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课听后感
国学诵读》踏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了,它安静地躺在书桌的中央,那淡淡的浅绿色透着浓郁的古典风,开启了我一天的好心情。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学经典诵读课听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课听后感篇一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在百般期待中,《国学诵读》踏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了,它安静地躺在书桌的中央,那淡淡的浅绿色透着浓郁的古典风,开启了我一天的好心情。
就这样,悄悄地与《国学诵读》牵手。
仔细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醒目的大字。这是想到了历史上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这样,稚嫩的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轻轻翻开它,小心翼翼地生怕弄坏了这种难得的复古意境。孔子、老子、墨子的画像映入眼帘,勾起了我对历史的追忆,对生命的思索。这里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里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这里有“庄子”、“老子”、“韩非子”;更有《楚辞》、、《李太白集》;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本国学诵读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国学诵读》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论语》。《论语》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诉人们,使人们有所感悟。看过这本书后,我领悟到了许多圣贤的教诲。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名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等等。
《论语·述而》中曾有记录: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国学经典便是雅言的记录,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更加能体会到“仁”“礼”的重要性了,在行为、言谈、举止上要时时注意,处处注意,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二字已被人放在心里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这需要我们大家确定目标:用好我们的口,礼貌的问,打好招呼;管住我们的口,不吵闹,不随地吐痰;用我们的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关注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用我们轻轻的脚步,营造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诵读国学诵读经典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增强语感。背诵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背诵让我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了我的记忆能力。
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是“养气”的需要。我们可以把诵读成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孔子教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教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子教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庄子教我:生也有涯,知无涯;管仲教我:善气迎人,亲如兄弟;荀子教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韩非子教我:天下之为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
大事必作于细;墨子教我:兼相爱,交相利······国学经典,教会了我很多。
诵读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借圣贤思想启蒙智慧,用文化经典涵养生命。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
捧一代书卷,同圣贤神交,与孟子一起畅谈仁爱、道德与大同。与庄子一起追索人生、哲学与幸福。于史迁一起踏九州,通古今;与易安居士一起目送归雁,惜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国学经典,我想与你牵手到永远。
国学经典诵读课听后感篇二
2008年我校推出了一校一品亮点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刚看到这个课题,说实话,我很担心,因为自己的经典文化素养不够,又如何担当起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重任呢?当我手中拿着《论语》这本书时,我又犯难了,这个孩子们会感兴趣吗?会不会太难了点,这堂课我该如何上呢,用什么方法才会让孩子们感到有趣而乐学呢?
为此, 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加入经典诵读的行列。我捧着《论语》,先自己熟读,做到心中有数,继而上网查资料,虚心学习各地开展经典诵读课的经验;观看经典诵读录像课;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成了我的最爱,于丹、易中天那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买来于丹《论语》心得,细细品味《论语》的温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先行学习,我看到了学习经典的重大意义。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之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及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读经典就是平素说的精读。精读就是选择最好的书来读,把它读熟,背出来,默写出来。一熟就把书本变成自己的东西,等于放在自家仓库里,在哪个柜子的哪一层,都知道。随用随取,不会搞错。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不晓得哪里来的新思路,新主意,新做法。
通过教学,我确实感觉到圣贤经典是要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自己去领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让他们接触圣贤的原话,亲聆圣贤教诲,直截了当,不掺水,无盗版,不需要中间人传话,不轻信道听途说。我们教师应当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自己的力量。
记得上第一堂课时,我的小黑板上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先让学生初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注意“曰”“说”“愠”的读音)然后我就教学生要读出韵味来,我示范后,学生再根据他们个人的理解,以及在电视里看的画面,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没想到的是,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一遍遍互相练着,读着,很快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就能背诵出来了。我适时地对他们大加赞赏,谁知他们更来劲了,背得更欢了,一堂课下来,连那些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也能背出来了。令我欣慰的是,有些悟性好的同学,在反复的诵读后,竟能说出一些他自己的感悟来。例:读书学习要时常去温习;当志同道合,谈得来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有些同学甚至还能举出一些学习和生活中他所遇到的相关的小故事来。当然,我也谈了一些我的看法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这样,学习氛围很轻松,很快乐,我也以学生的身份,又再一次和我的学生一起“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我自认为这第一堂课我成功了,因为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对这些经典很感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令人欢喜的是在和学生的聊天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经典句子脱口而出;学生习作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经典句子跃然纸上;学生相处时,在“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就化解了矛盾。
是啊,和孩子们一起接受经典教育,一起诵读,一起领悟,一起探讨,共同成长。自己的经典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成效和收获常常出乎自己的预料。
今后,我们还应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与其对应实施多元评价。并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成绩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在诵读课中不断得到肯定。其次是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并进行评选。学校在每学年分别举办班级、年级、校级不同层次的诵读展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编排有关国学经典的文艺节目、布置国学文化环境氛围,进一步感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最后进行优秀节目评选,对学生激励肯定。再者是及时激励肯定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的点滴变化。如:生活智慧的展现运用、言行举止的逐渐规范、口语交际与作文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肯定,以激励他们坚持国学经典诵读。
总之,“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吧!
国学经典诵读课听后感篇三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说到这里,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今年暑假我正是怀着对国学的热爱踏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征程。6天6000元的培训费让人吃惊。“育贤国学”培训中心在我心里萌生很久。灵宝许多文人墨客、教育专家对我的举措很是赞同。不知道这一愿望能否在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上实现,但我的雄心壮志是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他们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我们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她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国学经典诵读课听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