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试题带答案
相关话题
半年寒窗今破壁,锦绣前程自此辟。挥毫烟云落笔疾,马到成功身名立!祝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时超常发挥!为大家整理了2017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试题,欢迎大家阅读!
2017地理七年级上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中的相应位置,每题1分,本大题共20分。
2012年7月27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开幕。据此回答1~3题。
1.伦敦奥运会期间,盐城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夜等长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出现极昼
2.伦敦当地时间晚上8时12分举行隆重的开幕式,而我国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时间已是第二天凌晨4时,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3.观看比赛期间,如果想游览伦敦的风 景名胜,最适用的是
A.伦敦交通旅游图 B.伦敦人口分布图 C.伦敦水系图 D.伦敦地形图
4.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20oW和160oE B.20oE和160oW C.0o和180o D.120oE和60oW
6.人们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是因为
A.太阳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转 D.太空在旋转
7.五带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8.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A.12小时 B.24小时
C.一年 D.365天
9.右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800米 B.1300米
C.500米 D.300米
10.下列地形类型中,具有“四周高,中间低”特征的是
A.高原 B.山地 C.平原 D.盆地
11.在卫星云图上,绿色区域通常表示的是
A.陆地 B.海洋 C.晴天分布区 D.云雨分布区
12.关于右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名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半岛 B.海峡
C.岛屿 D.群岛
13.世界陆地和海洋的比例大约是
A.四分之一是海洋 B.各占二分之一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三分之二是陆地
1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指的是东南风,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东南风六级的是
15.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大致划分成 大板块
A.四 B.五 C.六 D.七
16.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为
A.地球上风力最大的地带 B.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C.陆地海洋交界地带 D.平原和山地交界地带
17.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A.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B.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C.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抬升起来的 D.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18.与下面左图所示天气相符的天气符号是
19.空气质量的高低通常用污染指数来表示。下列城市中空气质量较差的是
A.合肥 81 B.南京 98 C.上海 74 D.武汉 119
20.下列选项中,属于描写天气状况的是
A.终年炎热 B.晴空万里 C.四季如春 D.冬季温和多雨
二、判断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中的相应位置,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每题1分,本题共10分。
21.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是哥白尼。
22.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是南回归线。
2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陡。
2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5.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26.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27.地球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温带。
28.巴拿马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29.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0.秋收后农民焚烧农田里的秸杆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三、综合题。(20分)
31.在图中方框里填写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5分)
32.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比较下图中两幅地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北京市地图”中,“115”线是一条 (经、纬)线,它指示南北方向。
(2)“中国地图”中,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千米。
(3)在“北京市地图”中可读出,北京在天津的 方向。
(4)认真比较完成下表:
项 目 图幅 比例尺(大、小) 范围(大、小) 内容(详、略)
北京市地图 大小
一样
中国地图
33.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从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 。
(2)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依次经过的大洋:A 洋,B太平洋,C 洋;三个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 洋(填大洋名)。
(3)船队经过的大洲中,被赤道横穿大陆的大洲:D 洲、E 洲。
2017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试题带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