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7-03-13 17:45

论文关键词:黑格尔 理念 艺术终结论 现代性

论文摘要: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是指艺术经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的解体而走向终结,于是在艺术中无法实现的“理念”转移到宗教与哲学领域。艺术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内终结了,而在历史上继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终结论”是有效的。在黑格尔整体框架之外,“艺术终结论”的局限凸显,并遭遇了零碎化的现代环境的挑战。

黑格尔美学实质上是艺术哲学,在其卷帙繁浩的《美学》中,“艺术终结论”是一个重要而争议颇多的结论。现代以来,艺术以新颖的方式、多元的面貌呈现出来,人们开始质疑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并讨论艺术是否死亡了。对艺术前途的关怀、对现代艺术的不满、对艺术存在的危机感,交织成各种复杂的情绪。在这个背景下,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这个曾经的预言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在探讨“艺术终结论”之真正内涵的基础上,联系现代环境下的文艺实践,对黑格尔的这一理论假说进行历史的阐述和现时的评价。

一、“艺术终结论”终结了什么?

黑格尔宣告了艺术的终结,在这个宣言中既隐藏了真知,也潜伏着被误解的危险,并孕育着重新思考的土壤。丹托指出:“艺术史的后来发展一定是证明了黑格尔的预言的不正确——只要想一想那之后有多少艺术被创造出来、有多少不同的艺术见证了艺术的差异性扩散。”但是,仅仅说“艺术被创造出来”并不能推翻黑格尔逻辑体系内的“艺术终结论”。黑格尔所谓的“终结”并非是一种悲观主义论调,并非是看不到艺术前途的呓语。“艺术终结论”到底终结了什么?在这里,他把艺术的绝对层面和存亡层面分离开来,也就是在逻辑上认为艺术已经终结了,而在历史中仍然发生着。艺术的终结不是艺术本身的消亡,而是艺术在人类文化中担当的功能将被其他文化形式所取代,正如黑格尔自己所说:“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艺术的形式并没有终结,艺术会以不同的方式沿着曲折而进步的道路继续发展。

黑格尔所阐释的艺术是从理念演绎出来的,极重视精神的呈现和传达。“当绝对、精神、真诚或从精神派生出来的世界在感性现实中得到呈现的时候,我们便拥有了一个艺术领域。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这就是艺术。”艺术开始后,把理念作为艺术内容的掌握方式不同,理念借以显现的形象也不同,它在理念与形象的制衡中经历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艺术发展阶段。艺术在经历了这几个阶段后走向终结。首先,理念本身没有找到所要表现的适合的感性形象,缺乏形象的意义和单纯的外在因素之间缺少关联,象征型艺术在意义与形象的分裂中消逝了。其次,在古典型艺术中,内在意义与所显现的形象能达到完满的契合一致。在古典型艺术的典型代表古希腊文化中,希腊人用拟人的方式来想象和表现精神,把神当作个别的人来理解和把握;但是神与人,无限与有限,都没有真正统一起来,这些缺陷导致了它的解体。最后,题材的偶然性造成了浪漫型艺术的解体。艺术用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去表现无限的普遍性的心灵,而心灵是不能按照它真正的概念得到表现的。外在世界不足以表达和显现内在的无限心灵时,于是心灵就从物质世界里退回到心灵世界本身。在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灵之间的冲突中,浪漫型艺术也解体了。

随着浪漫派的退场,理念在艺术中不能得到完满的呈现,艺术在本质上已经终结。而这种“终结”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黑格尔称古希腊时代为“英雄时代”。此时英雄们的个性虽然是独立自主的,但同时个人与整体有机统一,个人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个人的个体性即是普遍完满的整体。于是,不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冲突,特殊即普遍,古希腊人是宥于地方性的,他们还没有达到反思和普遍的主体性。这也就提供了完美的古典艺术理想得以实现的土壤。经历了这种人类幼童般的黄金时代,必定要跨入一个碎片化的分散的世界,即黑格尔所谓的“散文气味的现代情况”。这时个人自作决定的独立性在缩小,人作为个别主体的自由活动的范围变得狭窄,个体只代表个体自身而且是受局限的。“作为一个个人,无论他向哪一方转动,他都隶属于一种固定的社会秩序,显得不是这个社会本身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既完整而又是个别的有生命的形象,而只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受局限的成员。在这样的散文世界里,普遍性的精神要在个别零碎的外在形象中得以显现,无异是天方夜谭似的梦幻。黑格尔的美学坚持理念对艺术的驾驭,坚持从主体内部的自我经验来解释审美特征。这个世界开始出现无数零碎的片断,每个片断只能尽其所能显现自己的意味和意蕴,没有普遍的真理能在艺术中得到全面的诉说。古典型艺术在这碎片化的世界里无法得到实现,它不再能把精神和外在世界很好地融合;而浪漫型艺术零散地表达局部真理,也无非是杯水车薪,永恒而庞大的涵盖一切的理念永远在彼岸,追索不到。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终结了。

