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17 16:12

何谓“信仰”?信仰在不同字典中的解释大体相同。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信仰的,信仰是为人们对某种宗教、理论主张以及原则等的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准则。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仰则被定义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和宗教的极度信奉和遵从,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榜样或指南。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多种定义。

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探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探究

对信仰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是人们对幸福的更高层次的定义。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1-2]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信仰的树立,政治信仰的坚定与执着更是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未来的就业。青年是祖国的栋梁,他们的政治信仰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要想在全民族范围内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牢牢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但是,新媒体环境又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建立提供了挑战。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关于政治信仰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于政治信仰的定义,政治信仰的形成培育机制,政治信仰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研究,学术界主要研究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成因以及形成或重塑信仰的路径等。对于信仰危机,有的学者认为是对原先所信仰的生活目标、社会理想、价值准则、行为标准产生了怀疑,甚至是丢弃原先信仰的一种社会现象[3]。真正的信仰危机是指原有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怀疑,自己原有的信仰发生动摇,直至全面抛弃,但还没有确立和无法确定新信仰的精神意识状态”[4]。混乱或政治信仰真空的状态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合法性的认同,从而怀疑党,怀疑国家政权,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模糊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摇摆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信仰之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西方的腐朽思想也在毒害中国的年轻人,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向中国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输出他们的价值观,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面前相信马克思主义,而同时又相信西方媒体所宣扬的上帝。而且,有些学生对儒家信仰情有独钟。甚至有些学生把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宗教信仰之中。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去政治化。他们只关心网络的新奇事物,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漠不关心。三是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学生把入党、参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活动当作自己未来谋取职位的敲门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危机的问题,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因此,具体分析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以及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相关概念阐释

何谓“信仰”?信仰在不同字典中的解释大体相同。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信仰的,信仰是为人们对某种宗教、理论主张以及原则等的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准则。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仰则被定义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和宗教的极度信奉和遵从,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榜样或指南。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多种定义。

政治信仰的不同定义概览

通过对以上图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仰的形成受到实践环境的影响、个人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同时,政治信仰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在政治体系的运行中,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信仰的稳定与坚定是一个公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表现。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建构与重塑

针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缺失的现象,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但主要是停留于经验层面,缺乏理论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培育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大学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从总体上说,这项教育使命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还应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不断强化和引导其的政治理念。让大学生群体充分了解并分析国家发展的历程,参与各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践活动,把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与这类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群体树立坚定、发自内心的政治信仰。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效果一般。

美国政治学家卢西恩?派伊认为,新兴国家政治发展有很多危机,其中包括认同危机。而认同危机又与主流的意识形态建构有密切关系。在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在多媒体环境的诱惑下,我国的大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现象。如何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是当务之急。

从前面对政治信仰的定义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政治信仰受教育状况的影响。而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在引导大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在觉醒,如果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途径不能与个人的政治心理形成契合,很容易出现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政治信仰剥离的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大学生政治信仰培养的主渠道也存在着缺陷。简单的说教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失去了信任,从而拉大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大学生的距离。正如列宁所言:要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让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

为使当代的大学生能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高校教师必须在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做工作。首先,要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风起云涌,功利主义与极端思想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对国际社会与国内环境中存在的敏感问题,需要高校教师做出明确解释,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建立起对教师的初步信任与认同。其次,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上要有所突破。以往的教师采取把既有的定论和认识直接传输给学生,缺乏对理论的详细解释,不符合大学生的接收水平和逻辑规律。再次,要塑造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高校教师应该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风范。严谨的教学、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对高校教师本身的认同,进而延伸到对理论的认可,逐渐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网络环境下,如何把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还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的配合。政治信仰的培养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培养,要把学生带到实践当中,从实践中磨炼,从实践中成长。实践的环境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塑造人文气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儒学所能打动民众情感的,并不是它的宗教性,而是它那浓浓的人文情怀,是它的世俗性。”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更容易放松心情,接受新事物。通过讲述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增加政治认同。

四、结论

当代大学生正在经受来自于网络的巨大诱惑,正在感受着中国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思想方面难免会出现困惑。但是,通过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进,实践环境的优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完全可以建构起来。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探究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