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书法作品

发布时间:2017-06-06 09:26

马伯乐(1942.4—)江苏苏州人。 画善山、人物,兼擅书法。早年在美校专攻绘事之余,钻研中国画史论,并对古典文学、哲学均有涉猎。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马伯乐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马伯乐书法作品欣赏

马伯乐书法作品

马伯乐书法作品图片1

马伯乐书法作品

马伯乐书法作品图片2

马伯乐书法作品

马伯乐书法作品图片3

马伯乐书法作品

马伯乐书法作品图片4

马伯乐个人简介

马伯乐(1942.4—)江苏苏州人。擅长中国画。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专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971年开始专业创作,现任苏州国画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兼职教授。画善山、人物,兼擅书法。早年在美校专攻绘事之余,钻研中国画史论,并对古典文学、哲学均有涉猎。于山水画研习,取法由明代沈周而上宗“元四家”;人物画对南宋梁楷、明人陈洪绶、近代任颐诸大家最为推崇,故借鉴亦最多。他在长期的学习和创作中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而笔墨的优劣往往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全凭作者的修养和把握、鉴别。”因而于“笔墨”深下工夫,加上数十年来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才逐渐形成了“格高而思逸,笔精而墨妙”的山水、人物画格。作品以笔墨精湛,意境优美隽逸而著称画坛,被誉为“当代实力派”画家之一。作品有《陆游诗意》、《风尘三侠》、《张继枫桥夜泊诗意》等。

书法是细致的手艺活

书法首先是个手艺活。你必须熟悉纸和笔,就如同木匠要熟悉斧头和锯子一般,经典碑帖就是引进门的师傅,这个道理看似浅显通俗,却耐人寻味。古人的字好,原因很简单,他们写字的时间比今人多,纸笔是他们身体的延伸,汉字就似他们菜园里的一棵白菜,主体与工具已合为一体。今人太忙,又有足球和股市需要留心,写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已算勤奋了。贴近古人的状态,把手艺弄精,最好的办法是临帖。虔诚而忠实地临帖,亦步亦趋,收敛自己既有的书写习惯,全力钻进古人的“条条框框”中去,不要怕像古人,就是怕不像古人,能临九分像,就不要减作八分像。常见一些人,眼手不到位,临帖不像,美曰“意临”,欺骗自己,误导他人。道理很简单,就如同全力以赴追美女,求之既得,自然美妙,求之不得,只好“意临”了。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反驳我,大师临帖也有不像的,难道不是“意临”么?我只能说,你不是大师,或者在成为大师之前,你只能先老实做事,这是成为大师或者大家的必由之路。在选定一帖后,我的做法是先看几天,也就是读帖,然后通临,待对这个帖的风格有一定感觉后,即进入重要的阶段——细临,选取帖中最吸引我的局部,一个字一个字地,一笔一画地,精确地临,而且在行列上不要改变,这样可体会原帖行气章法的精神。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如看跳水比赛,同样一个107C的动作,得分往往不同,原因就在于动作完成质量不同。当下写王字者不计其数,普通人与高手的差别往往就在这些局部的细节上,就在起收使转的到位程度上。细临这个环节最重要,临到一定程度,可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我常临的帖是《集王圣教序》、《书谱》,很惭愧地告诉大家,20年来这两种帖我一遍也未临完过,因为每次打开帖,就翻到了我最喜欢的那几面去了。

用笔、结字、章法,这三要素,孰重孰轻,前人多有争论。我的看法是,赵松雪、启元白等大师、大家对此三者,俱有取舍,而此三者对我辈同样重要。在临摹学习中,往往会顾此失彼、不可兼得。留意笔法,结构会不好、行气会不顺;注意行气章法,笔法又不到位。我的办法是在某个阶段可侧重结字,某个阶段多关注用笔,某个阶段多体会章法。王字风格的经典中,学《圣教序》宜效其结字完美,临摹本手札要多揣摩其笔法的灵活多变,习《阁帖》、《书谱》当体会其行气之妙。

临帖是相当枯燥之事,但如果你临得和《兰亭序》、《寒食诗帖》等原帖相较,惟妙惟肖,几欲乱真时,那种愉悦绝不亚于创作!临帖是一辈子的事,连王铎那样的大师,晚年都一日应索书一日闭门临帖,更何况我辈!

马伯乐书法作品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