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选修课论文
心理学中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和社会调查基础之上的,适当增加此类环节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产生真切的感受,才能真正让他们记住,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选修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选修课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研究》
[提要]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大学期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大学生心理素质,接着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多种因素,最后提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策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MFD-143)的结项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大学生慢慢的接触大学、社会,大学生会对大学、社会有一定感知能力,并且会逐渐地去适应,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生活的外界环境、内部环境-个体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能否适应学校的生活,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仅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也有很多。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竞争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行业的不断增加,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学生入学率在逐渐增加,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很多高校盲目扩招,使得招生人数的增长远远高于就业机会的增加,所以使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比如,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优先考虑社会有经验的人才,而不愿意接纳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就是有些单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但是都会选择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对当前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时,对大学生培养实行的是“订单培养式”,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有就业单位接纳,而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是单位选择学生,而不是学生选择单位,这样,使大学生的“天子骄子”的优越感备受冲击,还有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的不正之风等都使大学生感到很迷茫和失落,这失落感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错误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推进,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有对大学生有激励性的信息,但是也有很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现在大学生几乎有70%左右拥有电脑,所以在接触有利信息的同时,也会接触地很多不良信息,而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力还比较薄弱,老师又很少直接参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指导,这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思进取,但是这又使得大学生感觉到很矛盾,觉得自己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感到自责,但又不能自控,这种自我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期望的压力。在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子女升学,诸如考入大学、考取硕士研究生、能够出国深造、甚至考取博士研究生,许多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父母的殷切期望,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无形中给进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长期的、无形的压力,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2)家庭条件的压力。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现在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因此,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在高校中,学生家庭收入悬殊问题也比较严重。尽管高校学生都不愿意被别人认为是“贫困生”,但是他们却无法逃避这样的事实:从吃穿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大差别,他们为了使自己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尽量赶上大城市的同学,他们除了努力学习以赶上、甚至超越大城市同学的之外,为了能够负担起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因此很多学生还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这样,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远超过了别的大学生,从而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3、校园环境的影响
(1)生活环境的压力。生活环境的压力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发生问题。大学生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时代,很多同学是有原来的在父母照顾下生活转为个人独立的、集体式的生活。大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其面临的校园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学生为了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其心理也会慢慢地进行调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很多生活方面的问题都有父母帮忙解决,甚至学习方面的问题父母也会帮上很多忙,而进入大学以后,这些学生开始和同学一块生活,这就要求既要独自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又要求学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帮助而缺乏自理能力和过不惯集体生活,特别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很多事情感到无所适从,又不知道和同学进行交流,因此而感到孤独和寂寞,长时间的压抑和焦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学习环境的压力。很多同学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学习环境和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原来是在老师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学习,老师让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并且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地学习;而考入大学后,学习知识很多是靠自觉学习,老师上完课之后,很少再直接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学习。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很多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学习什么,该如何学习,慢慢的会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此外,在大学校园里面,竞争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独立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文体特长等各个方面。原来的学习能手,进入大学之后在社交方面变成了一名“呆子”。这使得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整体的否定。学习环境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心理学选修课论文篇二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摘 要:了解并研究教师职业压力,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教师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而且有助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维护教师身心健康。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教师职业压力的存在及其消极影响具有普遍性;2)教师职业压力源的产生有多种综合原因,经济、物质方面的因素不是导致压力的唯一原因;3)教师职业压力的调解并不能仅依赖教师自身;4)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工作具有持久性。
关键词:职业压力;教师;应对策略
1 职业压力的概念和理论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关于职业压力的界定
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的美国,近20年来,世界各国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逐渐深入。吉里压科和萨克里夫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消极情感的反应综合症,如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通常伴随着潜在生理变化,它是由教师的工作引起的,是通过教师对构成其健康与自尊的威胁性事件的知觉以及激活减少威胁知觉的应对机制进行调节的。在随后的研究中有关压力的定义就非常丰富了,例如,Lazarus&Launier认为:“压力是需要或超出正常适应的任何状况”;Quick认为:“在面对压力源时有机体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动;”而Summers、Decotiis&Denisi则认为:“当个体被迫偏离正常的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时表现出的不舒服的感觉。”
国内关于职业压力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界定,例如,陈彰仪把职业压力定义为:“个体面对他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张兴隆认为:“生活环境不能满足个人需要、个人学习与经验,无法与现实生活的需求相互配合,所导致的生理或心理失去平衡的一种紧张状态”;徐长江则把工作压力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性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张建卫则认为工作压力是:“由不良的工作环境或个体因素引起的,伴随机能及心理活动变化的紧张状态”。
纵观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发现虽然表述和侧重上存在一些歧异,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例如,目前社会心理学对职业压力概念的定义表明职业压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职业压力是以反应、刺激、环境为基础的变量,或者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产物。综合相关文献对职业压力定义的表明:1)职业压力是一系列身心及行为的复杂反应过程;2)在压力源存在的情况下,个体并不一定产生相应的压力反应;3)职业压力的反应是多方面的。
心理学选修课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