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4 11:47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相较于西方而言起步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展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以来,发展至今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初步成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范文一:社会工作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呈现新的特点

当前大学生多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成长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们在思想上更具开放性,并随着文化知识的逐渐提高,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表达自我意愿的诉求开始越来越强烈。值得注意的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父母的悉心呵护使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但实际心理素质并不成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他们不再甘心接受被动的教育而越来越多地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在不够成熟的心理素质下,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容易走向偏激,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呈现出以批评为主的倾向。

2.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巨大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社会整体互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任何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网络同样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由于目前网络监管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每个人都成为自由的个体,在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自我得以强调,心理获得安慰,逐渐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特别是网络负面信息的引导,由于符合大学生对事物的批判心理,导致他们在社会现实中的道德下降,主流价值趋向受到冲击。

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自身存在不足

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样面临挑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新形势下,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情况发生变化,这种要求的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不完善,高校全员育人的格局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形成。从队伍组成来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依赖于辅导员队伍,其他教师还是满足于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从队伍稳定性来看,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辅导员地位并不被人看中;从队伍能力来看,受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新措施不多,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引入“助人自助”理念,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旨在通过发展受助者的潜能,依靠受助者自身的力量解决一系列个人问题,增强社会功能。“助人自助”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受助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或者说是实现“助大学生自助”的基本前提也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客观来讲,大学生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有独立的逻辑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和渴望表达观点的诉求。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转化为个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思想发展上一方面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另一方面缺乏正确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与管学生,这从本质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不利于“助人自助”,更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从大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大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自助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平等与尊重”理念,塑造教育对象独立人格

社会工作秉承“平等与尊重”的理念,在开展社会救助过程中强调受助者独立人格的塑造。社会工作者是站在“平等与尊重”的立场上,认同受助者的存在价值,承认他们作为合法公民应当享受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和资源的权利,正视受助者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样是做“人”的工作,社会工作的“平等与尊重”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上往下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师本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前缺乏足够的“平等与尊重”,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育者主观的意识和想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双方之间的互动性较低。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独立的人格,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人格,就必须要正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放下姿态,变“俯视”为“平视”的视角,以平等与尊重的态度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才能让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因受到关心而感激,因感受尊重而理解,因被平等对待而真心参与,大学生独立意识的诉求才能转化为独立人格的培养。

3.引入“福利”理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观念

在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义务承担起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责任,在社会救助中充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角色,通过服务弱势群体来化解一系列社会矛盾。从社会工作利他性来看,强调福利服务是其根本特征,因为在社会工作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为任何利益目标所驱使,纯粹义务性地开展利他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福利”理念,有助于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观念。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曾经表示:“教育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绝对不能把教育产业化。”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教育对象提供“福利”的行为,包括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学业辅导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大学生谋福利的行为,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借鉴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程序,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遭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目的在于减小压力、解决问题、发展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与总结,逐步形成了丰富流派的理论模式和较为成熟的基本程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尽管不同学派的社会工作理论略有差异,但其基本的工作程序大致相同,包括接案、调查、诊断、计划、治疗及结案,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流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社会工作的基本程序合理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清工作思路,运用灵活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更大的作用。例如,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自身的思想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当大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着眼于解决思想问题,而应借鉴个案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论,兼顾问题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把思想问题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结合起来,在帮助大学生纠正思想偏差的同时,帮助他解决困难,降低外部环境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发挥自我潜能,促进人格发展。

2.借鉴团体社会工作模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受益面

团体社会工作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引导来协调团队成员的互助,以达到个体能力提升与团队组织发展的双重目标,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团队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与个案社会工作相比,其应用面更广,其核心是团队动力,即团队成员共同的愿景与努力方向,团队目标就是团队发展的动力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团队动力理论,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者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组建不同性质、不同任务的团队,吸引怀着共同兴趣的大学生加入团队并发挥作用,通过锻炼达到目标。团队建设既有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团队动力,发挥团队的自我教育作用,扩大受益面,增强教育实效。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来自团队内部的自我教育,更加有利于让每位团队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同时,团队内部成员还会产生交互影响作用,通过经验分享和情感交流,在成员之间引起共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本文来自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借鉴社区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

社区工作方法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组织社区居民的集体活动来找寻社区的问题,再动员社区力量,争取社会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在广义的社区工作含义下,任何人或组织,包括政府、政党、各种社团以及企业等,只要在社区内从事的助人活动和服务,都可视为社区工作。那么,一所高校就可以视为一个社区,这所高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是这个社区的成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通过搞好学生社区中的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以及整个学生社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学生的和谐发展;通过不断支持与鼓励学生投身学校社区的活动与建设中,加强学生对学校和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通过有效调动不同团队的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有益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对于学生及学生社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内外部的协调和互助进行解决,最终更加有效地促进社区学生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开放性和社会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

