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发布时间:2016-12-09 13:17

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一定要加强阅读的训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阅读相关训练,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练习题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

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

③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

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

④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

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今亡亦死 亡: .

(2)宜多应者 应: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答: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幼时记趣

原文: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3故时有物外之趣。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8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9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

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10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11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1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2看到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3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4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5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6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7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鸣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徐:慢慢地)徐喷以烟:用烟慢慢地喷它】8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9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强:同“僵”。)】10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11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作 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文章概括:三件趣事: 1、观蚊如鹤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 体:散文。

考点:

1.重要实词:余、故、私、或、素、徐

2.重要虚词:之、其

“之”:

(1)代词作用。例:驱之别院。之,它,代蛤蟆。

(2)作结构助词用。例:故时有物外之趣。之,表偏正关系,的。

(3)作动词用。至之市,之:去、往。

1. 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整

体把握,体会构思)

答:“物外之趣”;三件事: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 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答:“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蛤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4.推测作者将癞蛤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答: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练习题及解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