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哲学小故事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短篇哲学小故事。
短篇哲学小故事1:今是里有昨非
徒弟去见师父:
“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几十年,我全错了,可以再也不去想,只当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嗯。”师父说,“好极了!明天到山下的花店,买一把晚香玉来,要直直地去,不必绕路。”
“但不绕路就得经过风化区呢!”徒弟急着说。
“你去买花就是了。”师父挥挥手。
花买回来了,一入晚,馨香就四面泛滥,整个屋子都芬芳了。
“是照我嘱咐的,去那家花店买的吗?”师父问。
“是。”
“经过了风化区吗?”
“经过了,过了两次。”
“你不是去买花吗?怎么到了风化区呢?”师父眼里闪出寒光。
“但是不经过那个风化区,就买不到花。”徒弟急忙解释。
“过那种脏地方,花还能香吗?”
“香,香!您没闻到吗?比刚买的时候还香呢!”
“这就是了。你不经过以前那段日子,哪里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迷失的痛苦,哪能有寻得的欢喜?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永远有那段过去,你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只是而今你虽然出于污泥,却能成一朵莲花罢了。”师父露出慈颜:“觉今是而昨非,虽然是悟,却不是大悟。大悟就无所谓‘昨非’了,‘今是’里有‘昨非’呀!”
没有一朵莲花,能否定污泥。
没有一个今天的果实,能否定昨天的种子。
短篇哲学小故事2:一举三得的智慧
裴谞是唐德宗时期的人,由于受到宰相元载的排挤,在朝廷没待上几年,便被下放到地方做官,担任过几州的刺史,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右金吾将军,在官场经历了几番起起伏伏的裴谞也悟到了一些为人为官之道。
当时因为修建陵墓,朝廷下令禁止屠宰,任何人不得违背。汾阳王郭子仪是朝廷的大功臣,德高望重,权倾一时,炙手可热,被皇帝尊为“尚父”。鉴于以往皇帝被权臣架空的教训,新帝对郭子仪心存芥蒂,始终放心不下。可他家的家奴搞特殊,私自杀羊做菜,破了朝廷的禁令。这事让裴谞知道了,没有给郭子仪面子,赶紧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弹劾郭子仪。
德宗皇帝当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和“尚父”较真,去处理郭府的家奴,但对裴谞的做法却很赏识,认为他“不畏强御”,是个忠臣。
有人就指责裴谞说:“尚父对国家有特殊贡献,你为什么就不能庇护他一下,非要因为这么点小事而弹劾他呢?”裴谞笑了笑说:“您不懂得这里头的奥妙!尚父现在的地位太高,势力太大,皇上刚刚即位,一定会担心尚父有很多党羽,形成了个人派系,对皇权形成威胁,这对尚父来说,是挺危险的事情。现在我拿细小的过失来弹劾尚父,就表示他在朝中没有什么党羽,不会对皇权形成威胁,让皇帝一万个放心。我这样做,弹劾郭公,一方面是为皇上尽了忠,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大臣,这不是挺好吗?”其实,裴谞还达到了自己的一个目的,他可没说出来:在新皇帝面前表了自己的忠心,取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裴谞这一弹劾,既保护了郭子仪,表了自己的忠心,又让皇帝对郭子仪放了心,一举三得,取得了三赢的效果,可谓智慧至极。
短篇哲学小故事3:宁赢拒从
春秋战国时期,晋襄公手下有个大臣叫阳处父。此人平时喜欢高谈阔论,又好自以为是地教训他人,摆出一副有知识和学问的样子。
有一次,晋襄公派他到其他诸侯国访问,回来的时候路过鲁国的宁城。
宁城有个叫宁赢的人,跟他交谈后,认为他非常有学问,打算陪他一起同行。可是,走了几天后,宁赢却离开阳处父独自一人回家了。宁赢的妻子见他回来,感到很纳闷儿,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宁赢回答:“我同阳处父这个人相处几天后,发现他这个人就像一棵树,花虽然开得好看,可就是不结果子。”
宁赢叹了口气,颇为感慨地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宁赢的妻子问:“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宁赢解释道:“阳处父这个人说起话来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开始接触时感觉他非常有学识,容易产生好感,让人佩服;但是接触时间长了之后,发现他这种人其实是华而不实的,没真才实学。时间一长这种人就会露底,露底了别人定会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不仅不能得到好处,还可能会受到牵连。所以,我就提前回来了。”宁赢的妻子听了点点头。
事实正如宁赢所说的那样,一年后,阳处父因为说话华而不实被人杀了。
一个人结交朋友,特别是选择哪一类人作为朋友至关重要。
选对了是一辈子的幸福,选错了是一种灾难,甚至还会跟着丢掉性命。
短篇哲学小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