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一个重要考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
(一)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二)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三)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答案
(一)
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表承接,“就,那么”;11-12连词,表假设,“假使,如果”;13-14连词,表并列对举,“就”;15-16连词,表转折让步,“却,可是”;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二、AE(A.承接连词,就; B.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连词,就。)
三、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二)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判断句中放在主语之后,表提顿;11-1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断句中放在主语之后,表提顿; B.代词,“……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断句中放在主语之后,表提顿。)
三、1. 判断句中放在主语之后,起提顿作用,不译;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三)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谓语和补语中间,相当于“得”;14.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用在定语与中心词间,不译; 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BF(A.这;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