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

发布时间:2017-01-03 13:19

地理有些章节需要用2个课时的时间方能教完,这对教师的教案设计工作来说是个挑战。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能够描述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结合地图和资料,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学习,养成读图、用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边世界分区地理的一个复习,又为后边继续学习中国分区地理作出示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地图和资料,并充分运用读图分析和归纳法,重在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充足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词《沁园春·雪》,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沁园春·雪》视频,激情导入: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来给我们朗诵一下。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思考:《沁园春·雪》描述的是哪个地理区域的景观?是什么季节的景观?

学生回答预设:是北方地区。是冬季。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结合视频引发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

(二)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前边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的位置在哪里?范围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它的自然特征。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

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抢答

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地形:北方地区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形图,思考并抢答以上问题。答题学生对照屏幕上的地图给其他同学讲解,完成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征的学习。

2.北方地区的气候

教师给学生提供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石家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设计活动,完成北方地区气候的学习。

活动形式: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提升。

3.土壤

教师出示三大地形区景观图片,让学生结合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谈一谈三大地形区的土壤特点。

学生回答预设:

东北平原是黑土地,肥力较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土地。

教师总结提升: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黄土高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地表沟壑纵横;海河、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转过渡:前边我们认识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这种自然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那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北方地区农业又有什么特点呢?

情景二:认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

教师引导思考:北方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它的农业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从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来认识一下,完成活动题目。

教师引发全班交流讨论: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结合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你认为它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由北方地区的地形可知,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应该是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教师继续启发: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询问:你们知道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吗?

学生争相回答: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等。

教师追问: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预设: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会不足。

教师总结提升:北方地区发展农业在地形、气候方面有有利的因素,但也存在限制性因素,那就是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出示济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活动。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找一名学生利用屏幕上的济南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给同学介绍春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春旱形成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

华北平原春季降水量少,而气温升温很快,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大,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引导询问:针对北方地区容易发生的春旱,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学生献计献策: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的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教师质疑提问:北方地区所有的地形区都春旱严重吗?春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春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受春旱影响小,但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教师总结: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措施来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用这些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设计思路是先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再分析不利影响,然后再过渡到寻找解决措施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既全面立体地认识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又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知识梳理

教师结合课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掌握认识一个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方法。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也明确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看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一个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个过程,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

六、教学反思

在进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农业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才能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和教学任务。

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第二节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形图、直方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学习和欣赏,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进一步了解。

3.使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对雪期长短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东北代表性图片(背景音乐:大东北)。

教师:你能说出图片当中描绘的大东北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书写板书)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还记得吗?

学生:根据提问回答。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考查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航拍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在全国的位置”图及东北三省经纬网地图。

提问:东北三省的位置在哪儿?利用地图你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异口同述

选择一组同学,逐个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及范围。要求:不可出现重复的地理事物,限时1分钟。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渤海、黄海、朝鲜、俄罗斯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中国四至点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纬度位置高,濒临渤海、黄海。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内蒙河北在身旁,朝鲜南俄罗斯北。

纬度越高越冻嘴,靠近渤海景更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读图的能力,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地理表述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填图,明确东北三省的范围和相对位置。

注意事项:填图时,注意强调各地理事物的位置,并教会学生如何描述相对位置。

活动二:俯瞰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分层设色地形图,将地形区名称覆盖。

提问:俯瞰大东北,地形有何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寻音找山河

播放各地形区代表的歌曲,让学生在大屏幕上快速地找到它们。教师简介各个地形区的概况。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东北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平原。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三江水把人滋养,兴安长白护身旁。

山环水绕平原广,白山黑水美名扬。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学生动手填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1.填图时要注意图中各地理事物的位置;2.对于有分界意义的地理事物,如长白山等,做简要的介绍。

活动三:寻根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如果让你找一个地理事物代表东北,你会选什么?老师会选黑土地作为东北三省的代表。

出示黑土在我国的分布图及黑土的自述(即成土的气候条件资料)。

提问:东北三省的气候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及自学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如有困难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遇到问题,可以请老师帮助。

1.出示东北三省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图,分析东北三省气候的总体特征。

2.区域内又有哪些差异呢?分析大连、长春、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3.通过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分布图,明确区域内的气候差异并简单分析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夏季温暖冬漫长,冷湿气候季风强。

雪期规律看温度,地形海陆也要想。

设计意图:学生按步骤完成,即说特征──辨差异──析原因,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气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注意事项:

简介雪期的计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月14日,最初日期是9月7日,雪期就是: 12-9.7+6.14。

由于此活动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注意指导并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

