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端午节有感

发布时间:2017-06-08 18:49

《端午节》塑造的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形象。而在中国的传统里,屈原是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代表。用端午节作题目,更加讽刺了主人公的浅薄和市侩。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读端午节有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读端午节有感篇一

读了鲁迅的《端午节》,给我的感受挺多的。

《端午节》这一篇文章写的是教员们为维持日子而硬着头皮去领薪水的问题!其中,文章特别刻画了方玄绰这个教员在那个时代怎样困难的领工资,可是,到最后也没能领到,过端午节的时候也没有钱买东西!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个时代的教员们穷困潦倒,穷到无米下锅的地步。他们认认真真地教了一群群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关得到任何回报!当然,如果在当代经济这么发达的社会里,做任何一点东西都冲着利益而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得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是多么可悲呀!再回头看一看,他们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们都已经任劳任怨的奉献到这样的地步了:家里没有米,要向亲戚借钱买米才有饭吃,并且他们的亲戚也没有钱借给人了,因为他们已是那种情况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都是政府拖欠教员们的工资的缘故。

“你看,还说教书要领薪水是卑鄙哩,这种东西似乎连人要吃饭,饭要米做,米要钱买这一点粗浅事情都不知道……”

“政府说上了课才给钱。”我一看到这句话时我就觉得很气愤了。那些教员们都已经给学生上课啦,但政府却没有发工资,出现这一连串的拖欠工 资的事情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政府的工作人员没有做到一诺千金!教员也是人啊!他们也要吃饭呀!在没有物质的保障下做任何事情都是白费的!4看到这些使人愤怒的事情,我不由自主的又想起了各个电视频道频频播出的新闻:拖欠员工的工资!看到那些员工们辛辛苦苦的外国各个工作岗位上付出,他们流过汗水,流过泪,甚至流过血!他们付出了时间,付出了精力,甚至连生命都给搭上了!但到最后,他们竟连一丁点的工资都在曾得到过!他们那么愿意“卖命”,图的是什么呀!图的就是能给自己的家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这种所谓的“好一点的生活”可能就是指能解决温饱问题罢了!这难道都有错吗?他们那样的辛苦付出,到最后却换来这样的结果,真是可恶到极点了!老板们拖欠工资这事姑且不说那么快了,这些老板竟连夜收拾包袱偷偷的溜了,竟连一个铜板都不曾留下,更不用提发工资了!于是,那些工人为了能得到他们应得的那一份工资,他们已经通过很多的途径去领取工资了,他们也有多次通过法律途径去领取他们的“血汗钱”,但那些工作人员都推三推四的。他们遭遇屡屡失败后,最终走上绝路。有的拿着《劳动合同书》等等去跳楼,去投江,等等。每次打开电视机看新闻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这一系列悲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面前。

你们这些是不是人来的?你们有没有良心的?有没有素养的?有没有道德的?有没有爱心的?你们怎么会那么忍心的呢?难道你们的良心就不会受到谴责的吗?你们怎么会那么忍心看着你们的员工的孩子上不起学,吃饭吃不饱,穿衣穿不暖,要忍受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折磨”?难道你们就不知道孩子就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未来的希望?你们也有你们自己心爱的孩子啊!你们会让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忍受这一系列的“折磨”吗?我相信你们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这样的苦。。。难道你们没有学过《弟子规》吗?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你们没有学过《弟子规》,你们总不能这样摧残着祖国的未来吧!你们真是太没人性了!太可恶了!

“一个大教育家说道‘教员一手夹书包一手要钱不高尚’”。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是个“大教育家”呀!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教员也是人呀,他们也要吃饭呀!难道你就不用吃饭?解决了物质上的问题,才能谈得上精神上的享受!精神上的享受固然重要,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愉悦身心,从而收获无穷。但现在还没有解决物质上的问题,就空谈精神上的享受,空谈高尚,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物质文明显然高于精神文明。倘若在今天,谈精神文明,即谈高尚,很多人都会接受,更会支持,超给力!在这个层面上,精神文明显然高于物质文明!

读了《端午节》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也了解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所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们,他们真是太苦太苦了!在那个年代都已经出现的问题了,到现在还存在,时不时又来上演一场因拖欠工资而跳楼自杀……的真实影剧!伤不起呀!现在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呀,我们是不是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呢?

读端午节有感篇二

在鲁迅的《端午节》中,他是如此针砭“无是非”,如此谴责人们在不公平面前懒于斗争。但是,现实的社会告诉我们,不公平是现实的存在。就连老师也让我们在某些不公平面前保持缄默,因为我们真的手无缚鸡之力。突然好希望鲁迅先生还活着,这样 ,当不公平的现象出现时,至少还有位伟人的犀利言语可以与他们抗衡,去维护、去给予我们一点点希望,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希望。

现在越来越讨厌那些拥有官位的人们(当然除过那些是真心真意为我们这些“百姓”着想的人们),讨厌他们滥用自己的权力给我们“布衣们”命令,讨厌他们利用关系为自己谋利,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足以毁掉一个人。可是爬得越高,欲望便也高了,他们做的必然更加过分。这,也应该是现实的存在吧!

