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发布时间:2017-02-28 14:59

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考试中,做测试题要不放过一点疏漏,不放弃一分希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知识积累(15分)

1.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九寨沟是一个佳景荟cuì①_____、神奇莫测的kuàng②_____世胜地;是一个不见xiān③_____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只是由于人的到来,它变得喧huá④_____和杂乱了。

①②③④

2.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写一段60左右的文字,描绘一个画面。

瑰丽葱郁清澈斑斓妩媚点缀

3.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4.下面是某学生的作文片断,请按要求修改三处划线的语句。(3分)

①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都不禁感叹江山如此多娇。②西双版纳的密林,神奇秀丽;海峡对岸的阿里山,风光如画;柳宗元描写小石潭有清幽的环境;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别具魅力……③美丽的江山,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去开创,去装扮。

第①处句子成分残缺,修改的方法是。

第②处句子杂糅,应修改为。

第③处有一个动词使用不当,宜改为。

二、实践运用(10分)

5.名著阅读。(3分)

19世纪后期,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撰写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童趣盎然的作品。作品中(故事概述)是你最喜欢的一次历险过程。

6.仿照划线部分续写一句话。(3分)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让我们走近杜甫,去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_________。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7.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以人性化的提配。(30字以内)

西双版纳晴25℃~32℃

昆明多云转小雨7℃~12℃

美文共欣赏

三、阅读理解(45分)

(一) 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8——13题。(共15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8.选择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意义或作用相同的一项()(3分)

心乐之全石以为底

AB

念无与乐者(《记承天寺夜游》)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乃记之而去潭西南而望

CD

楚王闻之(《晏子使楚》)好逸而恶劳(《治水必躬亲》)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⑴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抛开作者的忧愁,小石潭是一处绝妙的景致。认真阅读文章,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令人难忘的景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为之拟一个富有情趣的名字,把它填在表格中,并写出你题这个名的文字依据。(3分)

景点名 文字依据

听水径 闻水声 如鸣佩环

1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面对他表露出来的情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5分)

⑴抒发的情感(2分)

⑵你对柳宗元说的话(3分)

(二)阅读《阿里山纪行》的选段,完成12—16题。(13分)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项,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12.第一段主要抓住什么特点描写“青苔”的?(2分)

13.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森林的?(3分)

14.这两段文字十分优美,令人百读不厌。你能欣赏语言上的美点吗?请简要说明。(3分)

15.从第二段来说,阿里山风光最容易触发游人怎样的情思?由此探究阿里山的旅游价值。(3分)

16.文中的粗体字“有点”为什么不删去?(2分)

(三)阅读《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完成17—22题。(17分)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

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殿门前敞。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A)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兵灰飞烟灭;(C)你会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仗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着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武侯]诸葛亮死后,谥为“忠武侯”。

17.文段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1分)

18.文段③既交待了武侯祠的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19.阅读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表。(4分)

20.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21.赏析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3分)

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

22.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5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2分)

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3分)

倾诉你真情

四、写作实践(30分)

你外出旅游过吗?肯定有一处地方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请你以游记的形式把它记下来,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左右。

【写作点拨】

写景游记的散文,侧重描写景物,其主要特点是:无论写自然景观(如山川草木),还是写人文景观(如亭台楼阁),都必须完全真实,不许虚构,但又不能照相式地实录,而是透过作者独特的观察,发现其独特的美,并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写游记要突出今景物的地方特色,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游记中的写景应该有详有略,详略处里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而定,一般主要景点和有特色的景物详写,次要景点或感受不深的景物可以略写或干脆不写。

【例文链接】

美丽原来也可以如此

丘悦

初识张家界的山水,便被这里的一切陶醉了。那景,是不曾见过的,此时自诩为已将天下美景尽收眼底的我,竟一时无语了。

行走在流水落花的山路上,清风拂发,细雾拂面。那些赤红色的山体,在一路狂奔的行人身旁悄然滑过,不觉已登上了山顶。当一幅千山万壑的全景图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刹间,作为人的一种渺小感顿时全然消失了。俯瞰着这脚下的千山万壑,一种伟大感无法释怀,不禁感慨万千……

这里的山是如此壮丽,那赤红的岩石、刀刃般的山体无不表现出它的巍峨。深深的裂缝溢出咄咄逼人的寒气,横七竖八地将山峰分割得支离破碎,仪态万千。那些山峰,有的如同一障屏风,用天地之英气将地平线收入到自己黝黑的肌肉里;有的如同一把利剑倒插或正置于树木丛莽间,寒光四射;有的如同一道彩虹从天而降,沿着那白云叠成的台阶即可走进阿里巴巴神秘的大门。或许是山峰太有魄力,连天地间最自由的浮云也甘愿围绕在它的脚下,做它的忠实仆人。