东北三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白山黑水间书写着东北人的豪情和果敢;黑土广布、气候冷湿,林海雪原中流淌着东北人的热情和眷恋。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身游历东北的山山水水,感受东北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东北。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不应该是自然要素的简单介绍,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并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本案的重点。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可以串联成一条主线的活动,通过游戏、填图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气候环节的讲述,还应该挖掘更好的方式,降低难度,从而认识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游戏、动手填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让学生熟悉地图,构建“心理地图”,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图片并结合已有知识,了解东北三省主要的农作物。通过对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分析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这种地位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东北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并思考解决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图的判读及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三省农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介绍,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了解。

3.通过对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土壤之间的联系。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形成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东北三省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设计意图:在上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东北三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给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新课教学

情景一:初来乍到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特色的美食图片,引入东北三省的农业。

承转:你了解这些诱人的食物吗?东北三省的农业有何特点?我们跟着黑土大叔和甄实诚的镜头一起去一探究竟。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根据课前学习内容简单认识东北三省农业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从食物入手介绍农业,增强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图片,思考图片中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情景二:农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教师提问:你知道“闯关东”吗?那时的东北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课本和学习资料的分析,简单介绍北大荒的历史。

教师总结:形容当时的景象,人们常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闯关东的人凭着果敢和执着,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跟着镜头继续去寻找。

设计意图:介绍“闯关东”的历史,引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历史(曾经的北大荒)。拉近距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明确北大仓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思考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分析归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地广人稀,农业技术水平高。

教师总结: 可见,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当然离不开东北三省优越的自然环境,那么东北三省的农业“明天”将如何发展呢?让我们跟着镜头继续探寻。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希望看到的湿地是什么样子?请根据手中资料分析回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学案材料的分析,思考湿地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教师总结: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的发展,是东北三省农业明天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东北三省湿地的作用及现状,同时回答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承转:自然要素对农业有何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1月平均气温图、地形分布图、土壤图片,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思考。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地图及图片的分析,总结农业与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图片,提炼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三:工业蜕变之路

行程一:东北三省的寻宝之旅(东北三省的资源状况分析)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的主要资源储量数据)东北的宝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地图及数据,分析东北三省资源的特点。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行程二: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的定位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主要资源和工业城市分布图)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经济,请你根据工业城市分布图,分析工业城市的分布与资源、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探究工业城市的分布与资源、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归纳:工业布局靠近矿产资源产地,集中分布在铁路沿线。

教师总结: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等为主的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了多项“工业之最”。目前,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行程三:东北现象之我见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现象的资料)东北三省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怎么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制约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资源减少,环境恶化,产品结构单一,等等。

教师总结:曾经的成绩不能成为东北发展步伐停滞下来的理由,面对资源枯竭、设备老化和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寻求发展,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行程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师生交流、讨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对策?”并行之成文,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探寻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对策,这样设计可以降低难度,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课堂小结:

曾经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今的“北大仓”是“玉米大豆产量高,商品粮基地地位高”;曾经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协调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工业发展的新路,才是关系到东北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课堂反思

本节课涉及对农业和工业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兴趣点不高。因此,我选取对话的形式,串联并呈现工农业发展的历程,这样处理不会让学生有距离感,并且乐于学习。通过对农业历史的介绍和工业发展历程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东北三省,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当然,本节内容不单单是工农业历史的简单介绍,而应该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经济地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问答、同伴互助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通过分析材料和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后探索问题: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为东北三省的人们提出怎样的建议?按照你的设想,大庆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第三节

一、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风俗习惯的影响。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3.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并学会描述其主要文化特点。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认识到“黄土”对该区域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3.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学会根据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5.通过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理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四、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模拟电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录制这一情境主线的创设和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受综艺节目《天天向上》有关地理方面题材的系列节目启发,以此为情景主线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文资料。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引】

同学们喜欢看《天天向上》这个综艺电视节目吗?主持人“天天兄弟”和嘉宾带领我们一起见识过“世界真奇妙”“南非之旅”和“欧美之旅”;欣赏过“皮影戏”“面人郎”和“中国美女地理”系列;领略过“南北包子大PK”“南北火锅庆团圆”和“南粉北面大集结”,都是我们喜闻乐见,而且能够增长我们见识的内容。近期《天天向上》摄制组计划走进黄土高原这片热土,我们一起来出谋划策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策划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综合探究启迪思维】

《天天向上》之黄土高原游学记

节目清单

同学们都希望第一时间拿到节目单吧?请每组派1人负责播放课件,1人作记录,其余同学模拟天天兄弟5个主持人和嘉宾一起互动。

交流的主题是 “锁定外景地”“文明摇篮”和“风成假说”等几部分。注意交流过程中不要拘谨,要像平时说话一样,把你的理解和感受表述出来,同时注意互相倾听,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设计意图】交代学习内容和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本次模拟活动的脉络,为迎接挑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锁定外景地

