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岗位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7-01-13 16:46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计算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中,并且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岗位应用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岗位应用论文范文一:计算机应用课程中互助教学法的实践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不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习,以此提高我国全面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应用课程开设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技术都有所了解,同时学会对计算机信息进行处理,另外,学生对各种软件都能够熟练掌握,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能够进行简单的解决等。但是经过调查显示,学过此课程的学生并没有掌握上述技能,这说明现有的教育方法的确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着应用互助教学法。

1互助式教学模式概述

此种教学模式所遵循的理念是能力本位理念。在互助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预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实际创设符合要求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兴趣的作用下,非常愿意接受教师下达的各项任务,通过自主研究或者是协作研究来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研究探索,既可以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巩固新知识,长期以往,学生就会摸索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习规律,为日后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提供了思路。互助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教师对任务进行设计,课堂之上,任务贯穿始终,师生依据任务要求进行互动,如果在课堂之上,师生完成了预先设计的任务则是说明任务设计恰当好处。教师可以按照任务结果对任务类型进行划分,通常有两种,一是作品展示,二是解决问题。互助式教学方法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看重的是情境设置,要求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如果教师能够将互助式教学方法应用得恰当好处,无论是对学生、教师,还是学校都有积极的作用。

2计算机应用课程中互助教学法的应用

2.1设计任务目标要明确

互助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任务,没有任务课堂也就失去了引线,因此教师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设计任务上面。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任务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让学生不明所以,否则课堂一样会失去引线。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目的。教学任务的设计一方面要求老师研究大纲、分析教材,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内容。每节课的任务不宜太重,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要有利于学生课堂的学习、实践。

2.2分析讨论任务,明确认知贬点,提出问题

任务确定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分析、讨论,确定自我水平的“能及”点和诊断自己知识的“或缺”点,亦即完成任务所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此过程是学生要将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运用,并通过分析、讨论建立知识间链接的过程。对任务中包含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后提出来。学生一般会对已经学习过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对知识综合性的问题即知识点的变通与灵活的应用提出质疑,而后者正是在任务设计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通过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师生互助的过程: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师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借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维。

2.3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互助式教学

学生在上机练习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且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比在理论课堂中提得要多得多。教师围绕学生提的问题随机答疑,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将普遍性的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在上机课时加以讲解,做到随堂解决。这样在“练”的过程中穿插“讲”,实现精讲多练合理交互,更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对职高学校的学生的新要求

职高学校的学生既要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合理地把教学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上机操作,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上机操作时,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全部控制。以任务捉进学习、看书、练习是保证教学效果最好的选择。利用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只想上机不想看书的特点,可以用具体的任务促进学生对书面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2.5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评价反馈内化提高

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如何,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反馈,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操作中还有问题的,教师应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点拨;对已完成了任务且情况较好的,教师则及时地给予鼓励。对完成情况与任务要求相差甚远的,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修改、补充。师生通过各种形式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与点评的分层方式进行评价。具体层次如下:第一层次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了任务,第二层次在第一层评价的基础上,注重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在创意构思水平上,要评价学生作品的创造性,是否新颖,是否漂亮,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的知识。在这一阶段,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上所述,可知互助教学法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的确有一定的帮助,各大院校通过调研之后,应该推广使用此种教学方式。因为互助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亲身的体验,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经过实践研究,互助教学法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对学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相关院校也可以将互助教学法推广到提高学科中,这就提高整个学校教学水平有积极的影响。

计算机岗位应用论文范文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以证代考研究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地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现代化辅助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学习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效率的高低、知识获取的多少甚至生活质量的好坏,企业也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更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课程的影响力较大,受益面广,是学院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实施的意义

“以证代考”是指通过引入外部权威和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来代替原有的学校内部考试,其本质是改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考核评价手段,是职业院校落实“双证书”(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效途径。学院作为国家骨干示范院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推动高职教育“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自2011级学生开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面推行“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取消自主命题的校内期末考试。经过多方考量,学院最终选择由陕西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统一命题的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换取课程成绩和学分,同时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证书(四级)。同时,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省级精品课程,多年来推行项目化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以证代考的实施促进了课程的职业化,彰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的实施举措

在全院范围内实施以证代考,必须要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规范的教学政策和条件来支持和保障。

1.由教务处、技能鉴定站和教学院部等三个部门分工协作,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教务处出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成绩管理办法,负责学生考试成绩置换和学分认定;技能鉴定站负责认证考试的各个环节,从网上报名、信息审核、安排考场、监考、上报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到最终的成绩公布;教学院部负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部门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

2.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把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之中,课时数由原来的周课时4学时增加到6学时,加大学生机房实训课时。

3.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参加认证考试,获取证书。教师持证上岗,这个环节缓解了任课教师资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4.学院出台社会化考试奖励措施,把计算机操作员取证率与任课教师质量考评及津贴挂钩,按照学院技能大赛奖励办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颁发荣誉证书,以此促进师生对待考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学期末统一组织鉴定考试。在陕西省技能鉴定中心的直接指导下,教务处和计算机教研室等部门的协助下,由技能鉴定站具体组织实施,整个考试过程组织严密,考场秩序井然。学生参加校外或个人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学院不予认可,维护了证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杜绝花钱买证的现象。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的实施成效

在教学工作中,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校内考试,“以证代考”一方面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另一方面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1“.以证代考”使教与学的目标明确并且统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课班级人数众多,授课教师需求量大,势必存在教师资质差异大、教学随意性大的问题,“以证代考”使教学的目标明确、统一,解决公共基础课的一个教学难题,并且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教考分离。学生使用技能鉴定题库的试题考试,其难度和可信度都远远超出校内自主命题,使得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迫使他们不断学习、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学生,“以证代考”明确了他们的学习目标,解决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2“.以证代考”,有效落实了学院“双证书”制度,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2011级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以来,学院已经有15000名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各次考试一次取证率如图1所示。由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次取证率逐年递增,最高可达到87%,因各种原因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也会自觉地在后面的考试中进行补考,直到通过考试,这无形中培养了这部分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对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在求职过程中,计算机证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为自己的择业添加砝码。

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证代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的确克服了传统考核中的诸多弊端,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以证代考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零起点与非零起点的矛盾,而且课程师生比较高,这也是公共基础课的共性问题,恐怕是会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

2.试题库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教学软件版本陈旧,考核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使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因此“证”的选取一定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浪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学校的宝贵资源。

3.由于课程成绩认定完全取决于认证考试,使得平时考勤及作业情况无法体现在课程考核中,所以部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监管松懈,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成绩仅仅取决于认证考试成绩的做法有利也有弊,那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又能二者兼顾的考评方法,会更有利于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课程成绩可由认证考试成绩和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按一定的比例折算而成。

4.针对考评模式的改革,课程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不能很好地融合,导致任课教师为了追求高取证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完全被题库的试题汇编所左右,致使课程原本推行的项目化教学和一体化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会做题却不会灵活运用,通过了认证考试却完成不了实际工作,而且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计算机教学演变成枯燥无趣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以证代考”最致命的弊端,必须予以重视并给予纠正。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认证考试两者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学,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潜能。

六、结束语

课程考核评价不仅是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判断,更应该是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下,不能片面追求考试通过率,而应该正确定位课程培养目标,研究和开发既符合计算机课程特点又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把认证考试所需的知识及技能融入到一体化教学案例中,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机应用技能,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兼顾取得国家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计算机岗位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1.计算机应用论文

2.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全参考

3.浅谈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论文

4.关于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毕业论文

5.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大全

6.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计算机岗位应用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