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犯罪数量连年上升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是被社会寄予厚望。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在校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记者对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检察院2006年至2014年办理的共计15件16人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犯罪特点
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在校大学生犯罪呈稳步上升趋势,2010年该院受理8件8人,为多年受理此类案件之最。
侵财类案件所占比重较大。侵财类案件共计14件14人,占案件总数的93.3%。其中盗窃案最多,占案件总数的92.9%。
出现犯罪手段智能化的高科技犯罪。网络为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与此同时也为大学生犯罪案件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土壤。如袁某(系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谋取暴利,利用电脑病毒软件远程控制了被害人严某的电脑摄像头,偷拍到严某与其男友的性爱视频并以此视频为饵大肆敲诈被害人钱财。
女大学生违法犯罪比例增加。2006年受理的女大学生犯罪案件仅1件1人,2010年就上涨为4件4人,其上升势头迅猛,成因复杂。
情节普遍较轻,恶性犯罪较少。办理的这15件案件中,仅有2件3人为重特大案件,占案件总数的13.3%;其余案件均为案件性质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的一般刑事案件。
案发原因
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受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利益风气的影响,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勤奋上进的思想根基,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和扭曲,促使和诱发了部分大学生们从事偷盗、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高校教育管理原因。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过度扩招,造成学校管理体系跟不上学生数量增长的节奏,直接导致了学校在管理上的脱节、错位等一系列问题。
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受我国“重学历、轻素质”教育制度的影响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压力,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分数和关心就业,从而忽略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守法概念十分淡漠。
大学生自身不良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佼佼者们,在进入强者如云的大学后,他们不甘人后、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了对自我的怀疑,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感,久而久之形成不健康的虚荣、攀比、嫉妒、报复等心理。如某高校美术学院的刘某仅因男友太关心同学杨某,就盗窃了杨某5750元现金。
预防对策
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品德的修养。大学生本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和荣辱观,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家庭也应承担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完善自我的重要责任。
院校应加强疏导、教育和管理。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化法制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加强校园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管理,确保平安有序的校园环境,保证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失控、不脱管。
检察机关应立足检察职能,积极关爱、呵护大学生。检察机关应严格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大学生的新机制;立足办案,多种方式开展预防犯罪工作,应有重点地加强与高校的协调、联系,采取举办法制讲座、赠送法律书籍等方式,共同做好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处置工作,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有效地预防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校大学生犯罪数量连年上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