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挑选参考书的原则:在精不在多

发布时间:2017-03-13 17:04

小编导语: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参考书是必不可少的,那我们挑选参考书的原则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挑选参考书有用处:

参考书不在多,而在精。很多中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学习看起来很忙碌、紧张,每科都准备好几本参考书,以期从大量做题的过程中寻求自我安慰。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陷入大量参考书中,只会让自己的学习处于无序和紊乱的状态,再加上很多参考书中内容都雷同,看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所以,与其扎进众多参考书中,还不如精选一两本参考书,踏踏实实吃透参考书,做完上面的题目。

在开篇之前,我想先和你聊一聊为什么要购买参考书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原因有这样两点:

一方面,一个学生要做到见多识广,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仅限于上课听讲,课后阅读课本以及做作业,是远远不够的。

另一方面,课本一般在讲解了某个基本原理后,所举的例题有限,而实际情况是该知识点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如同《孙子兵法》十三篇,讲的是战争的规律和作战的总原则,而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它不可能把每场战役的具体打法都写进去。而参考书中的例子较多,就如同战例分析,能够帮你加深理解作战的原则。

正是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在“啃透”课本知识之后,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书,就显得很有必要。

事实上,阅读一本参考书,就是在听讲,是听编书的那位老师在给你们讲课。买到一本好的参考书,就等于请了一位好的家庭教师。这时,你就不用考虑别人的进度如何,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基础进行选择和阅读了。

然而,书店里的参考书很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面对浩如烟海的参考书,要选出适合自己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同学就曾找我诉苦:

“各种各样的参考书,让我买时有点难以取舍,想选本好的参考书,太难了。”

“我发现我自己得了‘买书强迫症’:听说其他同学买了‘宝典’,自己也马上去买;听说人家买了300元钱的书,自己就买500元的书;看到封面带有‘清华’‘北大’‘哈佛’‘剑桥’‘状元’等字样的图书,恨不得统统抱回家。”

看到同学们有买参考书的意识,我心里感到安慰极了,但看到他们盲目地把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搬回家,我又不禁开始担心。要知道,参考书并非多多益善。

首先,人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没有买到有价值的参考书籍,盲目做题的行为必定会干扰正常的学习。有的同学就曾对我说,他们在开学前买了许多的参考书,但一开学才发现,学校功课相当紧张,买的众多参考书根本没时间看,结果造成人力、财力上的双重浪费。

其次,我们都知道,参考书是辅助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知识、提高能力的书籍。而如果我们买到的参考书是劣质的、错漏百出的,或者根本不适合自己的,那么,这些参考书不但起不到“辅助”作用,反而会变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再者,教材才是重中之重,掌握好教材,就可以拿到60%的分数,而参考书不过是对教材的有力补充,选用参考书主要是为了在原有的分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绩。如果没有对教材内容很好地掌握和吸收,那么看参考书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所以,每当同学们向我咨询有关参考书的问题时,我都会向他们传达这样一个观念:购买参考书时切忌贪多,一般每科都精选一两本就足够了,选购参考书是为了阅读和使用,而不是摆在那里做样子。

一位清华大学的学子曾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我认为,关于学习的参考书不宜太多,每科一本足够了,但这一本必须是‘精品’,大家不妨多去书店转转,多向老师请教请教。当你找到一本编写质量较高,而又适合你自己阅读习惯的参考书后,就要争取将它吃透,看看编者是以怎样的线索将各个知识点组织起来的。”

另一位刚考进北大的同学说:

“有些人买了一大推参考书,结果手忙脚乱做不过来,象征性地‘蜻蜓点水’,最终一无所获。在我看来,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精力吃透一本参考书,效果可能会更好。”

这两位同学在分享的经验中,都提到了一个使用参考书的方法——吃透它。

小篇总结:所以,挑选参考书,在精,而不在多!

学生挑选参考书的原则:在精不在多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