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想的精英学术论文
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指在现在想未来的事或是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境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梦想的精英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关于梦想的精英学术论文篇一
梦想照亮中国信心
2008年,年度人物评选以“责任、探索、远见、凝聚力”为主题,十几位获奖者几乎可以拼贴出一个中国社会经济前进的图谱。中国经济的脉络,也正浓缩于评选当中。
“地震发生的那天,是我五十岁的生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而那一天,我看到的却是生离死别。”1月20日晚,获得年度人物大奖的斯泽夫在他的获奖感言里感叹,“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在由他领唱的《歌唱祖国》的旋律里,被誉为中国经济领域“奥斯卡”的2008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国家体育馆落下帷幕。
根据百人评委团的投票结果,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最终揭晓。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李宁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宁、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等10人入选经济年度人物。中国东方集团公司总经理斯泽夫、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二人共同获得年度人物年度大奖。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获得特别荣誉奖。
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奥运梦圆,神七飞天。同样在这一年,中国人也经受了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的考验,迎接了金融危机的挑战。
这一年,改革开放迎来了第三十个年头,“中国制造”早已风靡全球,无数中国企业正筑梦于世界舞台,经济年度盛典的镁光灯下交汇和涌动着民族的光荣和梦想。
特殊的背景中,“责任”二字被再次提及,成了至为重要的关键词,它更多地意味着对社会的担当。
“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里都有国家的无形股份,我们应该与政府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分享财富。”陈光标的观念与马云的想法不谋而合。
从2008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获奖名单里,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群执着探索,敢于梦想的人,他们以其远见卓识,和常人无法想象的坚韧,在一步一步实现梦想。而当这些“中国梦想”一一照进现实时,中国已然在世界上迈了大大一步。
如果说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中国梦则是勇于为社会民族担当、睿智创新的进取气质,并且历尽风雨而不动摇。
“我做了一个梦,十年。十年前我到了迪士尼和华纳片场,有一种心酸和悲壮的感觉。回来以后这个梦我做了十年,为中国、为华语电影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一流的制作基地……十年反复做梦,去年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梦,梦想成真。”中影董事长韩三平的演讲让人动容。
从十几位获奖者的“中国梦”中,几乎可以拼贴出一个中国社会经济前进的图谱。中国经济的灵魂,也正浓缩于这些中国梦中。
梦想从不凭空而来,它需要超凡的远见和不懈的探索。对一个企业家或经济学者来说,远见意味着做梦的可能,而探索则意味着实现梦想的可能。
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2008年,年度人物评选以“责任、探索、远见、凝聚力”为标准,致力于寻找富于远见卓识的引领者,提振公众对未来的信心,带领大家走出金融危机阴霾。在名单一一揭晓时,年度盛典的奖杯和掌声向他们表达了最真诚的敬意。
2008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主创团队专访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助理 许文广
“中国梦”是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
《新周刊》:今年获奖的人物是不是都符合预定的评选标准,有哪些人物你印象比较深?
许文广:我觉得每个人都符合我们定的四个标准,印象比较深的是得大奖的两个企业家――陈光标和斯泽夫。虽然从年度人物资深与否的层面来说,他们应该算是资历较浅,但是他们的当选能反映出社会的期待和认可。
《新周刊》:获奖名单公布以后,反馈如何?
许文广:今年对我们的整体反馈应该是这几年比较热烈的一次。可能今年的很多人物都比较有特点,有好多我们过去没有考虑过的人物入围并且当选,比如中影的董事长韩三平,他的当选代表了国产电影在经济上的成就得到了认可。
《新周刊》:“中国梦”这个策划是怎么得来的?
许文广:“中国梦”这个设想我们很早就有了,想把它放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下提出来,因为三十年是一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在西方,“美国梦”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代表,那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后来我们就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除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外,它更多地体现了今年的评选标准,尤其是对集体、对社会、对公众的“责任”。
《新周刊》:你对《新周刊》“2008CCTV中国年度年度人物特刊”有什么看法?
许文广:这次特刊做得很不错,尤其是封面“中国信心”四个字,这个概念提得很好。另外我们共通的一点是把今年的年度评选放在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下来看待,配合了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档案,和你们对三十年独特的梳理,有点像从列传体的角度来说历史。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年能出现这么多的新鲜面孔,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一个重要背景。
2008CCTV中国年度年度人物评选总导演马洪涛
困难的年份更需要英雄
《新周刊》:颁奖典礼上有很多创意环节和亮点,你比较满意的是哪些部分?