而我们这些是参与者也是过客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鲁迅先生愤恨的那一类人了。其实,有时,我真的很想呐喊,很想反驳,很想斗争。那个时候,或许你的一个呐喊会换来你想要的结果,可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有时候沉默却成为了一种生存法则。这是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你喊了,却犯了规,等待的便是出局。

读端午节有感篇三

早些年,读鲁迅的小说《端午节》,不知是因为不以为然,还是看不懂或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对小说里“方玄绰”这类人物并没有多加理解与思考。

前几天闲来无事把小说《端午节》翻出来,不料封面落满了灰尘且已有些泛黄。想想挺对不住鲁迅的,这么大一位思想家与文学家,竟被我这样一个无名之辈忘了,后来再一想,忘记鲁迅的未必自己一人,心里也就不那么自责了……

在灯下,重读了《端午节》,合上书,闭目听着《二泉映月》,不知怎的,“方玄绰”就在眼前晃来晃去,怎么也挥之不去。渐而,“方玄绰”穿长衫留小辫的形象变幻成当今穿西装、留“现代头”的人,一个一个,僵尸一样在眼前跳跃,我出了一身冷汗!鲁迅笔下的方玄绰和现代的“方玄绰”交织在一起,朝我面前走来。疑似鬼,却又真真切切不是鬼!他们都是人。他们都是方玄绰又都不是。我恍然了——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却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鲁迅刻画得惟妙惟肖。鲁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得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

参照鲁迅笔下的方玄绰,再看看现实中方玄绰式的人物,我只好把“方玄绰”这个人物分解开来,睁眼说鲁迅笔下的方玄绰,闭眼说现代的“方玄绰”。先说方玄绰式的现代文人,他们有这样几类——

开着车,车里坐着美女,走村串乡,美其名曰:采风,体验生活,回归大自然!林林总总(到底是采风还是采花不得而知),反正一派大家风范的气势;

几个人凑在一起,对“文学”高谈阔论。写了一些文章,也发表了一些;出了一两本小册子,在小地方有了点小“香气”,便自以为是作家了,夸夸其谈,唯我独尊,在哪种场合都摆出一副作家的架式,殊不知,作家不是自封的,得有力作佐证、社会认可才是。

其次,再说说何谓文人。对文人这两个字的界定,不是自己说是文人就是文人了。从字面上解释,文人就是有文化的人,现在的民工多少都有点文化了,难道他也可以说自己是“文人”吗?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是潜心做学问的人,并且在做学问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鲁迅笔下的方玄绰骨子里浅薄、市侩,没有什么作为,但却披着文人的外衣招摇过市,活得也很惬意。而当今,方玄绰式的文人也一样活得很惬意。

再说说方玄绰式的官。

过去把官分为七品,七品芝麻官就是“县太爷”。在西部落后地区,县太爷可就不得了了:我是上级派来的县级领导。好像他不这样介绍,别人便不知他是县级干部似的。或许这种人拿着公款游过深圳,玩过北京,但他是否知道没游过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没玩过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人缺乏的就是自知自明。

一官场笑话曰:某单位局长姓付,副局长姓郑,偏偏局长大人对正副称谓又很在意,这就难为了下属。一日,从某大学分配来的小张到该局报到。恰巧,付局长与郑副局长正在商量工作,小张径直走到郑副局长面前毕恭毕敬地将报到函递给郑副局长:郑局长,张来顺前来向您报到!坐在一边的付姓局长脸拉得老长。

次日,办公室主任找来小张一顿训斥:我给你咋交代的,付局长是正局长,郑局长是副局长!小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这样,原本简单的事变复杂了。

也难怪,在官场,正与副就仿佛水与山的关系——副的,是水,你就得依着山流。百姓没有正副之分,必然就没有“正、副”的烦恼。有时候想想这种官活得挺可怜,本来没什么,却偏要把自己搞得跟“什么”似的——“喜欢发发奇谈怪论”,并以此当作讨好上一级领导的“高见”,以此博得“偏爱”,得到偏爱后在下属面前如方玄绰般“扭扭捏捏,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使他不尴不尬,颜面尽失……”

文,方玄绰也罢,官,方玄绰也罢,这种人终究是不会长久受人尊重的,就像杂技里的小丑,拙劣的表演只能使人发笑,沉思……

读端午节有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