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知己知彼求懂劲
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劲法有八种,我们今天学习太极拳之知己知彼求懂劲,懂劲在太极拳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太极拳实战和太极推手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之知己知彼求懂劲。欢迎阅读!
太极拳之知己知彼求懂劲
谈起太极拳的劲法,有的人会说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不需要劲法,没有劲法的太极拳还是武术吗?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谋攻》中的要言,意思是说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求太极的懂劲,如同作战一样,知己知彼方能得之。实践中得真知,经常推手训练,更好地了解不同层次的对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太极功夫才能完美。
掌握太极拳的懂劲才能练出太极功夫来,才能有功夫上身的感觉,因此,练习懂劲非常重要。
一练拳求己劲
知己求懂劲靠的是练拳架。初学者应该先重形,后重意。要知道形产意、意导形的规律。力求姿势正确,不可单纯追求进度,只有把基础打得坚固,才能逐步提高技术。
各个部位的姿势要符合太极拳“柔中寓刚”的特点,应遵循“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的锻炼程序。
要认真研究太极阴阳对立统一的原理,在练拳实践中具体分析,研究并掌握开合、虚实、呼吸、顺逆、刚柔、快慢、曲直、化打、粘走等矛盾,以外引内,以内催外,内外相合。善于总结经验,要使理论落实到实处,并能从实践中归纳出自己的理论。
修炼太极拳是在意念的控制下进行,对每个动作的过程进行细心提擦,前后对比,要不断捕捉劲的流动和转换契机,真正做到形正气通。
形正,即指在习练中排除杂念,专心一意,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下走五行步,上打八卦拳,划圆缠丝转,刚柔并相济。
气通,即在形正的基础上,应注重内动的虚实开合,缠丝劲的顺逆,配合规律性的逆腹式呼吸。一动全动,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为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为旋腰转背,三者公转与自转合为一体。
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空间曲线。配合呼吸,促使丹田之气,运行于四梢,并能回归于丹田。要注意动作没有直线,没有平面,没有凹凸之处,一环套一环,开合虚实,节节贯穿。这样方可使内气鼓荡,循行无滞而畅通。
拳论云“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念的产生是在心主神明的作用下,进行的意识思维活动,从而正确完成规定的套路拳势。动作与内气一致,意不动,内气不动,外形亦不动;意欲动,内气动,外形随之而动。静则心无所思,意无所欲,形专于静,稳如泰山;动则意动,内气鼓荡,形速如闪电。
二推手求彼劲
练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练拳即为推手,推手仍是练拳。与彼推手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求彼劲,应遵循以下要则。
1、总则
拳论曰:“掤捋挤按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拨千斤。”此为推手的总则。其一强调推练者要掌握好太极的四个基本劲力,即掤捋挤按。以己为核心,搞清离心力与向心力,以及时空变化规律。
掤挤按都是离心力,只不过技击动作不同,捋为向心力,即做好划圆圈运动的基本功夫。久练则圆转自如,微动即知,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其二强调攻防的前提条件,注意研究“引空”的两个劲别。其三强调太极技击的整劲,以整击散,全身劲力集于一点。其四强调技击用巧劲,不用拙力。必须符合力学原理,要巧妙使用分力、合力、摩擦、惯性、杠杆等原理。
2、时速
拳论日“粘连黏随不丢顶”、“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微动,己先动”,强调推手的速度要与对方合拍。如果速度快于对方或慢于对方,都会出现丢顶的毛病。
离心力的劲力要跟送进逼,向心力的劲力要吸合引化。懂劲是由“舍己从人”中得来的,处处能察觉和顺应客观变化规律,动作圆转自如,从人仍可主宰于己,不失我之中正不偏,就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3、圆转
推手歌诀道:“世传陈式太极功,刚柔兼备妙不穷,圆转自如莫丢顶,巧妙全在一圈中。”这是技击的又一要则,突出了圆转缠丝的作用,技击运化全在走圆。练习者虽会划圆,但圆中之妙很难悟出。
因此,要研究一个圆,注意始点和终点,以及圆转的刚柔力度。圆转的始点在粘着点,要以粘着点为轴心;终点既是发劲的出发点,也是换另一圆的起点。
圆转力度要努力达到外似棉花内如铁,其虚实应随机而变,在外应不表现出刚力的迹象。一举一动至虚至灵,一引一进,一片神行,人所不知,独我自明,真是全身无处不太极,无处不是拳,其妙无穷。
4、程序
先练柔化是学会懂劲的必经阶段。要在规定的条件下学推练。主要是学听劲,不能急于求成。次学粘逼,要研究粘逼的目的、方向、力度、速度等问题。
