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既是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范文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论文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一)高等教育多元化、特色化
从主办机构看,美国大学主要分两种类型: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公立大学是联邦、州或市政府投资举办,其中联邦政府举办军事等特殊院校,州和市政府办综合性或专门性大学。私立大学是指个人投资举办的大学,私立大学又可分为盈利性大学和非盈利性大学。私立盈利学校需向政府纳税,税务以外的收益不受制约。私立非盈利大学不向政府纳税,因此学校的全部收益都要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基于卡耐基高校分类法,美国大学被分为以下六种: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和学院、四年制本科学院和大学、两年制大专学院或联合学院、专业学院和印第安部落学院,不同层次的大学根据其定位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不同。美国大学一般都致力于特色办学,并不盲目追求所谓“综合性”或是“一流大学”。如博士学位授予学校主要侧重于研究,科研在学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者治学,高度自治
在治学上,美国高校的大部分校长都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长期工作经验的。新颖的办学理念和富有特色的办学规划一直是他们秉承的宗旨。许多著名学府也是同样,各具特色,鲜有雷同,并都成为它们的制胜法宝,如麻省理工学院以工科见长,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培养IT人才见长等等。经营管理上,美国高校大部分实行董事会管理制,即由董事会负责经营和管理中涉及的所有问题,特别是筹措办学经费问题,使学校既可以按照办学特色规划教学计划,又可以按照公司管理制度进行运营,如开办新的学科,高薪聘用新人才,学校获得经济利润等等。这种经营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还能不受政府干预地自主确定规模、结构。
(三)成熟、权威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
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由自愿参加的私立院校协会或专门职业协会下的独立认证机构(必须是获得教育部或民间性质的高教认证委员会认可的机构)认证的一种高校自我管理手段。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一种质量保障机制,也成为了学生选择学校的参考指标,因为学校只有通过了认证,在校学生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经济资助(如贷款、助学金),他们的学分在转学时才能被承认和接受。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利益关系,全面、客观、准确、动态评价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反映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
基于教育部发布的《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是3460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8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含独立学院292所),高职院校1321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830个,其中高等学校548个,科研机构282个,在学博士生29.83万人,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这样的数字相对于中国13.54亿的人口总数来说,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太少,高等教育在校生人口比例太小,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是目前存在的更为严重的问题。在教学方面,学科管理不当(基础学科不扎实,实用学科不突出,前沿学科无领先优势);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不恰当,片面强调大而全;教学模式简单落后、培养方法固定死板,灌输式和填鸭式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思考、研究、实践、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检验方式是只看成绩和证书,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发生变化———取得学分万岁、拿到证书平安。因此,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大比例并未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二)盲目追求“大而全”,特色优势弱化
中国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习惯于追求“大而全”,导致目前的高校,不管什么层级、什么类型的院校,都设有文科、理科、工科、经济、法律等大学科,且专业齐全并谋求协调发展。这种目的和愿望是好的,但是却因此出现了许多院校主业不精、辅业不行的现象。国家确实需要一定数量的综合型大学,但是更需要的是大量特色突出的专业性高校。在中国,成功的特色院校也有不少,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外交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但是这些特色并没有成为本学校的主流办学理念,更多的是特色院校逐渐被合并、更名而失掉了原本的特色。同样,在高校里的特色专业,也因上述原因逐渐失去特色和优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有趋同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是极其危险的。
(三)高校管理体制僵化、低效
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是套用国家行政机关的层级性管理,自身尚未建立起符合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规律的管理体制。学校管理者是官员、政客,而不是学者、教育家,管理机构臃肿庞大,造成运营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学术自由受到限制,过多行政力量干预教学、科研活动,学术研究被行政化、官僚化、低俗化。教师受制于不合理的评职机制,为职称“仕途”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职称论文和书籍,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也“应运而生”,正常的教学、科研受到影响。总结起来,僵化的体制影响学校高效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的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校管理层的官员压制学术,用各种方式占用和侵吞了本应批给教学、科研人员的资源和经费,另一方面,教师、学者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受到腐蚀,为追逐权力、利益,煞费苦心去经营权术,无心教学和科研。
(四)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还不科学,评估方法也尚待完善,缺点具体表现为简单划一、政府管控、静态僵化。全国各大高校类型众多、起点不一、专业特点和优势不同、发展速度也不一致,用同一个评估去衡量,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原理,有失客观、公平、公正,也不能全面反映每个高校的整体实力、专业优势,更不利于高校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全面发展。比如“211工程”虽然是政府主导的评价体系评估确定的高效工程,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实施至今,批评声音不绝于耳,简单划一的评估标准和不适当的操作,使一些实力平平、学科无特色、专业无优势、毕业生就业前景黯淡的高校,因为某一条件符合,跻身于该工程,而一些综合实力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仅仅因一个条件不符合被排除在外。这一工程的评估体系无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标准接轨,也对社会形势变化和高校自身发展趋势缺乏灵敏反应,无法指引大众对高等教育产生正确的需求和期望等。YUWAISAOMIAO域外扫描
三、中美高等教育对比后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