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范文二:论社会学概论在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学概论》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抽象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社会工作专业是直接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为内容,以培养职业社工师为目标的实务专业。但《社会学概论》由于知识涵盖面广,基本概念多,基础理论多,对原本就较多强调实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来说,要求比较高,学生缺乏持续性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纯粹的理论讲解相当枯燥无味,加之理论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工作对社会学基础知识的“依附”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理论的社会学概论与重视实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隔阂,最终导致社会工作对专业理论的忽视。忽视理论则动摇社会工作实务的根基,根基不稳,则影响专业技能在实务工作的发挥与运用。例如,只有理解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类型和社会运行模式、原则以及社会转型,才能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理论联系实际,从对案主个人问题社会成因的分析到关心更多的社会政治责任。当前社会信任、公民道德危机、同性恋等问题都需要社会学做出解释。目前的专业教材在编写中集中于宽泛的理论解释,而忽略了案例,尤其是贴近中国实际现状的案例。例如:关于社会流动若加入农民工现状分析,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总之,教材的外来性和理论性无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仅仅形成了理论自觉,而无法将之运用到实践。

(二)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本土化问题

我国目前的社会学大都依托于国外的社会背景,这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实际与理论的冲突或缺乏契合。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一些社会现象在西方社会学中找不到答案。比如,“单位”便是中国存在的特殊形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单位体制保留下来,它仍然承担着一些原来单位组织的功能,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若要解释单位现象,那就必须采用本土社会理论。另外,“社区”一词由西方传入,而在中国目前依然停留在熟人社会中的现状,也使得这种陌生人式的社区再解释起来显然于中国实际不相符,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在现实中,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如礼尚往来,姻亲制度,酒桌文化、社会制度,运行方式等,这就要求创造本土的社会学理论体系、适应中国国情的理论架构,而目前本土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二、《社会学概论》在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专业发展需要理论基础。理论的重视与强调对当前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上海、深圳等地开始大范围推广专业社工师的职业化教育,但其他城市,尤其是内陆偏远地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与实务迫切要求社会学理论的学习与普及。《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入门的基础理论,其教学效果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心理学上的“首印效应”和“刻板效应”。《社会学概论》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认同、对理论的兴趣与爱好以及社工师实务技能的应用,因而《社会学概论》的定位愈显重要。

(一)《社会学概论》的课程特点

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社会学理论,把握基本理论视角(优势视角)、层面、本质及认识规律;从专业角度看,强调专业知识和理论教学,强调学生运用社会学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发展看,该课程应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以认同专业、了解自我和认识社会,帮助学生用社会学知识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二)《社会学概论》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意义

从长远来看,《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根基。由于缺乏本土的社会学理论,现阶段我国沿用的理论大都引进于西方。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对于案例的选择也大都不适应中国现实。例如,在社会互动频度的章节讲解中,跟同事的互动内容便有点脱离中国现状。这与中外的文化差异有关,在中国同事之间会更愿意一起喝咖啡、喝酒或用餐。中国的酒文化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类似工作上的讨论以及合约的签订也大都选择在酒桌上,所谓酒品看人品,一杯酒,一个友。在对《社会学概论》的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度,与此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许多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不是理论研究问题,而是实务操作问题。就目前来看,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严重脱节。这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对于《社会学概论》的学习至关重要。首先,《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与《社会工作导论》联系,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在做社会工作实务中以此为方法做好调查工作。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学的发展是相互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这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增强专业社会工作意识,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认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着专业发展水平低,专业认同不高的现状。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新生力量,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关注新事物,分析新问题,树立改革意识,增强社会工作专业认同,这是《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最后,以《社会学概论》中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做好社会工作服务。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变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研究社会上出现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意见。

(三)《社会学概论》的授课计划及要求

在某高校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社会学概论》这一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共占4个学分,设置64个学时,包括课堂和平常测试,并采用课堂、平时作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比例值进行考核。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把教材容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组织课堂讨论。尽量使用电教手段如多媒体、电教片等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围绕教学目标,把最新的学术成果整理归纳,补充进课程。例如,在讲解社会组织这一章节时,可将中国的特殊组织———“单位”进行探讨。收集关于“单位”的资料,如李路路的《论单位研究》。再如,又深入了解霍桑实验对现代组织管理的启示。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讲课64课时同时,安排学生课外阅读14课时左右,共阅读社会学经典著作3-5本。与此同时,专业开展成长小组,以旧带新,加深课程理解,增强专业认同。这样从纵向、横向全面了解,更有利于对概论内容的把握。

三、结论与建议

社会工作发展之初至今,与社会学都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学是始终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厦的理论根基。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特点,将《社会学概论》这一核心、入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设置授课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增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培养学生应有的社会学理论功底,为将来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中,《社会学概论》的基础理论课的定位不可动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切不可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因此:一要明确理论基础课的地位。这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受社会学理论的课程,是入门课程,根基地位不可动摇。二要知晓专业引导的作用。理论指导实践,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对于社会工作导论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要改革当前对《社会学概论》的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法,积极进行课堂讨论,结合时代背景与时政话题,从社会学视角,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深度剖析。培养学生的社会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社会学理论的热情。最终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成绩,达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目的。

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相关文章:

1.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

2.社会工作视角下我国农村扶贫政策执行障碍分析论文

3.社会文化论文

4.浅议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方向论文

5.大学生养老院社会实践感受论文4篇

关于社会工作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