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有感3篇
死亡诗社有感1
影片结束, 我已经不能自已地落下泪来。
这部<死亡诗社》,想要找寻很久来看,终于是完成了这个心愿。
看完,说不出的感动与震撼。
关于勇敢,关于追寻,关于梦想,关于死亡,关于一辈子。
剧中,带给我最大的震撼的,不是那个可敬可爱的老师“船长”。他固然值得可敬佩,可带给我深深感动的,却是那两个学生,尼尔和陶德。我甚至有点怨言为什么不在陶德身上花多一点笔墨。
被他们俩所吸引,是因为他们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做共鸣的声音吧。
尼尔,有着并不是那么富裕的家庭,父辈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给他安排好了父辈所认为的光明道路,指定了那么的一条路,不允许这个孩子走错一步,不允许这个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任何的非分之想,不允许这个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那么一丝的掌握。
但,我们活着,倘若都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运,那么活着,还能够有什么意义?
尼尔在父亲面前永远乖巧永远听话永远孝顺,特别是父亲每次都对他说,我和母亲为了你牺牲了许多之类的话,尼尔的心似是压了重重的一块石头,一块让他无法翻身甚至无法喘息的石头。
尼尔为了自己努力过,为了自己拼搏过,他终于是可以演出了。终于找到了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了,一个人,在青春时候就能够找到自己一辈子想要为之努力的梦想,这是有多难得且可贵的事,这样的梦想,纯粹而执着。看似遥不可及,但又触手可及。
可是,尼尔终究不是电视剧里的幸运儿,狗血电视剧里父亲来看自己的演出之后,为自己所折服所感动,继而同意自己去追寻梦想,不把父辈的思想强加在自己身上,但是尼尔不是,父亲来看了他的演出,反而暴跳如雷,把他带回了家,母亲哭泣红肿的眼睛让他不敢直视,面对父亲的责骂他深感内疚却无能为力,他始终是没有勇气对父亲坦白自己的想法,倾诉自己内心的最底层的声音。他轻轻说出了Nothing,然后,背对着母亲说了一句,我演得好,演得真好。
我能明白,他说自己演得好,并不是指自己这次成功的演出,而是指自己在父亲面前把孝顺儿子的角色演得很好。
他那个眼神出来,敏感如我,能够感觉到这孩子是要有想法了,要么不动声色地去反抗,要么,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我还是童年时候,第一次萌生要自杀的念头时候,便是被一种深深的绝望感觉所控制,想要未来的生活,余生都要在黑暗中度过,那种孤独以及无望感,不是常人能够体会到的。
尼尔被强制退学,重新去上别的学校,为了做一个医生,重新投入十年,这是一辈子的事。
他最终还是走了。没有如我想象中的那样跳楼死去,而是到了父亲的书房用父亲的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尼尔,你短暂的青春年少,真的活成了一首诗。
而对于陶德,这个人物的刻画让我深深喜爱着,这个形象,与年少时候的我,是多么地相似,电影中的他有多么幸运,遇到了“船长”这样的精神导师,在课堂上强迫着他起来朗诵自己的诗,捂住他的眼睛,让他打开心扉,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曾经不敢做的事。
这个孩子,在那一瞬间开始成长了。
陶德是个羞涩到不敢在人前大声说话,一说话就紧张到结巴的孩子,只会闷头看书,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没有人走进他的心,他就自生自灭,如此这般不知所谓糊涂过一辈子。
但是后来这个孩子长大起来了,甚至变得在内心强大起来了。
影片最后他忍不住站到桌子上 ,那一瞬间,我泪如雨下。
让我感动的,不是他与船长老师之间是有多深厚的感情,而是我知道,这个孩子已经坚强到他有资本勇敢地面对以后惨淡的人生,而我更坚信,如此这样坚强的孩子,以后的人生路,是绝不会惨淡的。
他是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无坚不摧的诗。
当尼尔死去,他在雪地上奔跑,大声宣泄,哭泣不能自已,他不能忍受自己朝夕相对的好朋友就这样离开人世,离开着这群可爱的朋友们。
他们身上,我是有着怎样的感同身受,兴许只有自己能懂。
上帝保佑这些执着的有梦想的人。不管后来船长老师去到了哪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重新回复循规蹈矩的枯燥的学习,但是他们的灵魂是美好的,因为他们已经心存梦想。
人生的苦难在于,有时候你不能不放弃自己心中所想,去走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去做非自己所愿的事,弯弯曲曲。这样的苦难,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或许在人生的某段路途中经历着,能够不能够走出来,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所想。
我永远不知一个人要有多勇敢才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首诗,就如同我永远无法理解海子究竟当初是有多勇敢才决意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这么多美丽的诗篇,告诉我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死亡诗社有感2
闲来无事将《死亡诗社》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看完,伴着夜深的安静,自己的内心越发的难以平静……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威尔顿(Welton)的学校里,此学校因其毕业生高比例的被常青藤录取而闻名。学校里学生都很优秀,但优秀的背后是学校的“传统Tradition、荣誉Honor、纪律Discipline、卓越Excellence(当然,到了学生那儿就变成了‘模仿Travesty、恐怖Horror、颓废Decadence、污秽Excrement’了)”四大信条对其思想的束缚和行为的规范,是被父母全权安排的无奈。新来的英语教师约翰·基廷(John Keating)用其无与伦比的诗人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带领孩子们逐渐去找寻真正的自我,尽管最终基廷离开了威尔顿,但其在孩子们心中所播种下的那颗渴望寻求真我的种子,将会伴随孩子们成长一生。
在Neal Perry带领下,新的“死亡诗社”成立了,这也标志着孩子们对传统观念、学校权威进行挑战的第一次尝试,也是踏上寻找真我道路的第一步。孩子们半夜偷偷溜出学校寻找诗社聚会的山洞,期间他们不断的在浓雾萦绕的树林里穿梭,内心既兴奋又害怕。其实真我就如这山洞一般,要找寻到它,也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会迷茫,会害怕,但却会让人越来越兴奋!正如Neal Perry在聚会前读出传统开幕词所说的那般“我到森林来,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充实,汲取生命中的精华”,孩子们正在做的就是在找寻自己内心森林深处的那个山洞,去汲取生命的精华!
