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儿童故事

发布时间:2017-06-17 10:31

有问题要及时请教才能解决烦恼和困惑,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是学习的好态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不耻下问儿童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不耻下问儿童故事篇1:孔子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儿童故事篇2:周厉王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耻下问儿童故事篇3:孔纥

“不耻下问”这话,是孔子讲的。说起孔子的家世,那可远了。他出生在春秋末叶的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姓孔,名丘,字仲尼。至于大家为何都唤他作孔子,这其实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人们对他的尊称。

孔丘的爷老子叫孔纥,其人魁梧雄壮,仪表堂堂,文武双全,膂力过人,是鲁国威名远播的一员虎将。

这年,孔纥已过六十四岁,虽已有一妻一妾,可正室施氏只生了九个闺女,小妾倒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伯尼,但是个跛子,想要一个健全的儿子就成了孔纥的一大心愿,决意再娶第三房。新人颜征在进门这天,孔纥大人一门心思只想生儿子,一瞅后晌天气晴好,就异想天开,命人套好马车,铺垫厚实,带上祭祀用物,载上新人,朝城东尼山兴冲冲地驶去。车跑得轻快,尼山隐约在望,半山神庙在绿树丛中,琉璃瓦顶映着阳光分外耀目。望此孔纥倏然一阵兴奋,不由自主地搂住新人;征在显然尚不习惯这种亲密,有些害羞,欲挣脱孔纥的怀抱;然而武将出身的邑宰老而不糠,青藤只得紧傍老树。

孔纥轻声道:“你没听说过?尼山神庙灵得很呢!回头我俩入庙求子,你可不许有丝毫杂念!”征在面红无语,默然垂头。或许是新人的嫩脸娇热熨开了孔大人的厚面褶皱,孔纥谈笑风生:“……我们孔家世系,上溯有灭夏桀而建立商王朝的成汤子乙。黄帝是我浩浩华夏的始祖圣哲!我孔氏作为黄帝的嫡脉子孙,无上荣光啊!”孔大人说着一脸景仰之情。

征在茫然无语。孔纥又开口了:“你可知道,为夫为什么要带你来这尼山神庙求子?”征在总算开了口:“你不说谁知道。”孔纥神秘地对新人说:“史说,黄帝的生地就在寿丘,古寿丘就在本邑城东。”“哦……”征在一笑。孔纥更来了兴致:“上古时,少典国君有妃附宝,一日她在原野上行走,傍晚时天边闪电突现,如龙飞绕缠北斗枢星,当即一阵心动腹热,有了身孕,怀了二十四个月,后在此地生下了至尊至伟的祖圣黄帝……所以,我今与汝诚意来此圣地求子,是喜夫人年少丰盈,天性仁孝,你我贞洁交合,赖祖荫庇佑,上苍恩赐,育得硕男,我孔门瓜瓞绵绵,祭祀不绝……”说着车到了山门前……

求子完毕,老夫少妻相携步出正殿,不知不觉中二人出了边门,沿着幽香静谧的小路款款而下。突然,一道闪电插地,沉雷轰顶,雨点砸树,“呀,要挨淋!”少妇征在不安地望着老夫孔纥;“别怕,随我来!”孔纥牵起少妇至一石洞,躲了进去。石洞清洁、宽敞,孔纥宽慰道:“这洞叫空桑,因前面两株古桑树得名。先避一避,雨停了我们再走。”两人在一长方条石坐下。不想这雨越下越大,没有停意。天全黑了,洞中一点儿亮也没有,征在冷得有些发抖。

孔纥将她揽住:“别怕,有我呢。”沉寂中,突然一道闪电,雷声紧随,惊心动魄,征在“啊”的一声扎在孔纥怀里。就在此际令人不可思议的奇景出现了,闪电如柱竖立洞中,照耀如昼,温暖异常,洞外传入人声:“圣母在上,请受尼山小神一拜。上天降旨,今夜奎星下凡投胎,故有风雨雷电伴随,毋庸惊惧,安心洞室,定可无恙。”话音消逝,唯有雨声一阵紧似一阵。“圣母?圣母……”孔纥磨叨着,又想到奎星投胎,不由一阵亢奋,拥着征在倒在了温润的条石上……

