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诈骗案的介绍

发布时间:2017-03-22 17:27

如果你是一位收藏品爱好者,有电视购物或网络购物的经历,且经常收到陌生电话、短信、邮件,内容都是以高额回报为由推销其收藏品,那可真要小心了。因为,你很可能被骗子“盯”上了。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收藏品诈骗案的相关情况。

在公安部组织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案行动中,辽宁辽阳警方破获一起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利用假收藏品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件,诈骗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行骗500余次,行骗金额高达1500余万元。受害人罗某的经历与犯罪分子的狡猾,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收藏品诈骗案的案例

今年77岁的罗某,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村民,喜欢搜集收藏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电视购物购买了一些收藏品。之后,全国各地自称收藏品“经销商”的推销电话纷至沓来。

罗某说,仅2012年2月至7月,就有人以“上海文学会”“北京博物收藏协会”“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工作人员身份,向他推销收藏品。动心的他先后购买各类收藏品共花费40余万元。

其中,“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还进一步向罗某许诺,在购买收藏品达到一整套时,收藏价值将大大提升,且该公司将为其召开拍卖会。罗某回忆,购买的所谓收藏品同时附有中国收藏家协会、北京市国立公证处、北京市东方公证处等单位的公证书、保险证书、收藏证书、督造证书等多种证明文书。

于是,按照“北京京瑞收藏品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要求,罗某陆续向该公司打款20余万元。但罗某发现,其承诺召开拍卖会的保证,迟迟不能兑现。2012年8月,罗某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接案后,警方立即展开调查。经鉴定,该犯罪团伙推销的各类收藏品均为假货,其提供的各类公证书均系伪造。随着案件深入调查,一起攻击网站后台数据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利用假收藏品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件浮出水面。

收藏品诈骗案的介绍

收藏品诈骗的一般流程

1 通过电视购物、网络等多种方式窃取公民个人信息

2 编造诱骗客户购买假收藏品的销售语言

3 按照事先编造好的销售语言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向客户推销假收藏品

4 向客户索要一定数额的会员费、金卡费

5 谎称可以给客户举办拍卖会,使其藏品增值,诱骗客户继续大量购买

收藏品诈骗案的一般模式

经查,自2010年5月以来,该团伙成员李某、周某、李某、程某等4人以开设公司为名,雇用26人为骨干成员,假报公司名称、地址,用虚假身份,通过拔打电话、发送短信等形式,虚报各种信息,向客户推销各类假的收藏品,并向客户索要入会“门槛费”等相关费用。

警方介绍,该团伙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由专人设计木马程序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已形成窃取被害人信息、制假、物流、销售、取款等一套“流水线”模式。

其中,有人负责网上窃取公民个人信息,有人负责购进假收藏品,并为假收藏品“配备”公证书、收藏证等,有人负责货物物流,还有犯罪嫌疑人编造诱骗客户购买假收藏品的销售语言模式“话术”,并将使用“话术”行骗方法传授给销售人员,每天按照事先编造好的“话术”以拨打网络电话的方式向客户推销产品。

办案民警表示,每名销售员每天负责拨打电话均在200人次以上,电话内容无非是推销“收藏品”,让客户交纳一定数额的会员费、金卡费等费用,并谎称可以给客户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名义举办拍卖会,使其购买的“收藏品”成倍增值,诱骗客户再继续大量购买“收藏品”。

收藏品诈骗案的防范

据办案民警介绍,从扣押的物品看,这些所谓的收藏品外观非常精美,收藏证书齐全,足以以假乱真,迷惑受害人。几十元的成本,被犯罪分子“忽悠”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利润一下子增加上百倍。

经全力侦控、分析研判,2012年9月,警方先后抓获该团伙27名成员,扣押车辆两台、电脑12台,冻结赃款200余万元,扣押所谓的收藏品、工艺品共计100余箱。调查发现,2011年12月以来,该犯罪团伙诈骗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行骗500余次,行骗金额高达1500余万元。

警方表示,该案中,犯罪嫌疑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利用受害人心理特点,通过电话这种非接触方式,层层设套,为受害人识别其犯罪行为带来一定难度。公安机关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的同时,各相关行业应加强内部管理,也提醒公民个人不断增强防范意识与分辨能力,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是多种‘下游’犯罪的源头,危害很大。”公安部刑侦局局长、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案指挥部指挥长刘安成表示,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中,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新型、非接触式犯罪占60%。公安部开展的三次专案行动,已抓获利用公民信息实施各类违法犯罪的团伙900多个,涉及各类犯罪案件上万起。

收藏品诈骗案的介绍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