依次呈现中国地图和黄土高原地区图,阅读地图后,明确拍摄黄土高原外景的地点和范围。根据情境主线设置以下问题。

1.黄土高原在我国的____地区。

2.黄土高原东起_____山,西至_____岭;北以____为界连接内蒙古高原,南抵____岭。

3.剧组联系接待事宜,要与_____、_____等省区的人员沟通。

4.本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阶梯上,海拔在1到2千米之间。

5.在本区拍摄黄河的外景,只能选择___游和___游河段。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在图上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所跨省区,复习地势状况和本区黄河所处的河段,培养读图能力,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预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文明摇篮

主持人:这里被母亲河──黄河环抱,这里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古国,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昭示着本期节目的精彩!在“文明摇篮”一集中,会邀请哪些嘉宾呢?

推荐嘉宾:

连战:台湾国民党主席,开启了两岸三通的“破冰之旅”,2014年的“习连会”;

华瑾梅:作家,作品有《站在黄土高原的顶峰上》;

王二妮:来自黄土高原的歌手。

1.古代文明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着灿烂的文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后代,请嘉宾简述《社稷坛》和《黄帝陵》这两幅照片的涵义。

总结过渡: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黄河流经本区,黄土疏松肥沃,我们的先民创造出了原始农耕文明和华夏文明,为古老而崭新的“中国”涂上了神秘色彩。

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在这里发展壮大,延安精神就像火种一样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

2.革命圣地

出示延安的图片,猜猜是什么山?什么水?(回答宝塔山和延河水。)

你知道本区还有哪些革命圣地吗?(红色政权的纪念地,如杨家岭、南泥湾、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等等。)

3.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安塞腰鼓、皮影戏、剪纸以及面食

嘉宾华瑾梅诵读作品《站在黄土高原的顶峰上》节选。

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艺术以及民俗文化交错着浓烈的黄土地风味,到处流动着大秧歌的潮水,翻滚着安塞腰鼓的黄尘,夸耀着陕北剪纸的美艳,镌刻着农夫画的图案,飘扬着信天游的呐喊,汇聚成一幅多彩的艺术画卷!

推荐课后阅读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文学作品中读懂黄土高原平凡人的不平凡事。

请嘉宾王二妮为大家唱信天游,主持人探讨黄土文化,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上人们的风俗习惯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关资料

窑洞分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下沉式窑洞是就地挖坑,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传统居住形式。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还节能。

为了避免强光刺眼,多数会在窑洞窗户上面贴窗花,剪纸艺术得到发展。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以其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而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古代文化、革命圣地、黄土风情三个方面认识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积淀,黄河和黄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学生喜欢的脱口秀形式呈现和内化,让课堂变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对整个世界地质界而言充满着神奇的吸引力,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风吹来的黄土

模拟采访

嘉宾:刘东生(院士,研究黄土的专家,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

主持人:您好,刘院士,听说有人给您起外号叫“刘黄土”?

刘:我研究黄土60年了,黄土是我的命!

主持人:在七八十岁高龄的时候您去过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有人称您为“超级老头”。

刘:哈哈,野外考察锻炼得身体很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平均海拔有1~2千米高,沟沟坡坡太多,我很少坐车,走路爬坡年轻人都比不过我。

主持人:您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呢?

刘:关于黄土的来源有几种说法,比如印度板块说、风成说和洪水说等。我支持风成说,西北风把中亚、蒙古等地的风化石颗粒吹到这里,受秦岭、太行山脉阻挡停留下来,几百万年的累积,形成了这个“大土堆”。

主持人:听说您搜集整理了很多风成说的证据?

刘:科学研究是要用证据说话的,研究黄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接力,我跑好了我这一棒,希望你们以后能接好这个棒。我给大家提个问题,有哪些证据能说明黄土是风吹来的呢?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上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却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相同。

请根据风成说解释以上现象。

证据一说明黄土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是风吹来的(如沙尘暴,高处低处都有一层尘土)。

证据二说明风吹的方向是从西北到东南,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细。

证据三说明了黄土不是当地基岩风化形成的。

【设计意图】模拟采访是最能锻炼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学生把学习内容有机地内化才能输出(表达)出来,活学活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西北有黄土文化,东北有黑土文化,云南一带有红土文化,内蒙有草原文化,西藏有高原文化,这些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说说我们家乡的文化特色吧。