尼山归来,少夫人征在果然有了身孕,孔大人自然欣喜异常……十个月过去了,征在肚子挺得老高,只是不见生。又过了一个月,还没动静,征在怕出意外,回了娘家。孔大人不放心,十二个月头上,就带上个接生婆亲自驾车去了。返回时,车到空桑洞,马突然停了,征在一声“哎呀”,顿觉腹痛不止,额头汗珠如豆,显然要生了。“这,如何是好……”孔纥吓坏了。还是接生婆稳便,她叫孔大人将车靠边停下,搀下征在,抱扶进洞,随即自己揭下垫车的被子,拎上一应接生用物,抢先进洞,将被子铺在条石上,待征在躺下,接生婆吩咐孔纥速去庙里寻水……一阵忙活,孩子平安降生了。

征在抱着襁褓在丈夫的搀扶下走出石洞,忽见漫天霞飞赤透,仙乐随霞飘来,悦耳解颐,乐中两龙腾舞,一头麒麟清吟欢跳,似为送子功成而庆贺……这个诞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的婴儿就是伟大的孔子!因为他降生于尼山,尼山俗称尼丘,所以他的名字中有“丘”又有“尼”,又因他排行老二,故称仲尼。

孔子长到三岁时,老爹就去世了。他是跟着守寡的母亲征在长大的。因为生活清贫,孔母宁可苦着自己也要供小孔丘读书,甚至自己得了重病,也舍不得花钱去看。孔子从小就懂事,很有志气,勤奋好学,而且非常孝顺母亲。他理解母亲的难处,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起小就参加劳动。他种过田,赶过车,给人家放过羊,给那些办婚事或丧事的人家当过乐队的吹鼓手。他从不怕对人家说起自己少年时家境贫困,曾经做过很多被上等人看不起的体力活。正是参加劳动,接触民众,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才造就了孔子志向高远、人格高尚的品质,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文人学子的万世师表!

孔子渊博如海,这是因为他不光喜欢向书本学习,还喜欢游历,向各行各业的人士以及大自然学习。他的这种爱好到老都没有改变过。这一年,五十多岁的孔子又率领众多弟子去周游列国。一游十多年,最后在楚国兜了一圈儿,孔子就领着弟子们踏上回家的路了。返程途中,他们一路观景问俗,评判时事,好不热闹。这天,他们师生走进一个小村庄,路边一农家门上的一副对联突然吸引了孔子。孔子急叫停车,下来走到门前,边念边称赞道:“家财万金不算富,膝下无子亦有福。好!写得好!只是……这意思嘛……”他看了看左右弟子,和蔼地问道:“你们谁读懂了这对联的意思?快给老师说说。”

孔子看谁谁摇头,好像嘴都揣进了口袋。临了孔子发话了:“既然咱们谁也解不出,走!进院请教农家去。”孔子刚抬起脚,有弟子拦住劝道:“老师,还是不进去的好。您向无知的老农求教,只怕日后会有人笑话呢!”孔子什么也没说,带头进了农家院。农户一家人迎出屋外,一位长者热情地问道:“老先生来我寒舍,不知有何事要小老儿操办?”孔子赶忙一揖到地,诚恳地说道:“老人家,打扰啦!我看您这院门上对联写得甚好,只是意思难懂,特地进来请教主人给解释一二。”“哈……这有何难。”老者爽朗地笑着,扳着手指头说起来:“您听好,我家世代种田,确实算不上富裕。

可我有十个闺女,俗话说,一个闺女一千金,十个不就是万金吗?我没有儿子,这在有儿子的人家看来很不幸。可是我这十个闺女给我招来了十个女婿。常言道,一个女婿半个儿。您算算我有几个儿?他们个个争着孝敬我,比起那些有儿子娶了媳妇忘爹娘的人家来说,我这福可是享得多啦!所以我就写了这副对联:‘家财万金不算富,膝下无子亦有福。’老先生,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孔子连连称妙。

出得门来,孔子看着有些不自然的弟子们,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你们须知道,学问学问,要学好,就要勤问。希望你们能记住我常说的几句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做学问的道理。”

不耻下问儿童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