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3 17:36

在传统文化被漠视、功利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引导他们摆正“义”与“利”关系,对于抵制与消解“功利主义”有着极大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功利主义的消解作用

摘要 在传统文化被漠视、功利之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引导他们摆正“义”与“利”关系,对于抵制与消解“功利主义”有着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消解;功利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活方式上,物质的极大丰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使人们目不暇接,注意力也随之不停地转移;在思想观念上,信息的极速传播不分昼夜地影响着人们,使人们难以分辨,陷入泥淖而无法自拔。经历欧风美雨的冲刷,受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如今很多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已不甚了然了,甚至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联想到小脚长辫、三纲五常等,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就是和现代文明为敌。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误解,更令人担忧的是:持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传统文化“ 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 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 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1】(P34)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虽然也包含一些在今天看来很封建落后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今天人们应该继承的优良传统。而且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弘扬传统文化不失为一剂良方。

大学生崇尚功利的现状令人担忧

现代人越来越忙了,忙得很难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内心”,而是整天奔波着去争取金钱名利等“身外之物”。人们很少再为道义和信念而活,更多的是出于功利上的考虑,希望以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回报。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传统的道德观产生了冲击,人们倾向于通过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衡量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对道德建设却难免有些忽略。有调查显示:“在对1000 名大学生抽样调查中,关于‘知识、友谊、享受、金钱、诚实、创造、成才、奉献、责任感、关爱心’的选择中 ,63%的学生表示最重要的是金钱, 30%的学生认为,‘钱是社会的奖章, 是价值的标准。’” 【2】(P65)

功利主义充斥于各个领域,连教育也不例外。刘正正指出:“应试教育重学习成绩,社会看重文凭和学历,家长、教师客观上不得不抱着功利的心态来实施教育,甚至这种功利的态度使德育更加无所适从,所谓‘创新教育’、‘生态意识’等新理念成为德育的新时代要求,恐怕也是实用理性的体现。” 【3】(P26)这种功利的心态影响着家长和教师,也同时在塑造着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多同学重视实习经验、绩点、分数和实践教学环节,但不重视理论知识;考试前突击复习,但在平时不注意积累;阅读的课外书以流行小说、励志书籍和人物传记为主,但传统经典名著则少人问津;奔忙于各种考级和考证,但基础知识的储备却很不够……部分同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上大学不过是拿些学分混张文凭而已,在校期间学习、人际交往和入党都是为了给毕业和就业提供方便。在活动方面,很多同学只参加有“加分”的社团组织和活动,只争取素质学分予以认定的项目,社会实践只作容易引人注意事情,把大量的心思都用在了宣传炒作上。大家也习惯了以就业的难易和收入的高低作为评判专业好坏的依据,而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意义和个人兴趣等反而都退居其次了。不少女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而一年一度的“公考热”更是让人感到无奈和悲哀。张宏总结说:“不少大学生陷入了‘理想的真空状态’,‘实’与‘利’已当仁不让成为主导因素。追名逐利已渗入诸如交友、入党、各种集体活动等生活的所有领域。对‘实利’的享受满足了大学生‘利己’和‘对外物占有’的自然本性,而得利者颐指气使、众星捧月的场景,更强化了大学生对利益的即时企盼。” 【4】(P20)大学生应该是充满理想和激情,铁肩担道义、粪土万户侯的群体,但现在暴露出来的功利倾向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在高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是对全社会发出的倡议,也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

从理想人格形成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乐以成道, 追求人的完善, 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5】(P368)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反对过分地世俗化和物欲化,重视修身养性的。《大学》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张衡的“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 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 而耻智之不博。” 【6】(P1284)等等,都可以作为典型的代表。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修身养性的重视,使得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多了些内心的抗拒,从而更容易摆脱功利的束缚。在高校中弘扬这样的传统文化,使“大学之道”得以回归,让学生们明白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拿文凭、找工作,而是为了使自己道德更加高尚,人格更加完善,可以使社会更加进步,人们生活更加美好。就像北宋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P396)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抱负,也应该成为所有青年学子的最高宏愿。

从对义与利的看法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超越功利或者说义利统一。《左传》中的“德义,利之本也”,《国语》中的“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都强调“义”是“利”的前提和基础。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孟子的“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8】(P427)虽然都不反对追求“利”,但也都把“义”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义利观”对我们今天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相应教育,使他们在追求“功利”的过程中能始终心怀一把“道义”的标尺,不因贪图小利而忘却大义,不因崇尚物质而迷失自我。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们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魅力,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心中摆正“义”与“利”的关系,促使自己成为正气凛然、人格完善的人,这对于抵制与消解“功利主义”有着极大的作用,就像刘可在阐述中国哲学时所说:“中国哲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生精神境界的追求, 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力量,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人生智慧、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在现代仍然是全人类极其宝贵的思想传统和思想资源, 是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完美体现。” 【9】(P17)

参考资料:

[1]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2]薛 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年第8期.

[3]刘正正.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1期.

[4]张宏.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社会原因探究[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3.

[7]张载.张载集·朱軾康熙五十八年本張子全書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8.8.

[8]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二·滕文公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

[9]刘可.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7期.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