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Neal 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所爱——表演、Knox Overstreet勇敢且执着的追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Charlie(Nuwanda)潇洒而疯狂的挑战学校权威、Todd Anderson战胜了自卑,那个活在哥哥阴影下的Anderson终于勇敢起来了,在找寻真我的道路上,我们都会变得勇敢……孩子们越来越知道自己所要的,越来越渴望去找到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他们勇敢的付诸行动了!
尽管Neal以死作为对父母、学校以及这个世界的反抗有点过于极端,但,诗人是最自傲的,即使死,也不肯向这个世界低头,Neal在找寻真我的道路上书写了最壮烈的诗章!
死亡诗社最终被学校扼杀了,但请相信,孩子们心中的诗社永远不会被扼杀,而且,死亡诗社也一定会再次出现!
一个约翰·基廷离开了,但将会有更多的约翰·基廷出现!
其实认真静下来好好想想,假如自己的一切都被别人安排好了,自己能做的就是按照早已制定好的计划活下去,那么,我们这样还算是活着吗?
我们总是瞻前顾后,总是活在他人的或期许、或不屑的眼光中,我们总是在不同的人面前努力去扮演好那个特定的角色,纵使身心力竭,也仍“孜孜不倦”!我们总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虑所有人的感受,却唯独很少去考虑自己的感受:这是真我自己想要(做、学……)的吗?我是要成为一个人,还是仅仅只是去扮演好一个一个不是自己的角色?
我并不是说要大家都去做一个自私的人,但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有怎么能够有能力去爱别人呢?一个连自己都不是的人,又何来的对他人的真诚?上帝让人拥有自己的思维,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们让自己活得快乐与充实,让自己独立人格得以完善,我们就可以心无旁骛,更加高效的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人类的文明将会会因你的不同而更加的丰富而美丽!
死亡诗社有感3
《死亡诗社》这部反应上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一件“传统教育和反传统教育流血碰撞”的事件。这部上半场充斥着喜剧元素、下半场弥漫着悲剧色彩的教育片,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历久弥新,一次次对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愤怒的质问。特别在正处于课程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教育理念已成功激起了无数学子的愤怒与无奈感,这部影片中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疑对这些水深火热中的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广大课程工作者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这部影片在一片喜庆的开学典礼中拉开了帷幕,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预科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迎来了又一批“大学生的原材料”,不知是不行还是幸运的是,它也获得了拥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基廷先生的青睐。这所拥有着不错升学率的学校一开始就定下了它“保守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可怕的是,深受这种填鸭式教育蛊毒多年的学生已经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它的奴隶!无数学生屈服于现行的教育模式,抛弃了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把一切质问的权利统统丢到了垃圾桶中!为了所谓的分数,甘愿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这“一亩三分田”上,尽管走出教室就可以看到美丽的苍穹,他们却宁愿在插图中观察别人吃剩下吐出来的“精品思想”。
我们不能否认在标准的教科书上,有一些内容确实经得住时间的考察,但是知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它不仅仅只有那可怜的唯一一种表达方式!在基廷老师的第一次课上,他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为了从物质上祛除学生对于“权威教材内容”的惧怕迷信,他要求学生把前言撕去。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种行为首先强制性地将这群可怜的“机器人”从对教材的浅井中解救了出来。纵然这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悖,但是正确的东西为什么一直要躲躲藏藏呢?
邀请学生踏上讲台、用高远的视角来理解问题,“诱惑”他们成立古诗人社、用那种最清丽无华的语句来净化自己迷茫的心灵,鼓励事事听从于父亲的内尔为了自己的演员梦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一个专注于梦想的男人才最可爱。终于,基廷先生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班上的学生那暗淡而无神的双眸中有了一丝为了自己、为了内心的那个梦而奋斗的闪电!教育不应该死板,否则与进行流水线作业的汽车公司有什么区别?如果教育仅仅是为了教导学生考试,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这又是一个“八股封心,科举取士”的迷茫年代;如果我们的学生仅仅在课堂中学到了考试读书,忘记了思考讨论的重要性,那么这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要敢于开拓自己的天地;
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旦觉得自己懂得,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显得有些荒唐,或者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
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这些原生态的而又富有哲理的话,我相信你在教科书上是难以找到它们的。因为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不包括这些。但是基廷先生做到了,他看重的不是考试而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他在课堂中将这些道理、思想灌输给他的学生,不带有一丝功利化的念头。我觉得,在我们以后的教育中,也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最质朴又可贵的道理,让教育真正既有智育又有德育。
就像一场革命,最先站出来的那批人总会挨枪子。基廷先生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的领导所不容,他们就借着内尔的死将他逼离了教育岗位。严格来说,内尔的死是新旧两种教育理念碰撞的牺牲品。内尔的父母接受的就是这种古板的填鸭式教育,他们就想当然地决定了内尔以后要走的路,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当你奋斗一路,最后的时刻却发现,你一直努力的方向却偏离了理想的航线,那样你一定会抱着后悔与无奈于最后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义务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让我们放开思维、用开放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探索出自己的“缪斯”吧,就让教育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门工作吧!
最后,让我们为基廷先生这位“虚拟的教育者”致敬,向广大为了有效教育付出心血的那些人致敬吧!
死亡诗社有感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