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的名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7-05-29 20:13

青春者,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人生之华也。每个人都曾拥有自己的青春,都曾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它。然而,二者并不完全等效。庸者总会傲慢的认为青春是一个无底洞,智者则会谦卑的认为青春是上帝借我们的一架云梯,时间到了总要归还。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青春的名人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青春的名人故事篇一:只有一碗刀削面的庆功宴

14岁时,王宝强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成了一名北漂。他经常看《七品钦差刘罗锅》剧组拍戏,并在其中当过几次群众演员,一来二去就跟陈三木熟悉了,他时常帮着陈三木拿着包,嘴里叫着“老师老师”。当时陈三木是剧组里的角色演员,一部戏下来能有几万块钱的收入,但他并没有瞧不起王宝强这种一天挣20块钱、吃上顿没下顿的群众演员,不但常教他怎么演戏,还经常告诉他怎样和圈里的人搞好关系。那部戏拍完之后,两个人的联系依然很紧密,陈三木经常叫王宝强过来玩,请他吃饭,而王宝强对陈三木的称呼,也由客套的“老师”变成了更为亲切的“大哥”。

16岁时,王宝强凭借自己在《盲井》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4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当时,王宝强连前去台湾领奖的路费都掏不起,他想到了陈三木。找到陈三木,王宝强吞吞吐吐地说明来意,陈三木兴奋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真不错,哥果真没看走眼,宝强真是好样的,哥替你高兴。”二话没说,不但借给他1000元钱,还让他在家住了几天,好吃好喝好招待。过了几天,王宝强又找到陈三木,说钱不够,陈三木马上又拿出1500元给他。王宝强对这次领奖的意义显然十分看重,他拿着钱激动地掉眼泪:“谢谢你,哥!没钱我就拿不回来这个奖,你是我在北京最好的哥了,你比我家人都对我好,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

在颁奖晚会上,王宝强看到了很多他曾仰视的大明星,现在虽然自己拿了大奖,是现场的明星,可是还是觉得他们那么高不可攀,他心里紧张得一直怦怦直跳,也不敢主动和他们搭讪。颁奖晚会开始前,王宝强上洗手间,人很多,大家在排队。轮到王宝强时,他碰巧回头,发现排在自己后面的竟然是刘德华!王宝强赶忙站住,示意让刘德华先来,刘德华客气地摇摇头,拒绝了王宝强的好意。有了这一遭亲切接触,王宝强的紧张心情有所缓解。颁奖仪式结束后,王宝强找到刘德华,希望得到他的签名。看到王宝强,刘德华眼睛一亮:“你就是今天那个新人奖吧,你的本色出演很有味道,很有特色。用不了几年,你肯定会大有作为!到那时,我可要跟你索要签名啊。”不但为他留下了签名,还把自己身边的好友介绍给他认识,让王宝强感动不已。

为了庆祝这次获奖,也为了向帮助和支持自己的朋友表示感谢,王宝强打算举行一次“庆功宴”。虽然领到了新人奖,但是奖金还要隔一段时间才能拿到手。所以,王宝强决定请大家吃一顿刀削面。到底请谁好呢?王宝强写了一大堆的名字,可是一来考虑到自己的手头拮据,二来又要和真正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他最终删掉了很多人的名字,最后只剩下了陈三木和刘德华。旁边的朋友看了,连忙笑他:“哈哈,好你个王宝强,人家刘天王什么没吃过,谁稀罕吃你的面呢?”王宝强固执地说:“他不是那样的人,他不会看不起我的。”果不其然,刘德华和陈三木都如期参加了王宝强的这场只有一碗刀削面的庆功宴。

在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下,王宝强再接再厉,在演艺行业里苦苦前行。从那之后,他参演了多部影视剧,凭《士兵突击》获得双料金鹰奖,以其接地气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2016年王宝强携新作《hello!树先生》荣获俄罗斯、美国纽约、意大利电影节影帝奖及亚太电影大奖。2016年的《泰囧》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实力,他也成为大陆80后男演员的领军人物之一。每每谈到自己的成功,他总忘不了成功路上众多贵人的相助,忘不了那一碗刀削面的庆功宴,忘不了陈三木和刘德华的豪爽与欣赏。

关于青春的名人故事篇二: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好充电

赵普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新闻主播,但很少有人知道20年前的他居然是一名保安。

初中毕业后,赵普参军了。1990年退伍后,赵普到安徽省体育局下属的体育馆当了一名保安,但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像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从保安到电视节目主持人,距离似乎太大了,大得足以让人泄气。但赵普并没有气馁,他仍然执著于自己的梦想。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用来购买有关主持艺术的书籍。

为了练好自己的普通话,咬准每一个字音,每天下班后,赵普都会将《新华字典》上的字连同拼音抄满6页,然后折成小卡片,放在衣兜里,一有时间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不到半年,赵普的普通话就已练得炉火纯青,就连当初曾笑话过他的同事,也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普通话说得“顺溜”。同时,为了练好形象和表情,他又专门从书店里收集了一些印有电视主持人形象的挂历,贴在镜子旁边,对照着模仿。

当一个人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机会就真的来了。1991年,安徽省气象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名临时气象播报员。气象播报员虽然只有短短3分钟的出镜时间,而且还是一个每月只拿200元劳务费的临时工,但赵普还是决定试一试。

当他向气象台主管人事的领导递上自己的简历时,那位领导只是草草地扫了一眼,便丢还给他,面无表情地说:“招聘对象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看到对方如此怠慢,赵普心里难过极了,但是他不甘心就这样错过机会。