有人说,这里的山秀于黄山而险于桂林。是啊,在高山的峭壁上矗立着许多巨松高柏,犹如大鹏般地搏击着漩涡一样的气流。巨松高柏在夹缝中摄取着每一丝力量,又迎着风雨坚强地站立着。也许树最美的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保持坚韧之本性,人亦何尝不是如此。可树在山面前又是如此地渺小,如此地柔弱。山才是大地最有力的肌肉,最高大的灵魂。

在那深深的裂痕中,我几乎触到了山的灵魂。在那些岁月送上的礼物中,有着隐藏在坚硬躯壳中柔美的灵魂。那山亿万年不断地忍受着风雨的侵袭,继续用布满伤痕的身体去抵挡风雨。也许山已感到很累,想成为一摊黄沙,不再想做高山。可人与万物生灵却需要高山,需要有高山来支撑这片奇异的天地。也有脆弱的山体倒下,可那坚强者却始终耸立在云霄之上,将地平线当腰带紧紧地缠在身上,将万物生灵、太阳、月亮高高地托起……

在起伏的石纹上,我看见海的包容、云的自由、江河的执著,我看见了岁月的沧桑,风雨的足迹。尽管山不能摆脱如此厚重去作海、云、河,但力量却体现在其中,魄力亦体现在其中。我想,原来做高山也可以是美丽的。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是何夕。那山还在长时间地诵着永恒的传说,还在风雨中做着柔美的梦,还在敬仰中唱着无字的曲,一切还是那样美丽……

【点评】这篇记游散文,没有直接描写张家界自然景观的全貌,而是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主线,赞美了张家界带给他的感悟,语言生动,富于感情,在初中生所写的游记中很特别。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1.萃旷纤哗

2.秋天,清澈湍急的溪水奔流于红色的岩石之上,辅之以葱郁的林木,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令人称奇,让人陶醉。

3.①会当凌绝顶②乱花渐欲迷人眼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①删去“使”②“柳宗元描写”改成“柳宗元笔下的”③“开创”改为“开发”

5.马克·吐温第二空不设统一答案,只要是小说中的情节即可

6.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著(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莫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坚毅(无畏);让我们走近陆游,去体味(体会)“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赤诚(衷心/雄心/热烈),可以写其他诗人作家,只要句式相似语意贯通即可。

7.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可知,西双版纳天气晴朗,气温较高,而昆明则天有阴雨,气温较低,所以有必要提醒游客携带雨具和御寒衣物,而且表述语言要具有人文关怀,温情提醒的特点。

8.C(3分)

9.⑴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⑵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错一处扣半分,错三处本句不得分)

10.不设统一答案。示例:观鱼台“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3分。题名2分,依据1分。)

11.(1)借景抒发了悄怆悲凉的感情(情绪)或者叹息它(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2)可以引用古诗句、名言警句或者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只要是劝慰或鼓励柳宗元或理解柳宗元处境的话即可。

12.主要抓住又厚又密、公布广泛(到处生长)的特点描写“青苔”。

13.从公布面积——无边无际;形态阵容——盘曲、整肃;密度温度——湿漉漉等方面描写森林。

14.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善用比喻,青苔“像一条条绿地毯”“森林恰似一片汪洋”“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等。这些描绘生动形象、逼真传神,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和联想,使读者凭借熟悉的事物形象去感悟未曾耳闻目睹的事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5.思古情思。作者联想的一切都与古代文化有关,如“古寺宝塔”“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等。可以说阿里山的美是一种原始、古典、淳朴的美,它满足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16.“有点”准确说明了“湿”的程度较小,符合实际;与上文“雾气”相照应。

17.庄严肃穆(评分:1分,意思对即可)

18.喜爱(或敬仰)(评分:2分)

19.B句: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C句:治军严明,不徇私情(评分:每空2分)

20.出师未捷身先死(评分:2分。答“诸葛亮输给曹魏”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得1分)

2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1分)表现出书写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和壮志凌云、精忠报国的性格特点。(2分)(评分:3分)

22.①知恩必报(或“士为知己者用”等)千秋(评分:每空1分)

②能从个人品格、聪明才智、民族气节、历史成就等方面,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3分。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