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礼仪有哪些
导语:送礼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通过送礼表达心意。送礼要掌握好时机,逢年过节,亲友间你来我往,互赠礼品,以联络感情;同学、同事过生日或乔迁新居时,送去一份礼品,以示祝贺;接受别人帮助后,适时送一些礼物,表达感激之情;探望生病住院的友人时,送一束鲜花或送些水果、营养品等,以示关心;应邀做客时,给主人带份礼物,以表敬意。此外,给即将出远门的老乡送点旅途用品,以及给需要接济的亲友送财物等等。总之,送礼应见机行事,合乎情理,彼此觉得正常、自然和心安理得,而不要盲目地、无缘无故地送礼。否则,自己破费了不说,还让受礼人感到突然和莫名其妙。
送礼贵在及时,要“雪中送炭”,送在“节骨眼上”,而不要“雨后送伞”。譬如,一位好友的生日过了几天后,方才想起应送一份贺礼。此时,事过境迁,再送贺礼缺乏底蕴与情趣,倒不如另择时机,聊表心意。
讲究礼仪
送礼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准备合适的礼品。此外,还应讲究送礼礼仪。
选购好礼物后,可请售货员帮忙包装好。礼品上若有价格标签,送人前应取下标签。若是自己制作的礼品,最好用专用的礼品纸包好,然后用彩带系成花结。经过精心包装的礼品看起来更精美,也显示出送礼人的深情厚谊。
私人间送礼宜在私下进行。一般由送礼人当面送给受礼人,通常在刚见面时或临分手之前送上。送礼时要热情大方,礼貌地用双手或右手把礼品交给受礼人,同时讲几句表达心意的话。
送礼时如果摆出一副救世主的面孔,仿佛施舍于人,会令受礼人一肚子不痛快,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当然也不要畏畏缩缩或表现出无可奈何、不得已而为之的样子,更不要到处宣扬送礼事宜,使受礼人产生不快甚至精神上的压力。
作为受礼人,双手接过礼品时要表达谢意,而不要显得无动于衷。即使收到的礼品不称心,也不能表露在脸上。应重视别人的情意,而不必太在乎礼物的价值和功能。
接受别人馈赠后,除了办丧事等特殊情况,接受赠礼后不宜立即还礼外,一般都要尽快还礼,或待适当时机给予回赠,以加强交流,增进情谊。“礼尚往来”是我国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投其所好”
送礼的对象多种多样,由于每个人的阅历、爱好不同,故而对物品的喜欢也不尽相同。因此,送礼若想博得对方的“欢心”,就需要了解对方的爱好,“投其所好”,选送给对方钟爱的物品。例如,给书法爱好者送一套文房四宝——纸、墨、笔、砚或一方名砚;给酷爱垂钓者送一副渔具或一根钓竿;给乒乓球爱好者送一件运动衣或一对乒乓球拍;给喜欢“吞云吐雾”的烟民送一条好烟或一个精制的打火机……
送礼应讲究针对性,因人而异。例如,给腿脚不灵的老人送一根雕刻精美的手杖;给天真活泼的儿童送一盒智力玩具或学习用品;给恋人送一枚雅致的叶脉书签;给丈夫送一条漂亮的领带;给妻子送一条美丽的围巾等。给家境宽裕者送礼,宜讲究礼品的艺术性,如送一只景泰蓝或一幅国画;而给经济拮据者送礼,则应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如送食物、衣料等实惠的东西。常言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送礼贵在情真意切。价格昂贵的物品不一定就是最合适、令人满意的礼品。何况,送礼者往往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送礼应量力而行,尽可能选择新颖、别致、稀奇的礼品,不落俗套,而不必一味追求贵重的礼品。此外,赠送的礼品应避免雷同。前面提到的新婚贺礼——一大排电饭锅,就不尽如人意。其实,送一个典雅的床罩或一套高级茶具或一张纯棉桌布做贺礼,也未尝不可。倘若与受礼人关系很好,不妨打听一下新房还缺什么,以便选购奉上,满足对方的需要。甚至可以邀他(她)一起去商场购买中意的物品,效果也许更佳。
送礼的礼仪有哪些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