马洪涛:我想很多观众在看节目的时候,能理解我们四个人物部分的内涵。第一个部分是凤凰涅�,希望通过这个部分来象征中国民族正在进行的伟大复兴过程;第二个部分叫出海,因为前面颁的奖是颁给朱新礼和林毅夫的,中国的企业家越来越国际化,中国的经济学家也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可;第三个部分是飞天,获奖者是马兴瑞和刘绍勇,他们都是航天领域的代表,飞天寄托着中国对太空的梦想,也代表着中国制造和中国产业的最高境界;最后一个部分是生命,不管是冰雪救灾和抗震救灾,其中都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想通过这个节目重温2008年积累的精神财富。我相信很多观众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很多周围的朋友、我们的领导、获奖的年度人物,包括媒体的朋友都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觉得今年的颁奖礼带给了他们感动和亮点。我们正是想尽量通过这个颁奖典礼的仪式感,让观众产生对这个奖杯和评奖流程的尊重,进而对这些获奖者产生敬意,去了解他们的作为。
《新周刊》:跟往年相比,晚会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马洪涛:我觉得今年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因为首先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人们更愿意去做一些思考,让今年的评选要比往年深刻得多;另外,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在这样一个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年份,其实更加需要产生英雄,可以看到有些获奖人物也确实展现了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不屈的脊梁,以及逆风飞扬的企业家风采。“地利”是我们最终还是作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把颁奖典礼放在了国家体育馆,这是承载我们民族伟大的奥运梦想的场馆,很多依托奥运产生和实现的梦想都在这个典礼上得到了淋漓
尽致的发挥。“人和”,是指这个特殊年份产生的特殊的企业家群体,另一方面,9年的评选也积淀下来一个非常专业的电视制作团队。
《新周刊》:能否谈谈你对特刊的看法?
马洪涛:特刊是在颁奖礼上发放的,对于所有到场的观众来说,它让他们在谜底揭晓之前,能对今年的评选有一个背景式的了解,知道在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同时还对入围的候选人提前有一定的了解,提前进入了颁奖礼的氛围。这是一份很好的对年度人物评选的注脚,是《新周刊》眼中的年度人物评选。通过获奖的12个人物,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声音,帮助我们实现了评选的目标:一榜知天下。
2008CCTV中国年度年度人物评选推广总监闫琼
评选是中国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
《新周刊》:你们是如何把评选的标准和理念贯彻到相关的推广活动和策划中的?
闫琼:作为举办了九年的品牌活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被业界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以及“最具专业品质和影响力的评选品牌”。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业界、学界的地位已经确立。要巩固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首先要维护好品牌应有的品格。就年度人物评选这个品牌来说,它的品格就是它内在的主流价值观。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它体现的是CCTV作为媒体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体现在今年的四个评选标准上:“责任、探索、远见和凝聚力”。2008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的评选标准把责任推向了首位,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一种媒体责任感的体现。针对这个标准,我们从传播思路到技术操作上,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手段和数量上的变化,更多的是这个评选活动品牌传播的质变――如何创新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新周刊》:评选活动做了九年了,在推广上有哪些经验心得?
闫琼:在现代企业中,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是一个品牌成败的关键所在。其实,对于一个电视活动来说,推广宣传所承载的功能和作用就是节目这种特殊商品的另一种市场表达。年度人物评选的推广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物理效应到规模整合传播,从放大品牌效益到追求品牌品质的过程。今年的品牌推广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阵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规模和声势颇为壮观。评选期间,北京、上海等地城市商务核心圈,CBD黄金地段,陆路枢纽等城市地标的户外超大屏幕(LED显示屏),每天百余次滚动播出宣传片和恭贺广告:有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墙面LED大屏幕的京信大厦、王府井工美大厦、西单大悦城、世纪天阶、中华世纪坛、保利剧院、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广场及盘古大观。被称为上海第一“球”的美罗球是上海商业区的地标,打出评选呼号的璀璨的美罗球成为上海入夜的一景。
此外,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4万余辆公交车移动电视;500列空调车、75000个液晶屏幕;10余城市的地铁移动电视;2000多家麦当劳、肯德基的室内电视: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等340家三星以上酒店;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52家主要机场和国航等12家航空公司,全国各大机场,T2、T3航站楼418块液晶电视和机场刷屏同步播放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宣传片我们将新媒体播放评选相关内容拍摄下来,制作成一个精美的宣传片,在颁奖晚会现场和片尾使用,这个变化给很多人留有印象。这个源自品牌推广行为由线上到线下再次回到屏幕上,这个路径的变化不仅为合作互动推波助澜,更为重要的是此举让评选活动的品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释放出更大能量。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到今年已经是第9个年头了,在这9年里,对于活动的宣传和推广,我们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中认识到,电视节目要达到有效的传播,除了电视本身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媒体公共关系系统,成为受众经济生活的一部分。
《新周刊》:你对本刊做的评选活动特刊有哪些看法?
闫琼:从2006年开始,我们与《新周刊》开始深度合作,联合出品评选活动特刊。我们之所以选择新周刊,是因为这是一本以“盘点”见长,视角新锐,且具备很高的市场吸引力的杂志。《新周刊》是由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群体组成的。尤其是特刊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2006年特刊的主题为“盘点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和执行力”;2007年为“发现中国价值”;2008年为“中国信心”。《新周刊》特刊每年都要给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者和与会嘉宾特别印制孤本,这个细节上的处理给很多嘉宾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今年的颁奖晚会现场,评选活动的特刊和一本评选活动宣传册受到厉以宁、董明珠、任建新、朱新礼等很多嘉宾的首肯,很多嘉宾想留存特刊作为评选活动的纪念。颁奖晚会录制后,很多人给我们打电话索要特刊和宣传册。总之,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品牌之所以受到各方肯定,得益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支持,得益于《新周刊》等众多媒体对我们通力协助,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关于梦想的精英学术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