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三个寓言故事
在一些编写的寓言故事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编写三个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编写三个寓言故事篇一
有一个读书人,他的一大嗜好便是买书。
这一天,他进城去,半路上碰到另外一个读书人,手里也拿着好多书。他上前将那人手里的书看了一遍,喜欢得不得了,恨不得一下子都买下来成为自己的,可是他手里又没钱,急得他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他想出个好主意,就对那个读书人说:“书生,我家里有好多的古铜器,我本打算把它们卖掉再去买些书。现在我看你手上的书正是我想要买的书,我想用我家里的古铜器换你的书,不知行不行?”
没想到那个卖书的读书人正好有收集古器皿的嗜好,听说这个要书的读书人家里有古铜器,实在是太高兴了,于是两人立即达成了以古书换古铜器的交易。卖书人随着到了买书人的家里,看见各种各样的古铜器摆在那里,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用自己随身带的书,换了十几件古铜器,一边背起铜器回家,一边心里还在一个劲地庆幸自己今天好运气。
卖书人将沉重的古铜器背回家中,还没喘过气来,只见他的妻子从房内走出来,惊讶他怎么回得如此之快,便问:“怎么这么快就把书给卖掉了?”
卖书人并不回答妻子的问话,他将鼓鼓囊囊的口袋打开,然后十分小心地将古铜器皿一件件拿出来,对妻子说:“我用书换了这些古铜器了,这些东西正好是我所需要的。”
他妻子一听气坏了,指着他骂道:“真是个糊涂蛋,你换回这些个破旧东西,能变得饭吃么?你吃大亏了呀!”
卖书人却回答说:“他换得我的那些书,难道就能当得饭吃吗?有什么吃亏不吃亏?”他的妻子竟哑口无言,还若有所悟地点着头哩。
其实两个读书人互换古书与古铜器,本是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好事,可卖书人妻子的庸俗责骂,却引出了卖书人的一个愚蠢回答,着实可叹。
编写三个寓言故事篇二
有一个鲁国人扛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进城去卖。当他走到城门口时便犯愁了,因为他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将竹竿扛进城去。把竹竿竖起来进城门吧,竹竿比城门高出一截;把竹竿横起来拿着走吧,竹竿比城门又宽出一截。他横着、竖着比划了半天,搞得满头大汗,就是进不了城门。
这时,一个老头经过城门。他看见那人愁眉苦脸的样子,非常自信地走过去对他说:“我虽然不是什么圣人,但一生经历的事情比你多。既然是竹竿长、城门小,你为什么不把竹竿从中间截成两段呢?那样不就变成竹竿短、城门大,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城了吗?”
拿竹竿的人听了非常高兴,说:“太好了。”
于是他找来锯子,将竹竿锯成两段,然后进了城门。
可是,这个卖竹竿的人在城里转了一天,竹竿就是卖不出去。因为他没想到,锯短的竹竿虽然是扛进了城,但是由于其用途不大,无人问津,所以几乎成了废品。
这则寓言既讽刺了鲁国人的愚蠢可笑,更嘲笑了那个自以为见多识广、喜欢乱出主意、好为人师的老头。正是类似这老头的一些人的瞎指点,使许多好事都办糟了。
编写三个寓言故事篇三
齐宣王有个特点,喜欢听别人对他说恭维话。齐宣王爱好射箭,他喜欢听别人说他不论多强硬的弓都能够拉开。其实,齐宣王自己拉的弓,拉开时所用的力气还不到三石。
齐宣王射箭时,常常向身边的大臣们表演拉弓。他身边的近臣们为了奉承自己的国君,一个个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势,故意拉起来试试。这些近臣们在试弓时有意地做出很认真的神情,装出拼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样子:闭住嘴,鼓满两腮帮,将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里,再慢慢地将弓拉到半满时故意停一下子就松开手。他们都说统一调子的话:“这张弓好厉害!真是强劲极了。如果没有九石的力气是别想将它拉开的。”“那还用说,这么强的弓,除了大王您以外,是没有人能够拉开的。”“世界上像大王这样能拉这么强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的。”……听了这些特别顺耳中听的话后,齐宣王的心里感到特别舒服,心里乐滋滋的,甜甜的,比蜜还要甜。
这样,齐宣王所拉的弓虽然只需用不超过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他拉的弓,没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开的。
拉开这张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这是实际;而用九石的力,则是徒有虚名的啊!齐宣王只喜欢虚名,却不知道他的实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欢听奉承话。听到奉承话、恭维话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耻笑。
编写三个寓言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