进入这种散文化的现代生活后,艺术只能追求而无法达到黑格尔的艺术理想,艺术终结了。在这之后,怎样完成心灵的归属?黑格尔把艺术的理想转移到艺术之外的宗教和哲学领域,把艺术未能完成的理念在它们身上来加以实现。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范畴下,宗教和哲学是高于艺术的,它们具有想象和把握自身的更高形式。当世俗的世界不再令人满意,当艺术不再能实现艺术理想时,人便躲藏到了宗教或哲学的世界里。这一切开始于一个真实世界的丰富多样化和人类的迷失衰落。普通的民众向宗教祈求宁静,将无法释怀的痛苦、无法理解的困难都抛给万能的神;有足够思维能力的人在哲学中捕捉信息,让思维化解现实世界中支离破碎的困境。在理念至的精神建构里,只有哲学的思辩能在散文世界里找到出路,而更多依靠外在事物感性显现的艺术便处在了绝对精神的最底层。理念已经在宗教和哲学中找到了艺术无法匹敌的更高的意识样式,艺术不复是谋求纯粹精神的演绎,艺术只是表现现实意味的一种意识样式,艺术在逻辑上走向终结也就表明了艺术只需要具备表现局部真理的功能。艺术、宗教、哲学各自分别有着“在其位谋其政”的意义,“艺术终结论”终结的理念最终在哲学里回归到了自己,实现人的自由本质。

二、“艺术终结论”在什么范围内有效?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个完备的体系。他的真理就在于理论的整体性建构,在这个真理背景下任意抽取某一截,或许是有漏洞的,是可以被质疑、可以商榷的。哈贝马斯说:“黑格尔认为,他所处的时代的特征是古典模式发生了崩溃。因此,为了调和四分五裂的时代,黑格尔预设了一种伦理总体性。”“艺术终结论”只有在这种预设的伦理总体性中、在其完备体系的范围中才是最有效的。艺术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演绎中惟有走向终结才符合其艺术理想。这是一个强劲的论证过程,一切都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们习惯于将黑格尔的美学及哲学称为唯心的、脱离时代客观现实的,并从实践的角度加以批判。黑格尔说:“我们不难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现存世界里充满了那种粗率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的若有所感,都在预示着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实际上,黑格尔洞悉了他那个历史时代的各种经验,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和危机。他在浪漫型艺术的论述中就体现了现代性的精神。面对分裂与破碎的生活系统,黑格尔试图用理念的和解力量将之整合起来。于是,他从先验的角度把理念理解为一种力量,在这个力量的支配下进行总体性、体系性的假设与论证。在时代的困境中,黑格尔用自身的原则来把握现代性,如哈贝马斯所说:“黑格尔这样做,其目的是要把哲学作为一种一体化的力量,克服由于反思本身所带来的一切实证性——进而克服现代的分裂现象”。这是黑格尔面对世界的方法论。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乃至哲学体系内,所有的推理是要服从于他的理念统治下的整体性建构的。

黑格尔的艺术理想要求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灵是充分协调的,可以表现和被表现的,古典的理想注定要失落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在黑格尔的整体建构中,任何个别的维度要想独立而得到发展,必会以牺牲其体系的总体性为代价。黑格尔把人类的发展理解为一个历史的过程,并通过现实生活的张力来理解。按他的哲学,艺术是他的“绝对精神”发展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或阶段,是绝对精神通过人进行反思或观照的方式之一,必将被高于它的方式(宗教、哲学)所取代。在黑格尔这里,“艺术是一个阶段,哲学则是另一个,而艺术的历史使命就是使哲学成为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后,艺术在巨大的宇宙历史范围内就不再有历史使命了。黑格尔的美学是其哲学体系的产物,他站在哲学的立场反思艺术,认为艺术已经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经不能维持它从前在现实中必需的和崇高的地位,艺术已经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了。在黑格尔的哲学框架内,艺术的终结是他构设的一个逻辑推演:他从绝对理念出发来对艺术进行线性的推理分析,各个阶段的艺术是对理念不同层次的显现,并且这个显现却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当感性显现不能呈现理念,不能完成人们最高的精神需求时,艺术也几乎走向终结。

“艺术终结论”作为其体系中的一个推理,是不能离开自身依托的背景,在这个范围内它是有效的。只有让艺术在逻辑上终结了才能继续维持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和哲学体系。艺术的出路虽然在逻辑上走人困境,而其推理的有效性在黑格尔的整个美学体系中便也彰显出来。逻辑上的困境并不代表艺术历史发展的困境,黑格尔并不否认艺术继续发展的可能,而且是坚信艺术仍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和进行。艺术始终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一个所处的时代的符号,人们总能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情境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考察,黑格尔并不否认艺术在事实上发展的可能性。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有效性也就呈现于对这两个层面的理解上。

三、“艺术终结论”遭遇何种挑战?