(一)适度加大高校数量和规模,着重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增加高校数量是中国为提升国民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工作。为此,首先,要坚持稳步、适度、有序的原则,保持合理的增速步伐,做到既不急速冒进,也不畏首畏尾、停滞不前;其次,要防止徘徊在低水平的办学层次上,要创建以本科及以上院校为主的高校;再次,要突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总体水平必须有相对优势;最后,要合理地分析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加大建校力度,使西部、边疆地区、人口大省、二三线城市成为新校的主要建校地点。在扩大高校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更要重视的是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目前中国高校多年扩招,事实上已经是降低了门槛,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学校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培养,对未达到培养目标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要求将其不合格科目重修或延长学年。第二,学校更要深化教改,使教研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可以被广泛使用于实验、讨论、独立作业、学术活动、考察观摩之中。第三,培养学生完成学习类型转变,向研究型学习、创新型学习和实验试验型学习方向转变。第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素质,加强教学工作研究,在注重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不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的、简单的资料汇总式的研究,要使师生积极参与,综合运用科学模型和合理假设,通过系统论证、实际调查、实验试验、实证分析等方法进行独到性、创造性的创新研究。第六,科研人员要拓宽视野,加强区域性、国际性的合作交流,借鉴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经验以及教学、科研方法,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情的办学方法。
(二)以多元化、特色化办学理念为主,培育特色院校和骨干专业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了,必须要基于我国的社会需要,以多元化、特色化为办学理念,重点建设一批具备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特色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要改变现状开拓创新,就要做到:第一,如今名不副实的综合型大学改回到原本的特色院校;第二,将学校盲目设立的以及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准的学科、专业进行整合、改进,甚至是摒弃掉;第三,对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给予支持,比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硕博点设置、重点扶持特色专业,在课题申报、经费审批、教学评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四,鼓励和支持具备特色的私立学校,例如大型企业或民间组织、团体、个人等根据市场需求所创办的民办高校。
(三)建立符合教育和学术研究规律的高校管理体制
改变高校管理体制僵化、低效的现状,就要求高校管理必须要“去行政化”。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贯彻落实,改变行政权力主导高校运行的局面。首先,要实行教授治校、专家治校,保障学校高度自治,确保学术自由,成立完全由教师、科研人员组成的教务委员会,对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各项事务进行研究和决策。其次,要改变原有的教师考评体系,更侧重于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特色、讲授方法以及原创性研究成果等。再次,要精简高校各个部门及人员,避免机构臃肿,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后,学校重视教学和科研,保障教学科研人员掌握科研资源和经费,使资源能够合理充分地运用到学术研究上,避免教师看重权术而轻视学术的现象在校园内出现。
(四)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
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是要分步进行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步。第一,确立非政府性的有数据支撑的高等教育评估认证机构,由教育部组织各大高校、教育科研机构、民间团体和专业人士等多种主体联合在一起,以建立科学合理独具特色的高等院校为目的,综合分析提出多角度、精细化的评估方案,对高校进行评估并引领其它高校发展。第二,评估体系要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对高校进行综合性或各种专门认证的同时,要从多角度分析,并向社会公布认证结果和数据,做到真正地公开、公平、公正。
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范文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步。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因此,如何才能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来更好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现阶段各大高校的管理人员所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1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现状分析
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水平,不但可以对高校教育工作效果与投资活动的效益产生影响,另外也可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工作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其往往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经济发展情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由于国家制度对教育管理体系进行的改革工作有所变动,导致它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进展。但是,因为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
1.1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使得各大高校的管辖领域也得到了一些拓展,但是,高校在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方面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国内各个部门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特点,导致高校在进行各项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太多地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1.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目前,在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影响之下,有关单位已经相继颁布了用于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各项方针政策,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对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因为不同的条件的影响,这些制度与体系中仍旧存在各类不足之处,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会对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操作性产生影响,造成其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用率非常低。我国的规章政策虽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由于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进行的描述不多,使得不少院校在具体的问题处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参考标准,从而进一步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1.3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限制与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步伐进展得十分缓慢,最终影响了工作整体效果的不断提高。在过去,高校所进行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都会过度地受制于一些政府单位的限制与影响,而且因为一些高校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体系,所以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类问题。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如果高校不集中精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积极主动性,不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改革理念,就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创新与改革效果。
