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长的三大运河

发布时间:2017-04-09 02:34

世界上最长的三大运河分别是京杭大运河、伊利运河、苏伊士运河。接下来小编为您解答疑问。

1.京杭大运河的基本介绍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运用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漕运之中围绕运河的水运,相关的漕粮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进仓储备等方面,在实际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因地制宜更新发展,使得漕运体系发展起来,几经变化。每一变化都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发展而来。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达运输法”为“分段运输法”,即水通则漕运,水浅则储仓,设粮仓于运河沿岸。这样,漕船既不停滞,漕粮也无损耗,极大提高漕运量。唐后期在“分段运输法”的基础上创“转搬法”分段接运,改民运为官运,改散运为标准麻袋盛装,船只编组等等,集装化系统化运输。建立漕运奖励制度,以盐利为漕佣,解决漕运经费问题。这些创新切实促进漕运的发展。宋、元、明、清在漕运方面根据运河的实际状况也不断革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运河的作用。统治者对运河的使用到明清时期也发生着务实的变化。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市场行为日益增多,南北物资交流的需求大增,漕运一方面带动刺激了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漕运本身越来越商业化。先是漕运中私带货物,由少到多。朝廷见禁不住,转而主动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以附带一定的货物,漕船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种漕运政策的变化是政府务实的做法。一方面,漕船走私已是既存事实,没法遏止,另一方面可以补贴漕工的生计,同时,官绅大贾们也有这种需求。漕船所带货物数额日益增长,漕船贸易日趋活跃,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镇。如通州、直沽(即天津)、沧州、德州、临清、徐州、淮安等。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大运河虽为漕运所开,但当时代对之有商运需求时,统治者也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

2.伊利运河的基本介绍

伊利运河(Erie Canal)的全长为584公里(363 英里),整条运河的为12米(39 英尺)宽、1.2米(4 英尺)深。整条运河总共有83个水闸,每个水闸有27米乘4.5米(90英尺乘15英尺),最高可以行驶排水量68公吨(75吨)的平底驳船。伊利运河是第一条提供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快速运输工具,这比当时最常用的以动物拉动的拖车还快许多。伊利运河不只加快运输的速度,也将沿岸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运输成本减少了95%。快捷的运河交通使得纽约州西部更便于到达,因此也造成中西部的人口快速成长。

伊利运河的地理位置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运河。它通过哈得逊河将北美五大湖与纽约市连接起来,属于纽约州运河系统。早在19世纪初就明显地感到需要一条从大西洋海岸到外阿利根尼(trans-Allegheny,即阿帕拉契)地区的交通线。有人建议开一条运河,从伊利湖东岸的水牛城,穿过摩和克(Mohawk)谷地的山峡。到达哈得逊河上游的奥尔班尼(Albany)。1817年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建一条584公里(363哩)长,12公尺(40呎)宽和1.2公尺(4呎)深的运河。为了通过特洛伊西面标高上升152公尺(500呎)的高地,需要建造82道船闸。经过艰苦的施工,终于在1825年10月25日通航。运河对上中西部发展的影响不次於它对纽约市发展的影响。许多开拓者经运河蜂拥到西部,进入密西根、俄亥俄、印第安纳的伊利诺,从那些地方通过运河运回农产品到纽约上市,回程则满载工业品和物资去西部。从水牛城到纽约,陆上运输的运费曾达每吨100美元,由运河运输只要10美元。9年内所收的通行费就超过了建设费。到1882年取消通行费时,已用运河的收入支付了几条运河支线的建设费用,并向国家上缴了大量税收。运河後来扩大到21公尺(70呎)宽,2.1公尺(7呎)深,成功地抗衡了铁路的竞争。尽管在19世纪後期曾一度对其忽视,但到20世纪,纽约发展了连接山普伦(Champlain)湖、安大略湖和芬格(Finger)湖的运河网,伊利运河仍是中央干线,能通航装载量为2,200吨的驳船。美国纽约州西北部运河,位于美国纽约市北部。为了方便公路交通,运河的不少水面都藏在地下。伊利运河从伊利湖岸的布法罗,经莫霍克谷地,到哈得孙河岸的奥尔巴尼。长581公里,宽12米,水深1.2米。19世纪初期,美国从东部港口向西到内陆去的货物运输,主要靠马拉牛拽的大篷车队,不配合东部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1825年,美国于是开通了从伊利湖东端至哈得孙河的伊利运河,于1817年始建,1825年竣工。以后曾数度扩建,从1909年起经改建后,运河长544公里,宽45米,水深3.6米。伊利运河的建立,使五大湖的水运与纽约港连通,成为纽约州通航运河系统的主要水道,由伊利湖到纽约的货运,只需要从前1∕10的费用,使当时比费城和波士顿小的多的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伊利运河的开凿对美国东部经济及纽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伊利运河的自然资源