于是,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诚恳地说:“虽然我没上过大学,但我学习了很长时间的主持艺术,恳请您给我一次机会。”经过赵普的再三请求,那位领导听赵普的确吐字清晰准确,最终同意让他试一试。结果出乎意料,赵普的综合素质竟远远超过其他竞争者,应聘成功了。

赵普并不满足于只当一名临时气象播报员,而是想以此为敲门砖,最终成为正式而且出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因此,为了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播音主持的知识,赵普报名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的自学考试。从此,他既要当体育馆的保安,又要做临时气象播报员,还要自学,每天都忙忙碌碌的。

转眼间,3年时间过去了。正当赵普蓄势待发的时候,打击却接二连三地落到了他的头上。1994年11月,赵普的父亲因患膀胱癌不幸去世。3个月后,他又意外地接到了体育馆“不再续聘”的通知。接连遭受丧父和下岗的双重打击,命运似乎对24岁的赵普过于残酷。

下岗后,赵普立即开始在合肥找工作。然而,整整两个月过去了,他连当搬运工的活儿都没找到。最终,他只好拿出仅有的2000元积蓄,加盟了一个同学的服装店。为了谋生,他不得不放弃自学考试。为了淘到物美价廉的服装,他每天凌晨就要赶往千里之外的武汉市汉正街,与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并且在天亮前赶回合肥。虽然服装小店在赵普和同学的精心打理下,生意越来越红火,但巨大的失落感却使得他的内心十分痛苦。

恰好在这个时候,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干部专修班正在全国招生。这个消息就像一支强心针,扎在了他那“休克”了几个月的心间,让他发奋走出挫折的阴影。赵普毅然决定报考。但他从招生简章中得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属艺术专业,既要考文化课,又要考专业课。文化课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专业课则是寄送本人主持或播音的作品。

时间已经是1995年6月,距离文化课考试只剩下4个月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完整整3年的高中课程,几乎是天方夜谭。赵普决心放手一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早上5点到子夜1点,所有的时间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即使是上厕所,他也要带上英语单词书。

凭着这份决绝和勇气,1996年2月,只有初中文凭的他终于接到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录取通知书。毕业之后,赵普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北京电视台。后来,他又在“魅力新搭档”比赛中,从1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顺利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

谁都希望自己能做重要的事情,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做些跑龙套的事情。在跑龙套的时候,我们同样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因为只有学习和充电才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青春的名人故事篇三:人生的幸运石

他6岁开始“创业经商”养家,12岁创办自己的公司,14岁成为百万富翁,20岁出书教人如何创业。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就是当今美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著名的“商界神童”——费拉-格雷。他用短短8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成就。

小格雷自记事起,就觉得单身的母亲好像从来没有休息过。他睡觉时,妈妈还没有睡;他睡醒时,妈妈早已经起床了。日久天长,小格雷真切地感受到了求生的艰难。后来由于劳累过度妈妈心脏病发作,小格雷对妈妈说:“我一定要做些事情来帮您!”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才6岁的孩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他能帮什么忙呢?更何况,在美国雇佣童工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格雷在到处碰壁后仍没有灰心丧气,他坚信世上无难事,自己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帮助母亲。既然求别人不行,不如自力更生。可哪里才有适合自己的赚钱门路呢?他天天观察思考,时时寻找灵感。

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新大陆”——他家的街道上到处是圆滑的石块,如果将这些石块变废为宝,岂不是财源滚滚?可如何变呢?他经过深思熟虑,按照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挑选一些漂亮的石块涂上美丽的颜色,写上祝福的文字或是画上吉祥的图案,然后挨家挨户敲门去推销自己的“产品”。

每到一家,他大声地敲门,大方地跟大人们握手。然后有板有眼地推销:你愿意买下这块“幸运石”吗?虽然便宜,但作用不小,它能用来做镇纸、压书具或者门脚夹。人们往往会疑惑地问他,这不是街道上那些小石头吗?小格雷眨着眼睛,毫不隐讳地解释说:“是的,但是您没发现它跟以前躺在街道上的模样不一样了吗?”人们再看眼前这些石头,忽然觉得真的很可爱,在佩服这个小机灵鬼的同时,也乐意买他的“幸运石”了。

8岁的时候,格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协会,叫做“城区街坊经济企业协会”,这是一个鼓励年轻人创业的社区组织,会员也大多是一些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格雷设法获得了一些当地商人的捐赠,用于交通和租用开会场地的费用,以便让穷孩子们聚在一起学习经商的方法。

靠着筹集到的款项,格雷和他的小商会开始推广自己的业务,包括售卖小饼干和礼物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他学习如何创业的第一课。

几年后,格雷的创业经历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他还得到了一份播音工作——获邀在当地电视台的一个脱口秀节目“后台直播”中担任主持人。这时格雷虽年仅12岁,但他已经能在观众面前不无幽默地侃侃而谈了。他的名声逐渐大了起来,开始有人预约邀请他进行一些演讲,每次的出场费高达数千美元。

在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和一定的市场营销经验后,格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一家食品公司。他自己用火炉制作糖浆,倒进瓶子里,然后送去给包装工人,并且设法找熟悉这个行业的人来指导他。靠着这家食品公司和其他一些资产,14岁的格雷正式成为百万富翁,创下了美国商界的传奇。

20岁时,格雷又根据自己的创业经历写成一本书。索尼影视娱乐公司知道格雷的故事后打电话给他,希望投资将他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

格雷之所以能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变成美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就是源于他有一双能从别人不会注意的细微事物中找到商机的“慧眼”。其实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正是事业、艺术、科学以及人生各方面的成功秘诀,只要用心去思考,认真感悟细小事物,人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运石”。

关于青春的名人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