【设计意图】联系家乡的文化特色,认识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联系。

【总结回顾承上启下】

感谢嘉宾和主持人的积极参与,请小组记录员把活动纪录展示给大家。选择最优秀的作为教师的板书。(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请大家回家收看中央十台“探索发现”纪录片《黄土大塬》,下节课为大家讲述你的收获。

第二课时

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讲述观看纪录片《黄土大塬》的收获。

【创设情境激趣导引】

《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这首歌曲中唱到:“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呢?这就需要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谈起。

1.聚焦地名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组地名:

1.董志塬、洛川塬、神禾塬;

2.打扮梁、温家梁、老虎梁;

3.黑梁沟、马蹄沟、清水沟;

4.老山峁、薛家峁、拓家峁;

5.库利川、仕望川、渭牙川。

这些地名有什么特点呢?对,有塬、梁、峁、川几个字,这正是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黄土高原上典型的地貌名称。

2.黄土地貌

观察塬、梁、峁、川的图片,说出这几种地貌的特点和关系。

塬、梁、峁三者之间的关系,用黄色橡皮泥做成模型就能理解:整个大橡皮泥团拍成饼状,周边弄些沟,可以看成“塬”;把大橡皮泥团切成几个长条,周围切成沟,相当于“梁”;把长条橡皮泥分成小剂子,做成馒头形,就是“峁”。

3.解释现象

现在你能解释《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歌曲中,哥哥妹妹互相能看见,但是不能牵手说话的原因吗?因为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里,如果走过去就可能需要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歌词、研究地名、制作橡皮泥模型等学生易于感知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几种典型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用日常生活中橡皮泥团类比三种地貌的关系,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顺利突破难点。

过渡: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造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因此,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三、水土流失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1.探究原因

想一想:下雨的时候,我们分别在土路、柏油路、草地上走,哪一种情况脚上粘的泥水少一些呢?很显然,在土路上面走粘的泥多,在柏油路和草地上走粘的泥巴少。

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黄土高原因为黄土疏松、坡度陡、植被不良、夏季多暴雨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开矿等人为因素,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探究实验:做上图实验,探究植被覆盖率高低、坡度陡缓、黏土和沙土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得出结论。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去探寻。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设计意图】从雨天走路常识入手,借助生活中的地理来学习,借助对照试验说明道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思考、探究,在交流探索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造成危害

探究思考:水土流失带走的是土壤的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营养物质更多?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黄土高原上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如果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农田和村庄有可能会消失。泥沙进入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过渡:水土流失如此严重,设法保持水土“治病”最关键,看看有何良方?

四、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

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教材30页活动1)引导学生读图“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在线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观看打坝淤地的介绍,增加感性认识。

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材31页活动2)讨论: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

核心观点阐述: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材内容处理起来有难度,教材的活动设计得很贴切,没有必要另外设计活动增加学生负担。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高见邦雄──在黄土高原植树十四载的日本人。他说:“环境不分国界,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你如何理解“环境不分国界”这个观点?

2.与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相类似,在吉林省西部草原,治理不毛的盐碱地取得了成效,“碱巴拉”飘出稻花香,请谈谈你的感悟。

【总结回顾承上启下】

师生共同总结收获,整理记录。

【板书】学生课堂记录生成板书。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和锻炼。学生尝试以“脱口秀”的形式进行认知、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课堂以《天天向上》综艺娱乐节目形式为载体,是新的尝试,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启迪,把娱乐节目和课堂教学嫁接生成快乐课堂,真的很享受这个过程。由于黄土高原这节课内容理性强,学生容易有畏难情绪,把感性的文化地理内容融入其中,使课堂鲜活且充满生活气息,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第四节

一、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探究归纳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运用直观的图片等资料,感受并归纳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综合和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归纳区域人文环境特点,初步感受与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3.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挑战,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感受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

2.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3.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评价。

四、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搜集、整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调查班内去过和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各有多少。请大家在组内做一下交流,然后分别请两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北京见闻与感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国母亲的心跳。

认读目标: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注:认读包括两部分,学生认读和教师解读。教师要强调,学习目标包括方法思路目标和学习内容目标。以自然环境特点为例,“自然环境特点”为内容目标,“运用政区图、地形图等资料探究总结”为方法思路目标。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具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那么,她究竟具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使得几代王朝都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探究活动一:地理位置

读下面两幅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从纬度位置来看,北京(40°N)属于暖温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分别紧靠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东南方向面朝渤海;从行政区划来看,北京周围被河北与天津环绕。

(承转)那么,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

探究活动二:位置与气候

读“影响北京的冬、夏季风风向简图”(左图)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探究以下问题。

