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财经类论文范文
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与经济的融合,其他学科的渗透,使财经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类财经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财经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财经类论文范文一: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论文
一、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一)对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和实践教学环境的制约,地方高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认为理论教学是学术性的体现。但是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不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并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反之,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如果得不到充分重视,则会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执业水平偏低,不可避免地造成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企业也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场所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的财经实验室,另一类是校外合作的企事业单位。然而,由于地方高校财政经费的限制及对财经类专业的重视不够,财经实验室建设起步晚,投入不足,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匮乏,实验室规模较小,导致财经实验室建成之后使用效率较低,甚至流于形式。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的建设当中,一部分地方高校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向地方企业满撒网,重视实习基地数量而忽视其质量,对实习基地后期的管理工作存在缺位的现象。并且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实习内容往往涉及企业的核心业务,略有不慎,可能会导致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所以企业单位一般不愿意大规模接收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了学生实习,也不会让他们接触很多专业工作,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挫伤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部分学生选择走个形式,随便盖个章应付了事。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分工不明确
地方性高校由于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面临教师少、任务多、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较少的师资承担着繁重的教研负担,一边要负责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一边要组织实践教学的开展,无奈之下,实践教学往往放在次要位置上,教师很难安心组织、管理实践教学。
(四)考核评价效果不明显
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然而,在部分地方高校财经类实践教学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主要依靠理论成绩、实习报告及日常考勤,指导老师很难全面监控学生的实习情况,难以验证实践报告是否属实,难以保证实践时间。校外的实习在教师牵头组织以后,由于管理缺位,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学生自觉性不高,利用实践教学人员较为分散的特点,玩游戏、聊天,之后找单位盖个章就可以通过,导致实习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缺乏规范,考核形式单一,无法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考核体系,导致考核评价效果不明显,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良好的实践氛围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为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认识到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开展财经类专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企业应聘经验年限制约和上岗实践操作缺乏的问题。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宣传明确实践教学的意义,可以为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从校内方面讲,要逐步加大对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整合内部软硬件资源,提高财经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从校外方面讲,建立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落实实践教学,保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学校应该引导产学研合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工作。此外,地方政府也应该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地方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当教师,又能当师傅的复合型教师。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引入机制和培养机制,利用人员弹性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条件引入或培养“双师型”教师。具体而言,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践型教师,优化师资结构,为实践教学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应该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短期目标及实施计划,发挥地方优势,采用培训、引进、访问和激励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将企业专业人才和资源引入地方高校,以实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升级优化,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考核是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反馈过程,地方高校应在考核评估体系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将学生实践活动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新型考核评估体系。具体而言,实践考核要以创新能力测量为主要内容,考核评价要以是否具备创新点为标准,完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规范实践教学评估指标,加强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全面监控。在开展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总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个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
有关财经类论文范文二:传统文化与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
摘要:在多元化价值观与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校园文化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校园文化建设却未给予传统文化一席之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与无知令人担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多种形式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由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制度形式、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
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激烈变革时期,充斥着各种文化思想,不断冲击人们的价值观。竞争的激烈,让大学生感受到潜在的就业危机,因此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来为自己充电,大学校园掀起了一股考研热与回炉热的浪潮,奋发向上的氛围在校园蔓延。从宏观上看,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但从微观上看,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1.1价值观扭曲
中国在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西方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潮也随之涌入。有人曾担忧地说,当代的大学生懂得ABC,懂得美元,却不懂得“四书”为何物。他们已经由过去五六十年代大学生不谈名利、无私奉献,到今天的直接索取,一切行为都被打上了功利的标签,班级、社团、学校的活动有利于自己评奖评优的就积极参加,对自己益处不大或毫无益处的就不予考虑。
1.2崇尚自我,缺乏集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基本都是集各种宠爱于一身,过着被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生活。在新生报到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家长为孩子整理被褥、打水打饭。一些大学生“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进入大学后,并没有因为集体生活的特殊性而有所改变,也没有学会为别人考虑,为集体着想。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惜铤而走险做各种违背学生守则的事,故而学校每年各种考试都有很多学生作弊,找人替考,虽然学校一再强调,并以争取“零挂科班级”的称号来敦促学生严守考试纪律,为集体争光,但依然有人以身试法。
1.3人文素养缺乏
传统的教育体制与考核评价体制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过于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由于专业性质,学生多为理科生出身,一直以来的学习重心就在数理化上,每天埋头于计算题中,较少涉猎课外文科读物。即使是文科生,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累,无暇顾及课外读物。进入大学以后,学生虽不像以前那样追求分数,却依旧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无视对自身素养的培养。学校开设的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无法与一些影视鉴赏类的课程相“抗衡”,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也没有多少兴趣。其中部分学生有崇洋媚外心理,他们过洋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缘何而来。他们认为所谓的传统是已经过时了的东西,与时代相距较远,没有什么价值了。
1.4网络文化冲击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手机、电脑所编织的网络世界中,变成了“低头族”与“拇指族”,似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离不开丰富的虚拟世界。不想与人沟通,很享受一个人的世界。每天关注那些八卦新闻,追逐泡沫剧,陪剧中偶像一起笑,一起哭,对陌生人的关心远远超过对身边朋友与亲人的关心,对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也毫不关心。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措施
传统文化是世界积累的相对稳定的物质与精神遗产总和。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传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中所缺失的传统价值观念,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倡导的。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源泉,因而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2.1增加传统文化方面选修课程
以黑龙江财经学院为例,选修课程中多是一些鉴赏类课程,学生多是集中选修影视鉴赏、经典广告赏析等课程。加之部分学生认为选修课只是随便上几节课,修够学分就可以,因而并不重视,依旧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几乎为零。为此,我们需要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爱民、自尊自信、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等思想,能够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文化,无疑是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实现塑造其美好心灵的作用。
2.2挖掘本土文化
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这种文化只存在于某个范围内,与其地理环境、历史遗风、先辈祖训、生活方式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就地取材也会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以黑龙江财经学院为例,黑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物质生产方式,使这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大省积累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如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闯关东”的移民文化等,诸多精神积淀造就了黑龙江人爱乡重土、重勇尚武、直爽包容的品质。因此,我们可以以本地文化为依托,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2.3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一点点积累。基于校园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正如有位哲人所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可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如校园网、微信、校园广播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还可以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如在图书馆、宿舍、教学楼、食堂、体育馆等场所,以标语等形式呈现传统文化,让学生眼睛所及、耳朵所闻的都是学校的精神内涵。这个措施看似简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简单趋同,应注意结合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而设计,在优美的环境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情怀与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吕丽莉,奇伟.校园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06-709.
[2]王凤荣.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碰撞[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130-133.
[3]任小平.试论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构建意义[J].辽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03):83-84.
财经类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财经大学论文范文
2.财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3.高职财经论文范文
4.财政专业论文范文
5.财政学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财经类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