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类论文投稿参考例文

发布时间:2017-05-26 17:24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统计类论文投稿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统计类论文投稿参考例文篇1

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也对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对统计学传统模式进行改革成为关注焦点。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浅谈几点建议。

二、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思想认识陈旧

目前我国众多院校的统计学与数学并行设置在同一个学院下,统计课堂逼近于数学课堂。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讲解抽象的统计理论知识与繁琐的数据分析方法,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填鸭式”教学。这种模式下,统计学失去真正的价值,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低落,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匮乏。

(二)教学手段落后,考核形式单调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统计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多数学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并未与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导致统计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制约了运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下,考核模式一味呈现单调的闭卷笔试方式,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有效的培养起来。

(三)实训实习不足,实践经验缺乏

本科院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中,实习实训课程占总学分比重偏少,对口实践匮乏。受实训师资和教学内容的限制,一方面实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实训教学内容陈旧、流于形式,导致课程小实训无法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学生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直接制约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受实习实训基地和对口实习单位的制约,学生社会综合大实习无施展空间,无法真正体验现实操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很好地融合,实践水平亦不能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方向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统计理论方法,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分析能力。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从“填鸭式”的传统讲授法转变为“做中学”的案例教学法才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统计的价值。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思维,各抒己见。案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现代媒体,改革考核形式

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较,现代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覆盖量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减少手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优势。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数据处理是一个必备的环节,尤其面对大量繁杂数据时,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已有高校将统计课堂设置在多媒体实验室,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作用,掌握理论的同时直接进行课堂实践,从知识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教师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应信息,并及时的诊断和评价,根据诊断的结果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教学相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开辟了新天地。通过改革原有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采用专题调查报告、具体案例分析、统计软件操作与机试笔试相结合的多方位考核模式,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训操作,建立校企合作

首先,增加课堂小实践,将统计课堂部分设置在实训室。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实践性知识又反作用于理论知识,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又从经验到知识的相互转化,真正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次,加强课程专题实训,对于实践性课程增设专题实训,让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社会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建立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体系与就业系统的融合与协调。校企合作的建立,一方面降低了青年人从“学校到职场”的难度,减少青年失业;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建立与发展,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成才和生涯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我们应主动关注统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就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言,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对统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学到统计的精神实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统计综合素质。因此,如何才能使统计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将是我们统计教育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统计类论文投稿参考例文篇2

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统计分析方法在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个人投资经营决策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应用工具[1]。

统计学作为一门关于收集、整理和分析经济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财经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2]。高校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统计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使学生拥有一种适用于多种复杂现象的观察、计量和分析的认识工具,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学的方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引入案例教学,将枯燥的统计理论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以案例演绎统计学概念和原理,把枯燥的理论概念变为生动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具体、丰富生动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3]。

近年来,参与式教学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也慢慢得到运用,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转变了大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方法, 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4]。然而,由于统计学课程本身的一些特点,如理论较为深奥、统计思想难以理解、统计方法和公式繁杂、内容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

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可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不错成绩, 但会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反馈: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知识,除了为通过考试拿学分,不知在将来工作中有多少用处。本文提出“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调查——课堂小组讨论——参加学科竞赛——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干中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强化和提升学生的统计理论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与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方式,或者沿用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或者单纯地依赖多媒体授课。课堂教学一般围绕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提问,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独立思考机会缺失。另外,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非常单一,缺乏创新性。大学教育中,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基本上由任课教师命题,学生参加闭卷或开卷考试,教师阅卷评分。考试内容覆盖面小,考试内容比较陈旧,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或其他开放性题目很少涉及,学生死记硬背为主,高分低能现象明显,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枯燥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其内容包含统计基本概念、描述性统计、抽样调查、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统计指数、非参数检验、综合评价等理论及方法,涉及的定理、公式非常多且繁杂。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和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非常容易出现教师在讲台讲得十分起劲,学生在下面聊天、睡觉更加起劲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统计理论难以理解,统计方法及公式繁多复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客观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害怕和抵触,以考试及格为最终目标,根本无法谈及对统计思想的理解,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灵活应用。

(三)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

目前的统计教学方法呆板,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课堂练习和课后的作业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唯一渠道,教学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传统统计学课程教学基本上借鉴高等数学课程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在黑板进行统计理论的解释、统计公式的推导,学生在下面听讲、记笔记,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做练习题,教学方法方式非常单一。这种满堂灌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模式,除了偶尔的上课提问之外,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少,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是缺乏,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真正理解程度,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近年来,虽然一些高校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也是治标不治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缺少,并未能真正解决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的问题。

(四)偏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缺失

目前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偏重于统计学知识的传授包括统计定理讲解、统计习题训练和统计公式掌握等,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很少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统计理论、统计公式,但是无法将这些理论和公式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课堂任其满耳灌,课后应付作业题,期末攻克考试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能力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却很少涉及。只有将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结合统计学课程特点,以及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枯燥、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和偏重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缺失等,本文提出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思路为: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合作团队;统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调查任务同时开展,边学习,边选择地方经济难题边开展社会实践,然后将调查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选拔优秀团队参加统计学学科竞赛,最终形成“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调查——课堂小组讨论——参加学科竞赛——服务地方经济”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统计理论和实践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力求达到的目标: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僵化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教与学互动机制模式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模式;增强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学生掌握统计理论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 实践动手能力,服务地方 经济建设;营造学生团队合作 环境,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注重理论 应用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及举措为:

(1)开展班级分组,一般以7人为一个团队,组长:总负责;成员1牵头负责项目1,其他成员配合完成,内容为调查方案设计,时间在1-3周;成员2牵头负责项目2,其他成员配合完成,内容为调查问卷设计,时间在4-6周;成员3牵头负责项目3,其他成员配合完成,内容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报告,时间在7-9周;成员4牵头负责项目4,其他成员配合完成,内容为推断性统计分析报告,时间在9-14周;成员5和6牵头负责项目5,其他成员配合完成,内容为整套调查研究报告,时间在14-18周,团队所有成员均需参加实地调查,获取统计数据。

(2)适当控制教师课堂教师讲解的课时,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如小组讨论、方案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处理的课时;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与 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同步开展,包括小组分组、确定调查题目、统计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结论探讨等,理论教学与实践调查一一对应,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效果。

(3)以“浙江省大学生统计方案设计大赛”学科竞赛为平台,选拔优秀团队参加学科竞赛,着力开展统计学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内容。

(4)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学生团队的全过程,包括前期准备、中期外出调查、后期数据处理及讨论等,每个团队演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接受学生们的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统计类论文投稿参考例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