“黑格尔的演绎系统妨碍着他以实用方式设定的那种对客体的专注或虔诚。”黑格尔在其美学理想基础上对艺术几个阶段的推演是无关实用的,而其美学理想本身就是建构在一个空中楼阁之上。黑格尔作为一个思辩哲学家,偏执于抽象的概念领域,忽略了人作为一种感性存在的诗性需求。当我们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框架中走出来,在理念的笼罩之外思考艺术问题时,便会发现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有效性是有限度的。我们步入了现代社会,这是一个纷繁的时代,是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疯狂消费的时代。这时人们开始从总体的、抽象的主体向具有民族特色和个人特色的更具体的主体转变。那么,“艺术终结论”将会遭遇什么样的挑战?

现代的艺术发展形式及当下的命运开始更多地与已经发生的或即将到来的社会事件、历史事件有关,而不是仅仅与哲学计划、哲学推理有关。黑格尔建立的哲学体系,一方面承袭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的体系而发展,另一方面开启了后代对其体系的思考和颠覆。“黑格尔的问题空问里,那种曾经激发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不惜一切代价朝向体系的动力已经耗尽了,或者至少是减弱了。”对体系、理性的质疑促使人们采取了一种反体系、非理性的讨论形式,现代性的生活本身就是带有偶然性的、分崩离析的、反权威的,现代人纠结的心灵景况无法用一种普遍的全知视角来伸展,只能通过断裂的、碎片的艺术形式展现。每一种艺术、每一个作品都有被时代驯化的痕迹,审美内在的张力不能凭借先验的理念、理想退回到心灵自身。黑格尔所讨论的不同阶段的艺术是对理念不同层次的感性显现,而在其美学体系内能自圆其说的“艺术终结论”所依托的美学理想在现代的环境中一定程度上也演变成了一种审美乌托邦。在现代环境中,艺术必定还会以其无法预测的方式产生,并以其无从理解的方式被人们欣赏。某些艺术形式确实不复是人们心灵的最高需要了,而其美学理念还仍然是艺术的最高目标么?罗伯特。皮平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黑格尔最初的意识:“在黑格尔对他所谓的‘否定性’、由历史变化而来的各种不满的描述中,它们都起源于自我意识最初的失败,一种在根源上不能理解人类历史及其各种机制由自我决定的特征,以及不能反思地说明这些机制的原因,或不能为它们防范来自怀疑论的攻击。”

“艺术哲学是从一般的哲学观念出发演绎出艺术概念的相关范畴,然后才结合具体的艺术现象,赋予这些范畴以具体性。”。黑格尔将艺术历史化并以绝对精神的整体眼光来看待这个事件。文学或者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的场域.过去这些场域是紧闭在“精英”、“经典”的光环之内,而当今这些场域却有意无意地敞开了,艺术的边界都变得模糊不定。实在的物体变为一个虚拟的符号,而画布上的艺术却开始转化为实物的展出。那些无关于艺术状态的物体被摆在美术馆内,是对古典审美理想的挑战。在现代性的环境中,艺术凭借其过去的内容在一个崭新的、摆脱了野蛮文化的社会中得以生存。艺术欣赏和研究不再为黑格尔的艺术理想而辩护,而是散落为众多具体、纷杂的艺术事件。我们承认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艺术既然不能作为一个完美的终结点成为理念的归宿,那么艺术三个阶段的解体乃至艺术的终结就是一种必然。固然这是黑格尔一个严密的推理。然而,在一个价值观念不断变化的时代,黑格尔的体系思想、逻辑建构是要被解构的。艺术发展是线性还是非线性的?黑格尔对艺术所做的这种线性推理是否是合理的?如果艺术本身即是呈现非线性的发展规律,那么便也无所谓“终结”。我们已经进人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试图从这个曾经被综合、被统一的世界中剥离出众多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经验,以此来应对分崩离析的现代世界,从此我们注重意识的多元取向。在这个注重具体经验的多元化的年代,黑格尔的体系建构、“艺术终结论”所依托的背景在当下显得如此地不合时宜。人们在艺术中生活,呈现不同的心理路径及体验方式,这些不同的生活亦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没有一个视角可能产生普遍有效的洞察力,而黑格尔所推演的“艺术终结论”只在一个哲学体系框架有效,它的局限使它无法真正面对现代多种经验的冲击和挑战。

四、结语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并不宣扬从此艺术要销声匿迹,在不断增加的艺术事件中,艺术并非是孤立或者停滞的,却仍然是动态的、前进的。艺术终结的并非是艺术的历史发展,而是艺术对理念的展现功能丧失了。黑格尔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并且只有在和主体的联系中才是可以解释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发展阶段后又分别解体而走向终结。在被黑格尔整合的逻辑体系中,理念不能在艺术里找到最后的栖身之处,进而转向宗教和哲学领域寻找归宿。在当今偏重于理智的文化情境中,历史、现实的事件不断改造着艺术的境况。艺术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投射与特定时代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处于持续不断的历史变化过程中,仅仅抓住理念来应付个别的艺术事件是不符合现状的。艺术多大程度上还能展现完满的纯粹理念受到质疑,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现代人认同的视野。

浅谈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