题就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事情了,家长的作用只是辅助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而已。个人认为,这种意识耽误了绝大部分孩子的教育成长,这也是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学生普遍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要对教育责任排列,首先是父母,其次是全社会,教育系统的教育个人认为只能是排到第三。为什么,首先家庭意识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孩子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古语说言传身教的道理就在于此,无私的家长往往也会培养出无私的孩子,自私的家长往往也会培养出自私的孩子。虽然也有特例,但毕竟是少数。其次是社会,当学校,老师告诉孩子要善良,要助人为乐的时候,电视、广播、报纸、大众评论等等一切媒体都在孩子面前宣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如何冷漠,如果助人为乐后被诬陷等等,与这样的社会舆论比起来,学校的教育影响是不是太小了。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往往是孩子潜意识思维的教育,这种潜意识思维更多的影响的是孩子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所以说,学校教育偏重成才教育附加道德教育,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才是孩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所以作为父母,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媒体主流不仅仅是负担自己的工作,而且是担负着对下一代的潜意识中的道德教育。毕竟先成“人”,再成“才”才能造福社会。否则有才无德的“人才”只能是社会毒瘤。
三、孩子应有的导向
如何引导孩子一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毕竟根据家长身份不同、孩子性格不同,要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如果对孩子引导过于向善,孩子对于社会阴暗面没有一点抵抗力,对于孩子成长是危险的。如果对于孩子的防范引导过重,孩子则会变成多疑、孤僻,不信任社会和他人,心中阴暗面过重。因此,如何对于孩子进行应有的善恶引导和教育,也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个人认为,引导方向应该是让孩子心怀善意,但是拥有面对恶的防范能力和意识。
四、是非善恶的相对性
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往往是非善恶观点也会大不相同,随着时代变迁,很多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出现也往往因为是是非、善恶随时代变迁的结果。曾经“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等旧时代道德,已经被时代所抹杀,而新时代也已经有许许多多的“是非评判标准”的大不相同。到底孩子“早恋”是太不应该,还是没有“异性朋友”是太落伍的表现;到底为了家庭,即使感情破裂也不离婚才是负责任的表现,还是既然没有感情了,勉强在一起才是对对方,也对自己不负责任呢?是非、善恶、对错的评判标准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如何将这种动态的评判标准引导向善、向前,而不是使浮躁的评判标准成为主流呢?这成为我们教育和媒体较大的挑战。
五、现阶段媒体介质对于主流导向问题
主流媒体有宣扬什么,什么就会成为善恶的主流评判标准,为什么拜金会被抹杀,为什么广电要限制纯娱乐性节目,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会逐渐的浮躁呢?
让我们分析一下各个主流媒体。目前主要有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书籍、网络、电影等。首先网络对于真实身份的掩饰,监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使得孩子对于主流媒体宣传产生了怀疑;同时由于网络的相对自由,一些被压抑在内心的本性,被宣泄,所以使得现有其他主流媒体的倡导对于社会浮躁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小。
对于电视、广播、书籍、电影等主流媒体,因为监管较为妥善,所以主流导向往往较为正确。但里面的一些内容,成年人看过后可能只会感觉“博君一笑”,但是如果孩子看了,将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举几个例子,《格林童话》无疑是儿童读物,可是真的是所有童话都适合孩子阅读吗,格林童话中的一篇《魔鬼的脏兄弟》,讲一个退伍士兵,当魔鬼的仆人,最终成为国王的故事。如果孩子看了,会留下怎样的印象的?是不是和魔鬼为伍能成就爱情和事业呢?现在的很多电影、电视的是非善恶观也很有趣,不知道是不是感觉只要最后有一个“恶有恶报”的结局,就等于宣扬“善有善报”,导人向善呢?不少的电视剧中好人比恶人死的更早、更惨,可以说必死无疑,而恶势力的灭亡却还伴随有很多偶然因素。
如果你是一个孩子,如果你看到好人坏人最后都会惨死,只是坏人死的更晚点,更偶然一点,那么你的选择会在哪里。诚然,一部两部电视剧,一本两本书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如果许许多多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是在告诉孩子们,善恶没什么区别,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孩子将来会怎样呢?另外,关于篡改历史的所谓“戏说”、“演绎”的作品,本来孩子对于历史到底是什么已经过于模糊了,演绎后的作品除了让历史更加模糊、让孩子的是非善恶观更加模糊外,还有什么呢?此外,为了金钱、为了收视率而胡“演绎”,瞎“戏说”的现象本身,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拜金的错误潜意识。
六、孩子们的共同潜意识与未来社会的社会浮躁程度
孩子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里,一旦形成了,在其成长过程,已经成人后的为人处事都会遵寻其原则,所以是非对错善恶本身,远不如是非对错善恶的评判标准来的重要。而且,由于潜意识的相对稳定和潜意识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种评判标准一旦形成,很难在有所改变。而许许多多的孩子成长为社会主要工作者之后,他们的性格,意识就成为了社会意识的主流。所以说孩子们的共同潜意识,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的浮躁程度,相应的,也就是未来社会的和谐程度。试想由君子组成的社会,与都是由自私的人组成的社会的和谐程度,一定不相同。
孩子的模仿力很强,成年人许多的笑话,在孩子看来确实希望尝试的。2012年2月7日人民网文章报道,7岁女童模仿电视剧新《还珠格格》上吊情节自缢身亡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广东女孩入戏太深模仿“小燕子”上吊自缢身亡为父母敲响警钟,父母监护不到位承认全部责任。碰巧的是,有报道称旧版《还珠格格》也有孩子模仿其上吊身亡的报道。
诚然,娱乐性节目、书籍对于观众、读者的吸引力更大,可能相对会收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了。本来人生就不是一段简单的路程,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路也不那么好走。可是,到底那条路是对的,希望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做一个教育者来思考一下。
七、到底什么是对
谎话千遍,自己也会认为是真的,为什么呢?这就是潜意识的
作用。心底的声音到底是善良、是拜金,是奉献还是无利不起早?对孩子的引导, 绝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想成的时候,希望每一个媒体人能把自己当做一个社会教育者。方向到底是什么,其实不难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把不想告诉自己孩子的理念,不要放在你准备发行的出版物的内容中,多多把你希望自己孩子学习到的、了解到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一个“大教师”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份出版物。
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问问自己,你的作品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看到?不用太多的标准,这一条足以。
关于社会潜意识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