后学放劲,必须研究其前提条件,事先考虑到技击的位置、方向、作用等条件,还要研究自身的力源、角度、合力、速度、气头、武器等问题,这样技击才能成功。
5、验证
将己之招法或理法在推手中运用。功夫纯者随对方的劲力和方向,能够粘走并丝毫不差,内劲潜转,意在人先,好似一人在推练,随心所欲。
总之,推练时先定目标,后努力实践。然后总结归纳。最终达到彼以刚来,己以柔化,令人难防,时时存一片灵机,处处与对方粘连,粘走相生,意在人先,发人妙在一圈中。
练习懂劲
1、不顶
不顶既毫不抵抗之意。盖无论敌劲之大小,皆宜以先法化之也。练不顶之法,首在用腰,腰有不足时,方可济之以步。
2、不丢
不丢者不离之谓也。太极拳粘劲与走劲并重。(不顶既走劲,不丢既粘劲)若一走既离,不但敌劲无由感觉。且不能利用粘劲,以收我顺人背之动矣。不丢之法,并非专用两手,须全身各处能粘住彼劲方为合法,练习时不可不注意也。
3、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此谓练习初期之姿势,宜先从长大广下功夫,扩充不丢不顶之限度,俟功夫渐深,须要力求紧凑。盘架子亦当如是,盖由大处练至小处,虽小而实大,犹物质之结晶也。
4、勿先动手
先动手为强者,以力大为胜者之说法。太极拳一反其意。惟以后下手为主,盖所待敌之劲,而利用之也。此种以静待动之功夫。练习之法,不问如何危险须一意以不顶不丢应付之耳。
盖不顶不丢,则敌之弱点我皆能知之。而所用之劲。亦自有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之意境。有此意境则应用之时,可无慌乱之弊,且能随意击敌,百无一失。其效用殊不可以言语形容也。
5、宜知变换
此言推手之道,初学时固宜按法演习。若已纯熟,则亦不可死守成规。盖既练被动,自当兼练主动。方可获其全功,故运劲须忽隐忽现。手法宜时虚时实。此亦为练习推手术者,所应知之变换言。
6、劲断意不断
太极拳以不用力为主,此言敌劲不易粘随时,不可用劲断而完全脱离关系。须暗中用意思接应之。犹藕断丝连也。此种功夫,可称为无形不顶不丢,亦即剑道中之合气术也。练习之法全在利用心理作用。久之自得。盖与虚静功夫同一途径焉。
总之凡人受击,或自己费劲击人,如无反力以止其身体之倾斜。则重心垂线必是越出基点。此固定理也。太极拳用走劲者,即不予敌以丝毫反力,而使之不稳耳,用粘劲者,即不许敌由不稳而复归于稳耳。明守此则之敌之重心,稳定与否皆由我主之。岂有不了如指掌者哉。
太极拳自我“懂劲”与相互“懂劲”
一种是自我“懂劲”,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一般称为感觉,就是你在做动作的时候,能体会到力量的大小、力点的变、速度的快慢、角度的不同、肢体的位置以及肢体的配合等等,这些都属于“懂劲”的范畴。“懂劲”,不一定就是用力。
太极拳是不用拙力的,使用的是一种本能的力量,这种对本能力量的体会,被称为“懂劲”。练习者在自己的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有以上谈到的各种劲力感觉,并要体会这种感觉。
例如掤劲,并不是说将手臂放在胸前就是掤劲,这只是外形,其实要体会到其中的力点出来,这就是要求将意识放在力点上。
所以练习太极拳,开始时只是动作的模仿,以后要慢慢地变为如何来表现这个动作的劲力,变现表现它的内含意义,体会其中的劲力变化,这样,你就会逐渐步入自我“懂劲”的阶段。
另一种“懂劲”是己彼相互“懂劲”,也就是相互“懂劲”。相互“懂劲”在练习中要求双人配合,其方法一般是推手练习。这种练习,一般是在自我“懂劲”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要求是要懂得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角度的变化。
以及速度的快慢等等,然后,要按照太极拳不丢不顶的原理,去顺随地随着对方的劲力变化而变化。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发生丢、扁、顶、撞等弊病。因此推手练习,是一种互相磨合、互相琢磨、互相配和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学会太极拳要求掌握的化劲。
推手开始的撞车顶牛,到后面的互相顺随化解,这些都是需要默契的配合,这也是懂劲的一种。
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也就明白了太极拳“懂劲”训练的程序。一般是先学练懂得自己的劲力,也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架子,体会太极拳的十三势,这时的着重点在于动作的规范、动作的准确和肢体的协调。这是第一个阶段的训练。
等到动作相当熟练后,开始进入太极拳内功修炼过程,也就是要懂得内劲的变化。这个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太极拳外形柔和缓慢,但是内在的劲力却相当饱满,练习拳架套路时,要体会出每一个动作的劲力变化,表现出每一个动作劲力的变化。
这是第二个阶段。这时,自己已经能够知道自己的力量变化,使用的已经不是拙力了,而是天然的本力。通过自然本力,来体现太极拳的内劲。第三个阶段是双人的推手练习,这是相互“懂劲”的训练手段。
当然,以上三个训练过程往往是糅合在一起的,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分界线,往往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这样长期练习拳架、推手,自然会达到太极拳的“懂劲”程度。
太极拳之知己知彼求懂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