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前的准备要求 关于诗歌朗诵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7-05-12 18:24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诗歌朗诵前的准备要求,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朗诵前的准备要求 关于诗歌朗诵的技巧

诗歌朗诵前的准备要求

一、选定作品

参加过朗诵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进行舞台朗诵的时候当然要付出不少辛苦,但更令朗诵者劳神的是在诗歌朗诵的准备过程中对作品的选择,有的朗诵者往往花费数倍于上口训练的时间来选择作品,而且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同时人们也会感觉到,好的朗诵作品能够使朗诵者在进行朗诵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选定作品成为诗歌朗诵准备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许多朗诵艺术家都认为,朗诵技巧要具有行动性、形象性、音乐性等特点,而其前提是诗歌文字作品应该能够提供这样的创作空间,能够激发朗诵者进行创作的愿望,并且适合于转化为有声语言。为此,在选定作品时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引人

主题引入是选定朗诵的首要工作。

简单来说,主题引人就是要让朗诵者一看到诗歌就觉得有进行创作的必要,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它能吸引朗诵者满怀着创作的欲望进行文本的理解、激发内心情感、确定朗诵形式、揣摩朗诵技巧,总之,引人的主题将引领着朗诵者在满怀激情的状态下完成进行诗歌朗诵的全过程。

主题引人要做到诗歌主题自身有价值。在卷帙浩繁的诗歌典籍中,有大量的应制应景之作,有主题不大鲜明的随意之作,也有虽然几经推敲但缺乏灵气的平庸之作。即便是成名的诗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每一首诗歌都能为大家所喜爱。这样的诗歌当然不能选作朗诵作品。而有的诗歌从题目上就非常引人,加之主题明确,令朗诵者见之就有进行创作的愿望。

主题引人要做到诗歌与朗诵场合相符合。许多优秀的诗歌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适合进行朗诵的,选择诗歌时要注意朗诵场合的实际情况,包括朗诵会场的大小、观众的人数、年龄学历层次等等。比如说,《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自由体抒情诗,为许多诗歌朗诵爱好者所喜爱,但是如果在一个喜悦的气氛里就不是很适合于当众朗诵。再如,爱情诗是诗歌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小学校组织的朗诵会上就不便选择。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储备适合不同场合进行朗诵的诗歌,以便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主题引人要做到朗诵诗歌与时代背景同步。这里所说的时代背景既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也包括朗诵诗歌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两者须要兼顾。这里须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朗诵诗歌与时代背景同步,并不是说只能选择新创作出来的作品,有些诗歌是具有永恒主题的,比如歌颂爱情、生命、宇宙等的诗歌,无论其是古体诗歌还是现代自由体诗歌都可以选择。其次,有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诗歌也可以选择,但在进行朗诵创作时要尽可能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比如歌颂雷锋的诗歌,在今天进行朗诵时就应鼓舞大家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而不是只强调学习其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的具体事例。再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能反映现今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涛歌,这使得朗诵者更易于体会诗歌的含义,把握观众的心态,能更好地控制朗诵的现场。

(二)内容充实

几乎各类诗歌都有抒情的文字,但要看这情是怎样抒发的,空洞的、标语口号式的语言是贫乏无力的,选择朗诵诗要注意其内容充实与否。

抒情诗,要看其内容的情感是否有感而发,无论是对祖国的大情感,还是对亲友爱人的小情感,都在此列。比如,同样是歌颂对祖国的爱的诗歌,苏格兰诗人彭斯的《我的心啊在高原》抒发了自己要离别祖国时的情感,诗中说:

我的心啊在高原,这儿没有我的心,

我的心啊在高原,追赶着鹿群,

追赶着野鹿,跟踪着小鹿,

我的心啊在高原,别处没有我的心!

而舒婷歌颂祖国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抒发了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挚的爱,这种爱伴随着一种“痛”在心底澎湃。比如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主题,其诗作的内容却可以多种多样,不尽相同,朗诵者在抒发情感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酝酿,深人体会作者的心境以及其赋予诗歌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叙事诗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能够进入诗歌的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朗诵者应能辨别不同诗歌的不同特点,选择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诗作。

内容充实并非篇幅很长。一般来说,朗诵诗歌是要有一定的长度,太短的诗歌往往不能将朗诵者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听众的情绪也不能够随着充分地调动起来。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两种情况:其一,诗歌不宜太长。应该说,长篇抒情诗和长篇叙事诗都不乏优秀的诗作,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的确很过瘾,但用于朗诵时一般就不宜选择,因为听众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太长的诗歌容易让听众感觉疲倦;而且对于朗诵者来说,朗诵起来的难度自然也会加大,特别是对于独诵的朗诵者来说更是如此。其二,诗歌也不宜太短。太短的诗歌往往容量较小,朗诵者上下舞台的时间比朗诵诗歌的时间还长,朗诵者和听众都不能尽兴。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情况,有些诗歌言简意赅,意蕴深厚,能够绕梁三日,令听众回味良久,比如一些只有四句或八句的古诗就是如此。现代诗歌中也有这样的诗作,比如顾城的诗作《一代人》,全诗只有两句话,但高度浓缩的诗句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感人的力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用两句话来概括一代人很难,但是这首诗做到了,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特定的人群。诗歌的含义远在这首诗的文字之外。

(三)形象性强

形象性强是对朗诵诗的又一个重要要求;

这里所说的形象性,是指朗诵诗所描绘的人物、景物、事件等能给人以强烈具体的画面感。

这一要求是基于有声语言线性传播的特点而提出的。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来再看,而且可以反复多遍,直到弄懂为止。可是朗诵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内容只有一遍,如果诗歌的内容抽象枯燥,则会使听众接受起来很费力,听众的注意力很快便会分散,最终影响了朗诵的效果。

形象的人物,既指诗歌中涉及的主人公,也指朗诵者自身。比如诗歌《舰长的传说》中描绘舰长的胡子时,没有说舰长的胡子又粗又硬,而且漂亮,而是说:

传说舰长诞生在海底一条大峡谷

所以至今腮边还生长松针状的水草

并且是水草中最具魅力的一种

这种描绘式的用语方式就很形象,它比单纯地说明或抽象的描写要生动形象得多,也更有利于听众接受。

朗诵者自身也是形象人物的一部分。比如在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的诗歌里面,朗诵者和作者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听众领略诗歌魅力的过程实际就是领略朗诵者风采的过程,朗诵者的倾情投入是人物是否具有形象性的关键。郭路生的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抒发了作者这样的情感: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诗歌朗诵前的准备要求”

诗歌朗诵前的准备要求 关于诗歌朗诵的技巧 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