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相关话题
学习七年级生物知识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一)
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肾皮质(颜色较浅)肾髓质(颜色较深)肾盂(下端连输尿管)。
3、肾单位: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每个肾包括100多万个肾单位。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4、尿的形成: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滤过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6、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形成尿液。
7、排尿的意义:(1)排出体内代谢的废物(2)调节体内水、无机盐的含量(3)维持组织
细胞的的正常生理活动。
8、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有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的是血液;无血细胞、有蛋白质、葡萄糖的是血浆;无血细胞、蛋白质,有葡萄糖的是原尿;无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的是尿液。
9、人体废物徘出的方式:排泄(尿液、二氧化碳、汗液等排出)和排遗(如粪便的排出)。
10 、排泄的主要器管有:肾脏(尿液)、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皮肤(汗液)。
11、排遗的主要器管有大肠、肛门等。
12、尿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和尿素;汗液的成分: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
13、尿中出现葡萄糖或尿量增加,则病变部位可能是肾小管;尿中出现血细胞或蛋白质,则病变部位是肾小球。
14、沼气的产物及作用:沼气,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能源;沼液,是优质肥料;沼渣,是优良的有机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二)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垂体(内分泌腺之首)、甲状腺(最大的分泌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卵巢或睾丸)。
2、垂体:位于颅底垂体窝内,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分泌的促激素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而称为“内分泌腺之首”。
3、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胰岛:散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作用为加速血糖的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5、胸腺:分泌促淋巴细胞生成作用的物质,在人体抵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肾上腺:肾的上方,分泌的肾上腺素有促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的作用。
7、性腺: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
8、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是由于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引起的。
9、巨人症: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多引起的。
10、肢端肥大症:成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多引起的。
11、呆小症:身材矮小,智力低下,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太少引起的。
12、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缺碘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导致甲状腺肿大。食用加碘盐预防甲状腺肿大。
13、甲亢: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人体代谢增强,出现多食、多汗、消瘦等症状。
14、糖尿病:“三多一少”症,即多饮、多食、体重减少。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不能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回血液,使葡萄糖随尿排出,形成糖尿。
15、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6、脑、脊髓叫做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叫做周围神经系统。
17、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8、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轴突较长,分支少,树突较短,分支多,树突和轴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未端细小的分枝叫神经未梢。
19、许多神经纤维集成一束,外面包绕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叫神经。
20、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的部分色泽灰暗,称灰质;神经纤维集中的部分色泽亮白,称白质。
21、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中央呈蝴蝶状的是灰质,周围是白质。脊髓的灰质有低级的活动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
22、人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两个半球,左脑控制身体右半部的活动,还负责语言及逻辑思维,如科学、数学、棋艺等;右脑控制身体左半部的活动,还负责语言及艺术思维,如绘画、舞蹈、音乐等。
23、大脑: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位于表层,又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有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感觉中枢等高级中枢。大脑的白质在大脑两个半球、小脑、脑干、脊髓之间传输信息。
24、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如喝醉酒后摇摇晃晃,走路不稳。
25、脑干:有基本生命活动中心,管理着人的心跳、血液循环和呼吸等生命活动,因此有“生命中枢”之称。。
26、反射: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接受的信息做出的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7、非条件反射:是一种先天性的;如人一生下来就会做的事情:哭、眨眼、呼吸、吃奶、排尿、排便、缩手、膝跳反射,小鸟喂鱼等。
28、条件反射: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小猴骑车、蚯蚓走迷宫等。
29、条件反射的建立(巴甫洛夫):非条件刺激(食物)与条件刺激(铃声)的多次结合,可建立条件反射(听到铃声后狗分泌唾液);但当非条件刺激改变时,建立的条件反射会消退(如:只响铃而不给食物,多次后听到铃声后狗不再分泌唾液)。
30、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建立的条件反射。
31、睡眠:可消除身体疲劳,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
32、眼球的结构:由外层(角膜、巩膜)中层(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和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33、各结构的功能:角膜(聚光作用),巩膜(常说的白眼球,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34、虹膜:常说的黑眼仁,会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光线昏暗时瞳孔放大,明亮时瞳孔缩小。
35、睫状体:连接虹膜和脉络膜;视网膜:内有感光细胞,具有感光作用;晶状体:曲度可以调节,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36、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透过)角膜,(穿过)瞳孔,经晶状体(折射),(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失明。
37、近视眼:眼球的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使远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戴凹透镜纠正。
38、假性近视:晶状体凸度过大引起的,可以恢复。
39、耳的结构: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组成。(收集声波。)中耳:由鼓膜、鼓室、咽鼓管、听小骨组成。(产生振动,传导和放大声波。)内耳:由半规管、前庭、耳蜗组成。(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40、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导)→耳蜗(接受信息产生兴奋)→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41、鼻、咽、喉发炎时,病菌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42、皮肤内的感觉有:触压觉(盲人读书、走盲道)、痛觉、热觉、冷觉。
43、环境问题有: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44、酸雨:成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形成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开新能源。
45、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臭氧层破坏大量紫外线辐射将危害人体健康,使皮肤癌患者增加。
46、温室效应:成因,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森林大量减少。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开发绿色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47、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
48、垃圾处理方式:焚烧、填埋、堆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三)
探索生命
1.显微镜:
⑴反光镜:反射光线,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⑵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⑶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
⑷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因此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
⑸粗准焦螺旋:粗略调节,找到物象;
⑹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物象更清晰。
2.临时玻片的制作过程:擦玻片→中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若为动物细胞滴0.9﹪的生理盐水)→取材料→放水中,且展平→盖盖玻片→染色、吸水(染色用稀碘液)。
3.实际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4.显微镜成像的规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d”。
5.怎样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像偏什么方位,就把玻片向什么方位移(如从显微镜中看到物像在左上方,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6.显微镜中污点的找寻(转动目镜,污点动,在目镜上;或者移动标本,污点动,在玻片上;或者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7.低倍镜换用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应换大光圈、凹面镜。
8.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让光线能透过。
9.科学探究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即实验变量是唯一的)。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的评论条评论