2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提到的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是指由一定的机构部门,来对其所要实施的行动和政策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规范化处理。国内各大院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但可以带动学校与社会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内部管理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宏观与高校内部这两个角度,来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趋势进行分析。
2.1从宏观角度来看
国内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常指的是,从一定的规范标准出发,来对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管理范围等细节性的东西进行全面的调控。进行管理体系的创新与调整,推动各个高校的管理体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所需,同时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还能保障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不断地加强联系,同时确保它可以不断协调化、规模化,确保三者之间各项功能的完善,保证国内高等院校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2从高校内部来看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国内各大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系调整的时候,其所参考的主要创新依据内容是,全面构建起一个可以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相适用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所以,各大院校要想真正构建起高校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就要求其必须全面提升学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部门,明确内部的管理责任制度,促使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要确保后勤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成为了我国各大高校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因此,各大高校必须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的策略分析
3.1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
一直以来,因为国内相关单位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干涉太多,太频繁,导致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不佳,而且因为相关部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具体规范标准太过详细,从而影响了其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使得国内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调整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说,如果想全面而又细致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活动,就应该及时调整改革方式,有利于控制国家政府机构的管理方法,来保证它可以更加灵活地寻找有关的规划调整策略与制度。国内的有关机构也要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服务,确保地方的建设工作能够与学校的管理活动相联系,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并进一步为其营造出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来促使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向着自主性的方向发展进步。
3.2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伐的影响,导致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给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更高的标准要求。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确保其形成更加有利的社会竞争形势,就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理念意识,构建起一个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形成一套管理理念[8]。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此外,我国各大高校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时,必须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全面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的优秀文化,来确保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进行。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各大高校要建立起一个符合其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目标,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来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3努力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活动中,不断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与革新是改革活动中的关键性内容。一方面,各大院校必须将其内部各个管理岗位上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与合理性,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但是又能各司其职,互相扶持互相监督。同时,要求其必须建立其明确的工作目标,来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管理系统中的考核制度,确保各个层次能够做到权责分明、目标清晰。另一方面,在各个院校内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其发展的具体内容,并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状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效果。为了促使其所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还要求其必须全面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充分地认识到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来确保教师能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促使整个高校中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全面的优化配置,来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各大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同时也可以不断地提高其内部管理质量与整体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缺少明确的管理制度体系,而且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各大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时,要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并进一步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来不断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创新活动的整体力度,进一步确保该项活动的开展可以与时代发展节奏相适应,符合国际教育形势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高等教育学论文
2.高等教育学的论文
3.关于教育学的论文
4.关于教育学论文范文
5.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高等教育学相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