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瞧 影评3篇
走着瞧 影评1
《走着瞧》是一部极其搞笑而又寓意深刻的剧情片。它主要讲述了在七十年代的西北农村,一个知青和两头驴的矛盾冲突。导演李大为生动形象的将两者置放于镜头中,让他们在矛盾中相互斗争,在冲突中相互较量。从而将不易于言表的主题淋漓尽致的表达于观众面前。与其说是影片的成功到不如说是导演的成功。然而,这一切的成功应当归结于成功的创意。导演李大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为观众剖析了现实生活。在影片《走着瞧》中,我认为,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角色的设置。文章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他能够将知青马杰这一形象演绎在观众心中,从而在心灵上有一种共鸣。他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有从实际行动上去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他“成功”了,成功的将黑六救醒。他在于黑六、黑七的斗争中逃过大难,不服输又不安于现状,这不都是城市知青下乡的真实写照吗?驴,劳动人民进行劳动所需的帮手,在影片《走着瞧》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经脱离了单独个体的存在,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勤恳劳动、默默付出而又不能得到所需,难道我们不应从中想到什么吗?
第二,成功的幽默故事情节。影片从马杰被黑六的叫声吸引着手引发出了一系列的故事。从马杰被摔到成功救驴,从黑六无法配种到马杰杀驴,黑六的一生到此结束,可是马杰的悲剧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然后一直被黑七报复,从被压在棚下落在井里到掉入河里被倒上大粪,再到后来的和彩凤的事情被曝光,越发的导致马杰对现状的不满。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是,接二连三的故事上映在观众面前。导演巧妙的将这些故事情节设置诙谐幽默,但其中又不乏会引起观众思考,从而为主题的展现做足了铺垫。
第三,鲜明的犀利台词。“战士打靶归来”的歌声作为影片的开场,垫定了一个基调。老饲养员对马杰说:黑六的命比你我都值钱。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观点。直到矛盾重重之后,马杰所言:起初我以为你只是一头驴,可后来我发现你又不是一头驴,我现在一看你丫还是一头驴。驴,即是驴,再怎么样也改变不了它是一头驴的本质。影片结束时的感叹:敬畏生灵,这些又何尝不是进一步升华主题?
影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当然,《走着瞧》也不例外。驴,是老实的标志,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象征。知青,上层贵族的标志。导演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的设置,故事情节的发展,台词的运用形象的诠释了当代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升华主题,可为成功。
走着瞧 影评2
被奴役者的宿命简单地说,《走着瞧》(英文名为A TALE OF TWO DONKEYS 即“双驴记”)是人世间屡见不鲜的两大故事范式:“卸磨杀驴”和“物伤其类”的叠加。
观众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纯粹的人和动物之间的恩仇故事,当然,也不妨从不同的维度去解读镜头背后的隐喻。
故事并不复杂,在中国民间这类带有灵异色彩的动物复仇故事很多,我少年时在湘中乡下放牛时就听过若干。故事的场景可以放置在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以及广袤国土上任何一个乡村。只是这个故事发生在“极左”的知青下乡时代,在被过于强化的意识形态语境下,更凸显其荒诞色彩。知青马杰(文章饰演)被下放到秦岭北麓一个村庄,奉命照料一头种驴黑六。因为嫉妒,马杰虐待黑六,使其丧失生殖能力,最后百无一用而被宰杀。黑六的兄弟黑七又归马杰役使,黑七处心积虑为黑六报仇,企图伤害马杰,未果,黑七最后自焚欲与马杰同归于尽,马杰捡得一命。
这部电影里的“驴”,是有寓意的。在中国农耕文化中,驴被视为最吃苦耐劳、最不求回报的牲畜,甚于牛马。然而,就是这样两头最能忍耐的牲畜,最终挣脱不了忍受亦死反抗亦死的宿命。
看这部电影,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故事得以展开的由头:饲养员马杰对种驴黑六的嫉妒。如果黑六的饲养员,是一个寻常的陕西老农,在那种文化中长大的农民,多数有一种善待牲口特别是配种者的自觉。然而,被革命洪流裹胁最后又被其抛弃的马杰,他有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当初的革命理想和眼下的生活现状之间极不平衡,有一种被愚弄感。冷嘲、偷懒、生事是被流放的知青一种自然的生活选择。很不幸,黑六由于是头优秀种驴、得到生活上优待的现实,对自觉落魄的马杰来说,不啻于伤口撒盐。他觉得,自己活得还不如一头驴。-----仇恨便由此产生。这类弱势者或者说被奴役者之间的仇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也很常见,比如《红楼梦》中的诸多丫鬟们,因为彼此和主子的关系有亲疏而相互争斗。本质上说,作为人的马杰和作为驴的黑六,都是生产队-----国家机器级别最低的部分一种生产工具,人和驴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同样被别人主宰命运的双方,马杰利用相对的强势,伤害了黑六。
