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最长的隧道在海底

发布时间:2017-06-18 16:37

从青岛地铁集团获悉,青岛地铁1号线工程总投资约400亿元,计划将于2020年底前后完成建设任务。据了解,1号线过海区间隧道全长8.1千米,其中海域段长度约3.49千米,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地铁区间隧道,建成后将大幅缩短黄岛区到青岛主城区的时间。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们走进1号线。

1号线的意义

地铁一号线南起峨眉山路站,北至东郭庄站,串联起黄岛、团岛、台东等众多核心区,将打通青岛东岸城区与西岸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城因水兴,市源路起”,交通的通达度越来越成为决定城市能级的关键因素,凭借地铁一号线,青岛的现代化交通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城市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1号线是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一环四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期线网中唯一过海连接黄岛区与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线路。2015年,1号线获批成为青岛市首批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的地铁线路之一,是目前青岛市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在建地铁线路。

1号线线路南起黄岛区峨眉山路站,北至城阳区东郭庄站,串联黄岛、团岛、台东等众多核心区,途径黄岛汽车站、青岛火车站、火车北站、流亭国际机场、汽车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西海岸城区、东岸城区和北岸城区的南北向快速轨道交通走廊,可与轨道线网中的11条线路进行换乘,从而实现线网间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过海隧道,水压是大问题

修建过海隧道,一个重要的建设难题就是穿江过海,必须要过“水压关”;与陆地施工不同,无论是江水还是海水,水压随潮汐瞬息万变,特别容易导致盾构压力不平衡而击穿土层,造成海水倒灌,使前期施工付之一炬。水压在每平方厘米0.3公斤到5公斤间变化,这就相当于盾构机上一会压着大象,一会儿压着兔子。压力大了容易击穿土层,少了又容易塌方,这种施工挑战前所未有。难度不亚于“钢丝上跳芭蕾”。

技术决定未来

修建过海隧道最大的考验就是技术,每一条隧道由暗转明,打通的是不一样的未来,从依靠钢钎、大锤打眼,炸药爆破碎石,肩扛抬运砟土的“白手起家”,到利用盾构这种地下工程“土行孙”施工,中国隧道施工也经历了一次次由暗转明的技术飞跃,更使穿江过海成为可能。

国内最长过海隧道

作为国内最长过海地铁,青岛地铁1号线的难度就表现在这个“长”字上,因为是最长,所以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困难。

据悉,过海隧道是瓦屋庄站至贵州路站区间隧道的一段,南北走向,是连接黄岛中心区、青岛中心区的骨干线路,全长8.1公里(其中过海段3.49公里),总造价14亿元。隧道海底段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以下81米

标准化施工

工程的另外一大难度就是标准化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过海段施工严格执行轨道交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相关规定。为此,1号线过海段采用钻爆法施工,区间线路纵坡呈“V”字形,最低点轨面标高负85.8米,最深处比胶州湾隧道还要深。

青黄不仅相接,更要并蒂成花

一直以来,构建“大青岛”都是这座城市最为执著的梦想。地铁1号线打通了西岸城区与东岸城区的交通联系,是经济要素可以在城区之间更加自由的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依托于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加上地铁1号线,“青黄不接”的交通格局被彻底打破,而且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优化,让“青黄”之间的联系更进一步,三城联动、共同发展,让三大城区在规划上就形成了一个大青岛的概念,未来青岛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徐徐打开!从“小青岛”迈向“大青岛”

地铁1号线,连接了青岛东岸城区与西岸城区,是从“小青岛”向着“大青岛”迈出的坚实一步

当下的青岛,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全新城市发展战略引导下,“大青岛”正在向着更广阔的空间格局拓展。交通再次成为了破局的关键,青岛在稳步推进地铁1号线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全面支持城市空间布局的拓展,构建大青岛未来轨道交通线网。

青岛最长的隧道在海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