伊利运河的工程师绘制的图纸是一个典型的梯形河道,运河截面是——顶部12米(40英尺)宽、底部8.5(28英尺)米宽、1.2(4英尺)米深,这个设计是基于马萨诸塞州米德尔塞克斯运河的设计。运河共有83个船闸,每一个都采用石材建造,以用于提升或降低船只的航道高度,这些船闸的设计要保证只需要一个人就能进行操作。运河同时配备了18条水渠用于调控运河的水量。由于在运河的东段和西段的自然条件都很恶劣,运河的开工段选在了中部,在1817年7月4日克林顿州长在纽约州的Rome主持了奠基仪式。

3.苏伊士运河的基本概况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是亚洲与非洲间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亚非与欧洲间最直接的水上通道。运河西面是尼罗河低洼三角洲,东面较高,是高低不平且干旱的西奈半岛。在运河建造之前,毗邻的唯一重要聚居区只有苏伊士城。沿岸的其他城镇基本都在运河建成后才逐渐发展起来。[3] 从地形上说,苏伊士的地形并不相同,有3个是浅而充满水的凹洼:曼札拉湖和提姆萨赫湖和苦湖,后者虽然有大小之别却形成一片不断的水域。苏伊士运河穿过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印度洋。地峡是由海洋沉积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时期积存的砂砾、尼罗河的冲积土(尤其在北部)和风吹来的沙等构成的。在地峡处开凿运河,沟通洋或海,能节约海上航程。

苏伊士运河的历史背景

开凿历史可能远至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Senusret III,其名字即为“苏伊士”一词的来源)为了通过陆行平底船进行直接贸易,下令挖掘了一条“东西方向”的运河,连接红海与尼罗河。一些证据显示这条运河的存在至少持续到公元前13世纪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随后运河被荒废。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记载,大约在公元前600年,Necho 二世着手它的重新挖掘工作,但没有完成。苏伊士运河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被托勒密二世重新获得。在随后的一千年中被连续改进、摧毁和重建,直到最终于公元8世纪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曼苏尔(al-Mansur)废弃。其后,苏伊士运河被断断续续挖掘和开放,分别在公元前117年罗马时期的图拉真国王和公元640年欧麦尔·伊本·哈塔卜时期两度长时期开放。

近代18世纪末拿破仑·波拿巴占领埃及时计划建立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不过由于法国人的错误勘定结果计算出红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着建立无船闸的运河是不可能的,随后拿破仑放弃计划,并在和英国势力的对抗中离开埃及。法国在拿破仑失败之后,重建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因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于英国,所以法国重点向东方发展,打通苏伊士运河对法国意义更为重大。1854年和1856年,法国驻埃及领事斐迪南·德·雷赛布(Ferdinand Marie de Lesseps,1805-1894)子爵获得了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帕夏塞伊德(Said Pasha )特许。帕夏授权雷赛布成立公司,并按照澳大利亚工程师Alois Negrelli制定的计划建造向所有国家船只开放的海运运河。通过对有关土地的租赁,公司可从运河通航起主持营运99年。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Compagnie Universelle du Canal Maritime de Suez)建立。强迫穷苦埃及人穿过沙漠挖掘运河的工作花费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术、政治和经费上的问题。最终花费高达1860万镑,比最初预算的两倍还多。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通航,这一天被定为运河的通航纪念日。

世界上最长的三大运河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