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26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05-27 14:04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全神贯注》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小编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全神贯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全神贯注》教学反思1

《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读中感悟。第一遍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二遍读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三遍读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理解、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

要体会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就要抓住罗丹的动作,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罗丹怎样修改塑像的语句,学生抓住了“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个句子,分析了罗丹灵感突发时自言自语,没有顾及旁边的茨威格,全神贯注地工作。

这一课中,有两处省略号的运用,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我首先采用读的方式来让他们认知第一处的两个省略号,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一点,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处在人物的语言中间,应该是说话断断续续,而第二处“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明显是省略内容,我则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出省略的内容,大家说得五花八门,但是必须扣住“全神贯注”这个词。

课文中最后一句话,是揭示道理的一个句子。就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往往只会空洞地停留在表面:我们做事情应该全神贯注。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句子的含义,我设计了说话内容,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值得我们全神贯注地去做的。联系生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全神贯注》教学反思2

在《全神贯注》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教师课前出示名言,引导学生朗读、质疑、谈对课题的理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了“朗读比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按自己的理解去读,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拓展运用,延伸课外”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罗丹的雕塑作品,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再次激起学生对罗丹的敬佩之情;最后,教师赠送名言书签,学生读书签上的名言,感受老师寄予的希望,进一步融洽师生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全文作了巧妙而有意义的总结。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意蕴深远、极富创意。一颗红心里写上“全神贯注”四个大字,中间套有一颗小红心写上“精益求精、如痴如醉”八个小字,一个箭头横穿过两颗红心,指向右边“成功”二字。这

些都是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继续发扬的。但是,在这堂课上,我发现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缺乏激情,尽管我在课堂上及时作了指导,但效果还是不明显。特别是在“把你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出来”的这一教学环节中,不管是自由朗读,还是比赛朗读,听到的只是平淡的朗读声,根本没有把罗丹工作时的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的工作作风表达出来。

其实我在备课时,就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想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把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教师的对话,训练语感,陶冶情感。而事实上,学生这样的朗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增加了“教师范读课文第二段、学生看插图想象”这一环节。之后再引导学生齐读,这一次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明显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体现。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深思,教师要善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珍视他们个性化的朗读。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平时的早读、课堂进行有效地训练。同时,可以请家长配合,营造讲普通话的家庭氛围。长此下去,学生不但乐于朗读,还能善于朗读。

相同的是:

重视夯实语文基础的训练。重视教规律,教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无师自通,而是伴随着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十二个学期的循序渐进,师生教与学的共同努力当中习得的呀!

为孩子们服务不应是一句空话,要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言素养与能力考虑。现在强调多读,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语言训练,也不排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条理是怎样清晰的,立意、构思、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有些什么特色,以及教给概括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甚至小到标点运用是否正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地这样咀嚼,训练,有些东西像过眼烟云,飘然而过,又怎样沉淀,内化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能力呢?当然,这一切训练要从读书活动中自然渗透。

现在,我们有些课上得热热闹闹,在书还没有读熟的时候就大谈“感悟”“体验”,一篇没学好就要带多篇。尤其是公开课,好像不弄出点新花样就愧对了这公开课一样,好像像常规课那样扎扎实实地读书、读词、造句、写字,教读书方法,课上得平实了,就愧对了观众一样。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得到了些什么呢?或者说,除情感上有所激动以外,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收获大吗?

学习语言的确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熏陶、训练、实践的过程,决不可以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速成”,这是规律,也是科学。读读背背,圈点勾画,比较鉴别,翻翻查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种重视语言品味的做法是应该提倡而决不能抛弃的。它与繁琐的分析与肢解文章完全不同。

如:怎样理解词语?教给学生对每一个语素要咀嚼,分解组合,更联系语境,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再如,读书时抓住重点句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抓住一词,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还如,段与段之间是什么联系,主要内容怎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都要渗透训练。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了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会提高得更快。该教时就要教,公开课不教,课下再去教,或者再交钱到培优班里去学,这又是何故呢?

这节课与前几年上的课相比,也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如,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你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就读哪一句,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由你所体会到的情感所决定,不必一个模式,一种腔调,你能猜出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吗等等。

老师有给学生个性化读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意识。但其中也不乏老师的点拨与鼓励。再如,这节课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以读代讲,以读代答,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理解,受到熏陶。在读中去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老师完全成了参与读,参与对话中的一员。

这也使我体会到,新课标精神下的语文课堂,给了老师更大的自主和自由,但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课堂上的生成是与与预设不同的,需要老师不露声色,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6课《全神贯注》教学反思3

《全神贯注》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竟忘记了他的挚友茨威格,并让他有所感触。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章其特有的语言魅力,作者通过对动作、神态等描写,将人物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基于对本次教研活动主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的认识,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于学生情况了解,我深入教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径自、仪态端庄”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利用课题,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品读重要语段,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展开想象,感受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精益求精。

4、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在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又深入研究教材,细想一篇略读

课文的教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有所取舍,经过深思熟虑后,最后敲定了教学内容。撇开文章的其他段落,将重点放在课文的第2自然段的教学上。整节课紧紧围绕课文的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罗丹的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想象罗丹当时的工作情景,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去感受罗丹的那份全神贯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法,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学法的指导,由辅到放,先指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中一个句子,在师生对话中,小结出学习方法,再放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句子。为了更好地将这个训练点落到实处,我又顺理成章地补充了有关罗丹艺术品的课外资料,创设当时的动作、神态去描写情景,很好地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使学法得到迁移。

但在我的实际教学操作中肯定有很多不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罗丹的精益求精时,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在课堂小练笔的设计上,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使训练点落实不够扎实。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我也没有深入让学生探讨,还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6全神贯注教案

2.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六课全神贯注句子赏析

3.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课后反思

4.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26全神贯注

5.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神贯注说课稿范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26全神贯注教学反思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