1.从冬夏季风影响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总结北京的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北京背靠群山,山脉可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使冬季不致过分严寒;面朝大海,能够接受夏季风的滋润,使气候不致过于干燥。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探究活动三:地形与河流

关于建都条件,古代典籍《管子乘马篇》云:“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注:教师可以适当地解读: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高亢之处,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要有足够的用水;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在低地时,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害,还得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结合下图,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势与河流方面有哪些优势?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地势较高而不燥,水源充足而无水患之忧,正是“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最佳注解。

(师:当然,北京作为古都的有利条件还可以从安全、交通、经济等方面分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探讨。)

板书: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1.依山向海的地理位置

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地形与河流

第2课时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探究活动:观察下列图片,谈谈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运用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并归纳出“历史悠久,文明厚重”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法学习地理的习惯和能力。

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明长城

明清紫禁城──故宫

天坛──明、清帝王祭天和祈福的地方

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群──明十三陵

云居寺──收藏石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圆明园遗址

传统民居四合院

传统民居四合院

传统民居区──胡同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出示材料:(可让学生读一读)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宏伟的古建筑、优美的园林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居我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首,集中了许多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的文化中心。据统计,北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4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4个,其他确定有文物价值尚待确定保护级别的有4 000余处。现已出土文物达10万件之多。在众多的文物之中,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故宫,有世界上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明十三陵,有我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北海公园、香山公园及圆明园遗址公园,等等。具有历代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古寺庙2 600多座,其中有历史悠久的佛教古寺潭柘寺,有收藏石经最多、堪称世界之最的云居寺,有我国最大戒台的戒台寺,有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天坛祈年殿,有居于全国第二位的祭孔古建筑──孔庙,有以纪念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而兴建的文天祥祠、于谦祠、袁崇焕祠、杨椒山祠等。还有近代现代名人的纪念地,如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蔡元培故居、茅盾故居、齐白石故居、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故居等。

阶段小结:

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文化积淀。

(承转)作为国家的首都,今天的北京有着哪些特殊的城市职能呢?

(三)城市职能

探究活动:

依次观察下列三组图片,讨论它们分别体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城市职能?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运用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并归纳出北京的城市职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法学习地理的习惯和能力。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最高权力机构

──人大常委会所在地

中南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最高司法机构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小结: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肩负着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国家体育场──鸟巢

国家大剧院

CCTV大楼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发达,这里有包括北大、清华等全国顶级大学在内的上百所高等院校,有中科院、社科院等各类科研机构,有全国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有很多著名的国家级博物馆、展览馆……因此,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美国驻华大使馆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

法国驻华大使馆

2014年北京APEC峰会

外交部大楼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有众多的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等,多次成功承办大型国际会议,是中国与世界联系与交流的中心。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

板书:

1.政治中心

2.文化中心

3.国际交往中心

承转:神奇的北京,美丽的北京,伟大的北京,今天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四)现代化的大都市

探究活动:

自学教材39页到41页。总结:教材从哪几个角度举例说明了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成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和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1.城市重点功能区的建设

2.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

3.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4.传统建筑的保护

承转:那么,北京是否就完美无缺了呢?

(五)北京的尴尬──环境与发展

探究活动:

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并为北京的发展出谋划策。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这一地理科学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和谐的发展观。

材料一:雾霾中的天安门

材料二:沙尘中的北京

材料三:保护?发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注:雾霾、沙尘暴等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单靠北京自己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在学生探究和讨论时,并不要求得出一个圆满的结论,只要能体现“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就应该给予肯定。)

课堂小结:随着北京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发展与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做到二者的和谐共存和良性互动,如何使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作业:

1.搜集资料,说明北京现代化发展的成就。

2.搜集资料,说明北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矛盾。

七、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本节内容并没有像一般区域地理那样按部就班,而是把“古都”作为切入点,试图从古都有利的自然条件出发,探究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从而承载课标中“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的要求。这种编排,很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思路,但也同时给教师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搜集相应的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除“自然环境”以外,北京的“历史传统”“城市职能”“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多以感性知识为主。看起来很简单,几乎没什么可“讲”。因此,提供典型的、直观感性的材料,由学生去感受、归纳、总结,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课标中对北京的表述是放在“认识区域”中的“环境与发展”部分,这本身就隐含着“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看北京”的要求。但这一节不是纯粹的环境教育课,通过认识北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出建议并通过彼此碰撞交流获得相应的思想感悟即可,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必要让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必须达成一致。引导学生感受、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分析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是这一节我们要让学生达成的重要的学习目标。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大胆地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增删,完成了上述教学设计。

8年级下学期地理第六章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