黑六被伤害后,成为废物,这时候就能看出作为工具的物,其价值仅仅体现它为主人所能创造财富上,一旦这种价值丧失,其尊严甚至包括生命不会得到丝毫的尊重,当曾经威风八面的种驴连普通载货的驴都不如时,被杀被分食一定是其下场。无论“抓革命、促生产”、“战天斗地”之类的意识形态语言如何光鲜、动听,都不能掩盖这种卸磨杀驴的功利内核。
和黑六的逆来顺受不一样,刚烈的黑七想方设法报复杀兄的马杰,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它一次次失败。面对弱者随时都可能发动的报复,相对强势一方的马杰寝不安席,媾和、让步是他明智的选择。然而到此时,在黑七心中,已无妥协共存的可能,它在大火中自焚、死后骨架不倒,是一曲弱者反抗的悲歌。弱势者最后的资本就是生命,如果连生命都不顾及了,再强大的主人也会胆战心惊。黑七的死,一定是马杰终生的梦魇。
真正操纵马杰和黑六、黑七命运的,是那位看起来通情达理泼辣能干的女生产队长大莲(岳红饰演)。确切地说,作为那个村庄权力的代表,大莲更像一位中性人。权力的表现往往是中性的,阴柔其表,刚硬其里;以慈父慈母的面目出现,但对治下饮血食肉毫无一点仁慈。黑六的被杀、黑七的复仇,始作俑者是队长大莲,然而,真正的仇恨制造者,在被奴役者相互伤害时,不但置身局外,而且还能以裁决者的身份出现,进行调解。
和马杰有过一次狂野欢愉的当地美女彩凤(白静饰演),只能算作增添这个人驴恩仇故事的暖色,使电影更好看。公子落难民间,美丽的民女伸出援手,用情与肉温暖他,助其进京赶考,高中黄榜回来完婚。这是中国老百姓乐意见到的喜剧模式。然而喜剧多为憧憬,悲剧却是常态,有辱门风的彩凤只能远嫁,注定成为一个男人生命中的点缀和回忆。
村里的老混混借废了的种驴,进集镇赶集,在车上他呈现的梦境是儿时目睹的大宅门地主娶妾情景重现。而马杰在和彩凤一番云雨后,呈现的梦境是苏联舞曲下,化成近卫军战士的他和身穿俄罗斯长裙的彩凤翩翩起舞。显然,前者是纯中国的,后者是非中国的。同样的意识形态场景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人所呈现的梦-----即所企盼的未来也有差异,这种差异只能是审美的。而一个男人获得成功后的表现,无论是汉高祖还乡,还是华侨回国,时代在变,场景不同,但内在的价值观像坚硬的核桃,数千年不变。当然,这种叙事视觉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让彩凤作梦,未必是城里长大的马杰那样,她永远梦不到莫斯科郊外,她只能梦到王宝钏寒窑苦守多年,薛平贵富贵回家,两人生儿育女。
最后一幕,进城多年的马杰回家时,他可爱的女儿在看电视里一条有关动物神奇的新闻。要问我从这一幕看到什么?我看到了悲悯,看到了忏悔,看到了轮回。
走着瞧 影评3
在近年看到的国产喜剧片、动物题材与知青题材的电影中,改编自王松小说《双驴记》的电影《走着瞧》大概是最好看、高妙的一部。高妙之处首先不在于它的“魔幻”或者“黑色幽默”,而在于它设置的双重视界:人反抗体制,驴反抗人。前者冷酷现实,后者荒诞魔幻;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更为微观,并为对前者的仿拟。
对作为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几个主角(双驴除外),观众能很好地理解、接受并轻易地将之链接到他们所熟悉的知青时代中去,比如女生产队队长大莲是体制的象征,马杰是青春、冲动的个人。双驴也是人格化的,但它们的形象与寓指就有点面目模糊,能为各式理解提供足够的空间。
应该说,在“体制——人”与“人——驴”的双重结构中,人(马杰)是尴尬的。他受控制、压迫、规训,同时控制、压迫、规训他手中的动物,那么此时他是什么?看似自主其实并非如此,仿佛悠然周游在他的时代实则只是悬浮在沧海中的一粟。他本质上是被掏空的,是“体制——人——驴”游戏中的棋子,他怎么做、成为什么不是由他定,而是由与他相连接的另外两端决定。
相比之下,反而是两头毛驴更加像知青时代中的极端个体,黑六被“阉割”、被杀死直接源于它的高傲,黒七反抗、自焚则直接源于它为黑六复仇的心理。它们处在“体制——人——驴”链条的末端,却是真正的行动者。这很有意思。两头毛驴在影片中的表演恰到好处,让观众忍俊不禁。但黑六被杀时的主观镜头,似乎能使观众深入它的内心,却显得格局有些小,难使观众与影片中的角色保持冷眼旁观的距离。黑六、黒七得意嘶鸣时的一些仰拍镜头,则有些把电影的格调降低为纯喜剧片的感觉……。当然,这种处理很喜闻乐见,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也无可厚非。
单独地说女生产队队长大莲、马杰或者黑六黒七是主角都不尽如人意,因为他(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成为主角,缺一方不可。“双驴记”或“走着瞧”,不过是个声东击西的小说/电影名,它的重心即不在于驴,也不在于轻浮的逗笑,而在于一种严肃、高贵的“不合作”精神。看惯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知青小说/电影,有点另类的《走着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没有按照常规套路来拍知青题材或动物题材,戏谑、轻松却也严肃、带劲。
走着瞧 影评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